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家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心理健康思想和智慧。苏轼毕生坎坷多舛,但他面对困境没有沉沦,永远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事物,从而形成发现事物皆可乐的旷达人格。基于此,研习苏轼道家思想的内涵,以及这一思想中的物皆可观、真人真知、精神优游的意义,同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知密州(治所即诸城)。次年八月修葺城之旧台,采其弟苏辙之意,取《老子》篇"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中"超然"二字命名为超然台,意为"超脱尘世,乐天知命"。此后超然台逐渐成为一个登高远眺、吟诗作赋的场所,由此超然台亦被称为"词赋胜地""千年名台"。然而几年之后在熙州(治所即临洮)地区又出现了一座超然台,这种超然台的"时空位移"现象,除反映熙州当地盛行道家文化外,这主要是受到了苏轼超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痛苦的人生经历中苏轼不断思考。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融通,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让苏轼形成了淡泊、通达、恒久的人生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苏轼创作于黄州时期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运用显与隐、实与虚、明与暗的艺术结构法.不仅表现了一种不怕眼前风雨、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而且表达了企望超脱政治风雨,退避政治、退避社会.退隐江湖、归隐田园的出世思想。这种思想构成了苏轼一生中挥之不去内心情结。  相似文献   

5.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对比强烈,前者雄奇壮丽,后者清幽宁静;前者对曹操追慕、颂扬,后者是失落的感慨;前者表现儒家的进取精神,后者突出道家的超然心态。两篇作品虽然写作间隔不长,但却是苏轼写作与思想变化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6.
苏轼一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不但影响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艺美学见解。道家思想对苏轼文艺美学见解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点是:道家思想对苏轼的批评文体形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苏轼的批评文体形式长短不一,灵活自如。  相似文献   

7.
老子以“道”为核心创立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庄子的《逍遥游》体现的那种自在无待的“道家”风范为历代文人、学者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一大特色。儒家和道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儒学的思想是功利的、入世的,“道”的思想是超然的,出世的。儒、道、两家的美学理念和思想,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及美学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超然台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该文明确阐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这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真正领悟和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这一思想既是他在朝廷激烈党争中急流勇退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以后战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劫难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苏轼才能始终笑对人生,超越于一切荣辱、祸福和得失之外,获得内心的安适和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2000年,在法国召开了一个有7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的评选世界千年伟人的大会,大会评出了12个世界千年伟人,苏轼榜上有名。法国《世界报》是这样评论的:"把苏轼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下审视。生活在中国北宋时期的苏轼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儒道释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这是进入21世纪的西方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评价。苏轼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滋养  相似文献   

10.
苏轼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者 ,一生对于道家的神仙长生之说却迷恋不已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当时的社会为道家思潮的流行提供了条件。二是苏轼的性格决定了他向道家长生神仙学说的靠拢。三是道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于追求诗歌文人意象繁多的大诗人苏轼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是众多的因素决定了苏轼这一态度 ,但这三方面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人生哲学受到后人的推崇,这种人生哲学的形成与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苏轼道家思想的心路历程主要体现在其人性的回归、与道的自我融合、走向逍遥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富有社会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另一方面又受道家哲学熏陶,在逆境中适时采取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从容自若。苏轼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依托,积极入世,心怀天下;当他仕途受挫,身处人生低谷时,则借道家思想进行  相似文献   

13.
苏轼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者,一生对于道家的神仙长生之说却迷恋不已,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的社会为道家思潮的流行提供了条件。二是苏轼的性格决定了他向道家长生神仙学说的靠拢。三是道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于追求诗歌文人意象繁多的大诗人苏轼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是众多的因素决定了苏轼这一态度,但这三方面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家自始至终最崇尚的精神,是自由精神.道家思想的自由精神关爱个体生命,在政治上尊重个人基本权利,在精神上追求"与道逍遥"的超然境界.道家自由精神对现实中教育自由的种种异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地方最高行政的密州知州,苏轼对文化的重视必定会对给后人做出良好的榜样。苏轼发挥自己文学创作方面的的特长与优势,坚持自己的诗词创作,与在密州当地和密州之外的同僚与朋友相唱和,形成了密州良好的文化氛围,又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修葺了超然台等多处文化设施和文化景点,这都给后人以良好的影响与启示。苏轼用自己的天才与妙笔为密州的山川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容,为密州的社会人文也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苏轼以集大成式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密州、为中国的中秋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中秋节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含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化。苏轼修葺超然台、创作《超然台记》等形成了自己的超然思想,开启了密州超然思想发展的历程,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诸城今天的超然文化。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从初入仕途时遭人挤兑,乌台诗案的大难临头,到谪居地方的贬官生涯,苏轼都率性坦然超然自适。这与苏轼融合了儒佛道的思想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7.
对苏轼与密州超然台的密切关系,鲜有人知晓也没相关专论。其实,超然台是苏轼主政密州时修建一座城墙旧台并命名为“超然台”而来,是他赋予了这座城墙旧台以新生。超然台则成为他在密州时的主要文化活动场所。他爱之游之,在此收获了身心安顿和对人生的一些感悟。他最后一次登临超然台是在元丰八年,对密州、对超然台的深情仍溢于言表。因为与苏轼的这层密切关系,超然台才成为地方文化圣地,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8.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贯穿于孟浩然一生并同他的仕与隐紧密联系在一起。孟浩然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前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兼有道家思想,即使在他求官时期也没有泯灭。后期,在政治上绝望之后,道家的出世隐逸思想才转占主要地位,同时兼有儒家出世思想。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对苏轼词风形成有重要作用.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让苏词中洋溢着施展抱负的豪情壮志,佛教思想让苏词多多少少流露出人生如梦的喟然长叹,而道家思想则让苏词超旷洒脱.  相似文献   

20.
解读与浅论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苏轼,是如何把儒家的入世思想与释老的出世思想融会贯通合而为一,以及该思想对其散文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