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着急地说."等天凉了."师父说,"随时!"中秋,师父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草籽都被吹飞了!"小和尚慌张地喊."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刚撒完草籽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草籽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没关系!吃不完!"师父说,"随遇!"一阵疾风骤雨,小和尚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半个多月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长出了许多青翠的草苗,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说:"随喜!"这个故事中的师父,拥有的就是一颗平常心.诸葛亮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就是要有平常心.  相似文献   

2.
发明     
当第一个人出现在世上的时候,他发现这里很空旷.他走啊,走啊,累极了."如果有这么一件东西,"他想,"四条腿的东西,让我可以坐在上面,歇一会,有多好."他发明了椅子.坐在椅子上,眺望远方,好美.好美.嗯......,还不是那么十全十美."如果有这么一件东西,"他想,"四方的东西,下面可以伸腿,上面可以支肘,有多好."他发明了桌子.伸腿支肘,眺望远方,好美.远处刮来一阵风,带来大片乌云,下雨了,糟透了."如果有这么一件东西,"他想,"有顶的东西,为我遮风挡雨,有多好."他发明了房子.把桌椅搬进来,坐下,伸腿支肘,打开窗户,眺望远方,雨景,好美.雨中,又有一人向房子走来."我可以进来呆一会吗?""当然,请吧."他向来人展示了他的发明:可以坐的椅子;用来伸腿支肘的桌子;拥有四壁  相似文献   

3.
案例: "你明明错了,却在狡辩!"我疾言厉色,仍不能制止儿子的辩解,难道他有理吗?但是别的孩子都说他错了,再看看他的同桌是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人也老实.无疑,是我儿子在撒谎,在强词夺理.于是我气不打一处来,"啪、啪"给了他两记响亮的耳光.儿子的哭声更大了,气急败坏的我声音提高八度:"你再发出声音给我滚到教室外面去."渐渐地他的哭声小了.  相似文献   

4.
胡自才 《湖南教育》2010,(10):33-34
暑假期间,遇到一位刚刚在某机构受训归来的同人。我问他这次培训感觉怎样,"还好。"他略微沉默了一会儿说,"不是很累,老师讲的也大部分都知道一二,轻车熟路,再加上我们也不必多想,不必多做,算是在那儿休息了几天吧。"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说话就是委婉。  相似文献   

5.
据媒体报道,几位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纷纷抱怨自己工作太累,事物性的工作太多.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戏称,"除了火葬场,什么都要管."他认为,现在中国大学校长有很多不该管和不必管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夫子经常进行自我反省的格言.他身体力行,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勤勉教育学生,因此获得了万世师表的称誉.流传至后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便成为教师重要的修养准则.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常用它来自励励人.他认为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师生间"相互感化"的活动,其中"好学"也是互相感化的:"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由于教师在教育中居于指导地位,因此,"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他还强调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是为至理.足见,好学,应当是教师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7.
等了一整天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几度?"我问他. "一百零二度."  相似文献   

8.
森林里的水     
朋友是做地质工作的,听说在最近一次的勘探中他迷了路,经历了一些小小的惊险,我便前去看望他. "其实没什么,干粮带得本来就很多,不过是多走了几天的路而已.对我们这些人来说,走路还不是家常便饭."朋友说. "只怕还是与不迷路有所不同吧."我笑道. "倒是在找水的事情上,让我多了一些与往日不同的感受."朋友说—— 这次勘探,我们请了一位山民做向导,原计划两天就出来的,没想到天气不好,向导也迷了路,就走了一个星期.虽然平白多了这五天,因为吃不是问题,走路倒真是无所谓的,要命的是带的水喝完了.地图上标志这座山里是没有河的,连一条小溪也没有.这可怎么办呢?我们问向导,向导说不用急,"森林里最多的就是水了"."水在哪?"我们问.他指了指不远处一个肮脏的泥坑,那里聚着一些水,"那就行."他说.可那水太恶心了.  相似文献   

9.
一日,妻子从菜市场买回了一些青蛙肉.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看到后,首先发了一通议论:"我们老师说了,捕杀青蛙就是破坏生态平衡,人类应当保护青蛙."儿子的话是正确的,我也觉得妻子不该买它.但我又说:"既然青蛙已被捕杀了,又不能复生,你妈买了也没有多大错误.""不对!如果大家都不去买,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去捕杀青蛙了."他反驳得铿锵有力.中午吃饭时,只有9岁的儿子面对鲜美的蛙肉毫不动心,使得我和他妈尴尬了好一阵子.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音乐     
我还记得那天父亲费劲地拖着那架沉重的手风琴来到屋前的样子.他把我和母亲叫到起居室,把那个宝箱似的盒子打开."喏,它在这儿了,"他说,"一旦你学会了,它将陪你一辈子."  相似文献   

