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秀敏 《海外英语》2014,(8):194-196,221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发表于十九世纪末,当时被评论为疯颠女人的话语。该文以文学和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视角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并立论作品体现女性对自我追求和觉醒意识的文学积极功能。文中女主人公及女作家吉尔曼因其与社会商讨自我的努力被认定为女英雄,提出重新建构和谐的两性观,关爱女性。  相似文献   

2.
《倚枕日记》是章衣萍自传作品的代表,明显体现了与卢梭《忏悔录》的密切关系。章衣萍曾明确指出了这册日记和《忏悔录》的相通之处,表达了他对卢梭的高度认同。通过这种认同,章衣萍为他在日记中对性的直露描写找到了精神支柱,同时,通过大胆的、主要是性爱方面的自我暴露,又展露出在自我辩解基础上的自我肯定意识,具有鲜明的个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4.
刘锦翠 《鸡西大学学报》2012,(9):131-132,140
以"镜像"为切入点,从德拉布尔小说的自传色彩、德拉布尔的创作心理来探讨作家如何在小说中探索自我,建构自我以及实现自我。指出德拉布尔以其充满自传色彩的作品,将现实生活和虚构文本进行了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自传文学发源于先秦,初步确实于汉武时期,而至魏晋臻于繁荣。汉晋的自传文学展示了一个个独特的自我形象。正史、子书两类自序式自传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魏晋作家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与至魏晋获得空前强调的谦逊、逃名的传统相冲突,从而使书信、尤其是描绘园林生活方式的系列作品成为表现自我的含蓄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两部作品“变形”的比较,探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哲理,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人对自我价值的不同认定。  相似文献   

7.
奥斯伯特·西特维尔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他在五卷本自传《左手,右手!》中通过对传记材料有意识地取舍,建构了自己作为贵族派、唯美主义艺术家和陈腐思想反叛者的理想型形象。对照他人为其撰写的传记,可以看出该自传因其强烈的主观性、阐释性,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是自传作者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进而赋予自我存在价值的重要尝试。这种自传性的修辞艺术彰显了作家自我认同的精神诉求,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英伦精英知识层的现代性认同意识,也是作家创作心理与创作动机的重要显现。  相似文献   

8.
自传是自传作者解释自我、建构自我和表达自我认同的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文类之一。而访谈录则是根据采访形式记录下一些名人重要的对话或者自述,属于亚自传范畴。从自传《词语》到访谈录《七十岁自画像》,出于自我形塑的需要,萨特一直刻意在文本中呈现自己作为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想自我形象,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本文立足于对两个不同文本的细致解读,从现代自传理论研究视角,尝试探讨萨特自我形塑之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自我定位的艰难和个人建构的无望到欲望背后的虚假,选择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的作品为代表来做一番比较性释读,试图从中窥究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及现在文坛中国女性写作的一种面貌,在摧毁了男女爱情诗意的可能性之后,一切的浪漫都成了个人的一种幻想,面对城市现实物质欲望的焦虑和爱情的无力虚妄性,女性如何为确定自己的身份寻求精神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0.
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是当代相当有影响力的美国华人女作家.华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使汤亭亭的创作致力于寻求自我身份.她的代表作<女勇士>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通过讲述中国母亲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中国女性在父权和西方霸权双重压力下寻求自我的反抗与...  相似文献   

11.
细读当代英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夏日鸟笼》,明显可辨其中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的痕迹。针对作家的这种"自我指涉"现象,笔者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文学分析的终极武器,从"存在决定意识"的角度,说明这种"自我指涉"现象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可能是由于未单独结集出版的原因,师陀的散文诗集《夏侯杞》长期未被研究者注意。这部专注于内心的自省式作品,以“我”(“你”、“他”)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切入人性、生命、爱、童年、家园等主题,凸现出夏侯杞———这位现代杞人的内心旅程。它不仅是师陀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表露,也是作家探寻自我、建构自我的尝试。因此《夏侯杞》对于师陀,正如《野草》之于鲁迅,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志梅 《考试周刊》2009,(13):28-29
《归宿》是澳大利亚当代小说家伦道夫·斯托的第三部小说,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创造性使他成为一个早熟的作家。本文借助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寻找自我之旅。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在旅程中逐步撕破“人格面具”,展示内心;走出“阴影”,净化灵魂;最后找到“自我”的过程,探索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代表性小说《唐老亚》以其独特的重新建构美国华裔历史的方式引起广泛关注。在弗洛伊德关于梦境显意和隐意分析理论视阈下,主人公唐老亚的梦境作为隐性表述一方面建构美国华裔历史的回归,另一方面解答唐老亚代表的新一代华裔的文化困惑。赵健秀用梦境来实现自我愿望的满足,颠覆文化霸权主义下的被扭曲的华裔历史;通过梦境和现实的穿插,唐老亚的文化困惑得到解答,勇于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自我觉醒。  相似文献   

15.
道格拉斯的《一个美国黑奴的自传》和雅各布斯的《一个奴隶女孩的生活事件》是美国黑奴自传的代表作。它们有着奴隶叙事的共同特征,但因为作家性别不同,所以写作的视角、作品所表现的意识形态也大不相同。但两位作家的作品为黑人及黑人女性文学提供了范本,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博 《华章》2011,(10)
长期浸浸于福柯的思想,笔者发现:其思想贯穿于<伤心咖啡馆之歌>这部作品中体现在艾米利亚身上的身份政治与自我建构问题的探究.笔者以为,以福柯视角凝视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他者,揭示出作品中"他者"建构的外部权力运作机制,并且探究"他者"的"自我"如何突破话语权力的桎梏得以重塑与成长,得以赋予作品以谱系学与伦理学双重意义,从而达到在"出入"文本的同时开拓对世界看取方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蒙田的《随笔集》记录了蒙田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是一部独特的思想自传。蒙田具有鲜明的自我研究和自我书写意识,强调真实和坦诚,对自我隐秘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探索。蒙田看到了个性的差异,自我的内外之分和公私之分,他认为内在的自我和私下的自我在对人的认识方面意义更为重大。《随笔集》上承古代自传,下开现代世俗自传先河,在自传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新历史主义审视奈保尔的《河湾》,作者自我文化身份的复杂“自我塑造”对该文本的建构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奈保尔在叙述策略上采用异乡人视角和西方意识形态立场,使文本叙述陷入分裂和自我悖反的尴尬境地.作品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有意选取非洲民族革命中一些负面历史作为“故事”链元素,建构具有特定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模式,在客观上去除了非洲民族解放的革命性和神圣性,成为其备受争议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文学中,寻根是个永恒的主题,追求自我身份建构是这一主题的进一步延伸。华裔作家赵健秀的作品《甘加丁之路》中关龙曼及其儿子尤利西斯.关的不同道路代表了华裔在寻求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不同选择。关龙曼试图通过求同归顺融入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走上的是甘加丁的毁灭之路;而尤利西斯.关则强调自己作为华人的异质身份,强调立异,用自己的反调之声赢得尊重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自我建构。从关龙曼到尤利西斯.关,反映了华裔在不同时期对自我身份建构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李红霞 《文教资料》2008,6(17):22-24
谭恩美在其第三部小说<灵感女孩>中,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奥丽维亚--一个有着中国父亲和美国母亲的混血儿跨立中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及两个种族的尴尬处境.本文通过讨论奥丽维亚对待她同父异母的姐姐邝的态度解读她在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在其美国生活和中国血统之间的挣扎,进而解读作者--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作家--在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对祖国及其对自我同跑的他者化以及对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曲解和东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