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罗斯托是20世纪50和60年代活跃在美国理论界和政界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他以冷战思维模式下的经济发展观为基础,提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发展援助的理论,希望通过美国的发展援助,帮助不发达国家进行有组织的开发,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进入"起飞"阶段.罗斯托在肯尼迪及后来的约翰逊政府中担任要职,因而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外发展援助政策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并对以后的美国对外援助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印度的援助,服从于其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开启了战后美国援助印度的序幕。在冷战背景下,影响美国对印度援助的因素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官方发展援助国,自二战后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并以此影响受援国的对外政策,以达到服务于美国对外政策目标。随着非洲战略地位的提升,应付新兴国家的挑战与竞争,美国有必要进一步巩固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并把对非发展援助放在其外交战略中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制定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最终援助失败。美国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的失败,是美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确定其外交政策的冷战思维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对外援助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新近出版的尤建设博士的著作《美国对印度援助研究(1951-1971)》以解密的美国外交档案为基本史料,旁征博引,对1951-1971年美国对印度的援助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客观地勾勒出其援助进程的发展和演变的轮廓,对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探讨不乏创新之处。尤著对研究和解读冷战期间美国的外交政策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援助,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随着国际形势及美国外交战略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除了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考量外,美国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按照美国的标准塑造受援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援助体现了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恰当运用这一实力,可以很好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并有助于加强本国的软实力;反之,则会造成国家软实力的流失。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发展援助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发展援助由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领域,民主援助逐渐成为美国发展援助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坦赞铁路是知名度颇高的冷战时期中国对非大型援助项目,援建期间美国曾提出修筑路线与之平行的大北公路企图取而代之,但最终归于失败。坦赞铁路与大北公路之争折射出中美对非援助政策的显著差异。美国受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影响,援助是为了阻止红色中国"渗入"非洲,维护美国利益。而中国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指导下,坚持不为援助附加任何条件,通过对非援建寻求政治认同,构建"同志加兄弟"的互助性国家关系,最终突破外交困境。  相似文献   

8.
有效援助是当前国际发展援助的重议程之一,同时也为国际教育援助直接指明了方向。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对非教育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日益增强。因此,在有效援助议程下,审视我国对非教育援助的政策与实践,不断提升我国对非教育援助的有效性,这对于其可持续发展有着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际教育援助是日本软实力战略的重要实施手段。"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的国际教育援助旨在加强与亚洲受害国的教育文化交流,改变"侵略国"、"经济动物"等负面的国家形象;90年代之后,日本的国际教育援助服务于政治大国战略。在非洲,日本通过举办非洲发展国际会议,输出了新的援助理念,国际教育援助为其联合国外交做出了贡献。在亚洲,日本为扩大其政治影响力,选择了蒙古、越南、泰国等"战略性国家"进行援助。教育援助因其直接与受援国人民的福祉相关,在为日本与这些"战略性国家"建立良好关系,提高日本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美国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以色列是二战后累计得到美国援助最多的国家.美国对以色列不惜血本的、无条件的援助与它对其他中东国家附加条件的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可以预见,只要美国继续执行其单边主义政策和双重标准,包括在援助上使用双重标准,美国就难以在阿以冲突中充当公正的仲裁人.只要以色列继续站在美国一边,以色列也不可能摆脱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孤立地位.  相似文献   

11.
欧盟对非洲的援助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对非洲的援助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又出现几个不同的时期。本试图以时间为序,通过回顾欧盟成立前欧共体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对比分析欧盟成立后对非洲援助的战略、援助方式和现阶段对非援助的特点,对欧盟援非前景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2.
国际援助是20世纪国家间外交活动的一项创造,也是提高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手段。随着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增加,一个集投资、援助和贸易为一体的国际援助中国模式也在被创造。中国公司在刚果金的相关项目昭示了一个二十一世纪"中国成长"背景下的新模式,其最大的突破与进步是市场援助模式出现,这种援助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将企业投资与海外援助捆绑,打破了国家援助模式脱离市场的怪圈,并能够将中国企业的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该模式与传统的西方国际援助模式在理念和操作上均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3.
战后以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援助已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这一政策是在战目紧张的冷战形势下形成的。其实质是通过这种经济的手段拉拢发展中国家,引导其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从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影响扩大的目的。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和分析为什么美国自冷战形势缓和后减少发展援助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对外援助成为涉及东西关系、南北问题的重要国际关系课题。对外援助实践的机制化、规范化为国际援助潮流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国际机构成为了主导国际援助舆论的主要场所。国际援助潮流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东西关系的制约以及北方国家的主导下,冷战时期经历了由关注经济增长到关注收入分配、贫困消减,再到关注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过程。后冷战时期,国际援助潮流一方面强化和扩展了结构调整的内涵,出现政治化倾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对20世纪70年代贫困消减、伙伴关系等援助主题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欧共体开始参与国际社会人道主义援助活动。1992年欧共体人道主义援助局(ECH0)成立以后,欧共体人道主义援助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欧盟委员会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约占全球人道主义援助的30%。在全球约30个冲突地区和85个国家,ECH0都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那么,其人道主义援助资金来源如何?组织机构又是如何安排的呢?欧共体的人道主义援助具有全球性特点,属于无偿援助,并且不附带任何附加条件,它的惟一目标就是防止和减少人类痛苦和苦难。  相似文献   

16.
第四点计划是杜鲁门政府提出的、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开发援助的政策,属于美国在第三世界冷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美国提供的经济、技术援助,帮助稳定非共产党政权,遏制共产主义的渗透;并确保这些国家以“民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为美国国内生产力拓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供应,确保美国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7.
官方发展援助是促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南北差距的持续存在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使提升援助有效性成为国际援助领域的重要议题。《巴黎宣言》为教育援助有效性确立了分析框架,援助机构和研究者也依此对受援助国家、援助项目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本文以埃塞俄比亚为例,对非洲教育援助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国际教育援助在近百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其基本内涵,与此同时,不同援助主体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实践模式。作为国际教育援助事业的重要主体,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在援助理念、援助目的、政策工具和援助方式四个方面表现各不相同,形成了强调经验传输的日本模式,强调战略工具价值的美国模式,以及强调领导协作的英国模式。通过对英、美、日三国国际教育援助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援助国的援助理念是受国家利益与文化传统的共同作用而确立的;三国的援助目标在教育领域内各有侧重,但在援助地域上重叠程度较高;不同援助国的政策工具因受到政治体制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但援助的责任与效率的提升是三国共同的追求;国际教育援助方式较为集中,但具体表现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1951年美国对印度的紧急粮食援助,具有政治的、经济的和人道主义的多重考虑,服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体现了援助进程的复杂性。此次紧急粮食援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印度的粮食危机,并由此拉开了战后美国对印度经济援助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官方发展援助是促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南北差距的持续存在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使提升援助有效性成为国际援助领域的重要议题。《巴黎宣言》为教育援助有效性确立了分析框架,援助机构和研究者也依此对受援助国家、援助项目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本文以埃塞俄比亚为例,对非洲教育援助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