11.
剑的滋味     
柳生又寿郎是一位著名的剑手之子.他的父亲认为他学习成绩太差,不能精通剑道而与他脱离父子关系.于是他前往二荒山去见名剑手武藏,武藏也肯定了他父亲的判断."你要跟我学剑吗?"武藏问道,"你不能满足我的要求的."  相似文献   

12.
正值丰收时节,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打算悄悄跑到邻居家的麦田中偷一些麦子."如果我从每块田中偷一点儿,谁也不会察觉到."他心想,"而且如果这样做,加起来数目可就非常可观了."于是他等到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偷偷带着女儿离开家去了麦田.  相似文献   

13.
语义特征上,"不必""无须"为单义项、书面语形式,"甭"为多义项、口语形式;"无须"有对等表达形式"无须乎""甭""不必"没有;"不必"为客观否定,含强企望义,"无须"为主观否定,含弱企望义。句法特征上,"甭""不必"能独立使用,"无须"则不能;"无须"可用于主语前,"甭""不必"不能;"甭"后续组合成分限制最小,"不必"和"无须"后续成分大致相同;"甭""不必"都有习用语形式,"无须"没有;重复式中,"甭""不必"只能带同一个动词,前者不可省后者常省略,"无须"后带不同动词且不可省;"甭""无须"只能充当状语,"不必"可充当状语、宾语、谓语;与其他副词共现时,"不必"最丰富,"甭"最贫乏。  相似文献   

14.
银戒指     
丽兹一直小心保存着戒指,但她却不愿打开它. 丽兹站在父亲的床边,他患癌症已有多年了."不要哭,丽兹,"父亲对她说,"死神来临的时候,我不能再陪在你身边了,我要你答应我不会难过."他还说,她会得到很好的照顾."我有件礼物给你,亲爱的丽兹.这是我们家的传家之宝,它蕴涵着三个愿望."  相似文献   

15.
他发现了我,望向我的眼睛既有感情却又深藏不露,很深的眼睛──我是如何清晰地还记得他婴儿时的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啊. 我递过一把为他预备的伞,被他拒绝."这么小的雨."他说."会感冒,"我说."不要."他说.细细的飘雨濡湿了他的头发. 我顿时失神;自己十七岁时,曾经多么强烈憎恶妈妈坚持递过来的雨伞.  相似文献   

16.
最近,某报社记者询问我一个问题:"智力残疾四级有多严重?"她告诉我,在一所小学,11岁的小海(化名)现读六年级,智力残疾四级,从读书到现在.他已离家出走40多次.小海看起来很机灵,见到记者、心理专家、老师一行人来看望他,热情地上来打招呼,和大家交流时经常面带笑容.班主任老师说:"小海并不是个坏孩子,也不会过于调皮,他也会和同学团结合作,做作业写字也很端正."  相似文献   

17.
倾听的艺术     
智者萨地和众弟子正走在一条路上.他看到一个人正在赶他的驴子,想让它往前走,可这头驴子死活不迈一步.这个人开始用所有他能想得出的脏话骂起这头驴子来. "不要冒傻气了,"萨地说,"驴子永远也听不懂你的话.你最好还是安静下来,学会它的语言再骂它."  相似文献   

18.
褚雪薇 《考试周刊》2008,(13):229-230
一、什么是"面子"? "面子"是人们活动于一个集体中的时候才会拥有的东西."脸"是一个人在一个群体中的受尊重程度.谁丢了他的"脸".同时也会丢了他在那个群体中所建立起来的人们对他的信任.更甚的是,当他失去了这份信任后.他不久也会失去他在这个团体中的角色."脸"不仅是社会对一个人在保障伦理道德的认可,同时也会起到一个大众化的惩罚作用.[1]爱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个人几乎都会提到爱面子的问题."不要丢了父母和家人的脸",就像中国人常常会说起的,"家丑不可外扬",或是当人们犯了错之后也总是习惯性的找理由掩饰,只是为了保留自己的面子.  相似文献   

19.
《职业技术教育》2005,(15):20-20
八 李敬忱麾下有80多位教师.他说他最发愁的一件事情是怎么能把教师队伍稳定住,"学校远离城市,条件差、待遇低,工作强度又大,许多人都流动走了."  相似文献   

20.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既然是语文课,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赞美他,用一句名言鼓励他,……这样,既是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一次吸纳语言的过程."然而当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这句话几乎成了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