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通过对合肥市长丰县、肥西县和肥东县的3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实地调查,发现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居民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渴求更多符合农村社区的文化产品和必要的文化基础设施,要求扶助土生土长的文化产品和团体,政府给农民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消除二元制的城乡文化建设模式,政府、集体、企业、民间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致力于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满足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关键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形式.新型农村社区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新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承栽载体是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乡统筹的进展程度和变迁过程.本文以成都市锦江区红砂社区(村)为研究个案,简要阐述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统筹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进程中的土地规划、产业布局等宏观背景,深度剖析了"村改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状况、布局特点、居民需求、基本趋向,试图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演进规律,初步探索了城乡社区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所应具备的条件和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的过程是带动新型农村建设的过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是城镇化的重要表现。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加强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优化社区生活设施布局、打造便捷生活服务圈。本文结合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及社区店的经营特征,就如何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顾客体验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进入新的转型阶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下改变传统村落开放式的院落集体居住为封闭的公寓式个体居住模式。虽然居民的居住空间格局和生活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伴随着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邻里间的交往互动相对减少,人际关系逐步出现陌生化、孤立化的趋势。以黑龙江省甘南县东方红乡立春村和查哈阳农场南苑小区为研究案例,系统分析居住模式改变对新型农村社区邻里关系影响的具体表现及成因,为新型农村和谐社区的构建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新型社区居民的幸福度,建构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使邻里间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在建构农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关键所在。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它是一项内容丰富、领域广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四化"引领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乡市的社区建设在集约节约保护土地资源环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成效明显。但也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权益受损、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现象。因此要在资金筹措、规划建设、拆旧复耕、产业支撑等方面多做工作。  相似文献   

7.
相较于传统农村社区而言,新型农村社区在生产方式、居住方式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德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生诉求。厘清主体是谁,是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实践的先决条件。农民、家庭、社区组织等因其不同的职能,构成了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的多元内部主体。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的出路在于主体自觉的张扬,包括强化农村精英群体的道德引领功能,优化小渠道教育的道德塑造作用,提升社区组织的道德氛围营造功效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社区的发展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新型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对于加快建设新农村以及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新型农村社区教育进行相关分析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具体的社区教育多元参与主体、社区教育内容、社区教育教学方式等三方面分别对应生态学中的教育生态链法则、限制因子定律、花盆效应等三个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以教育生态学的立场构建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教育蓝图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伴生性的问题,这日益成为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的社会管理难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研究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对未来城镇化建设及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新乡市农村城镇化建设为例,通过分析新型农村社区不同建设模式,提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的农村城镇化建设道路.最后,对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一种建设模式尝试,它的建设是传统农区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近年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见成效。笔者运用实地调研方法对河南省孟州市的三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分析,发现产权不确定、规划管理不科学等引起了拆迁整治以及社区管理的诸多问题。分析认为应通过宅基地确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加强产业支撑的方法,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延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延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通过对农村社区管理机制的创新,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的构建,逐步形成城乡各种资源的共享,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并使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社区变迁实质上是社区组织制度的变迁,并且在起步、发展、成熟这三个阶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作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三大主体角色的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应在建设的不同阶段,承担相应的角色。但是,就我国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三大主体角色存在着缺位、越位或角色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内涵发展和推进过程,认识和分析三大主体角色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定位问题,构建科学合理且有效的动态运行机制,对推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决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其相关理论与实践已经取得很大的实效,其中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着眼的战略基点。在"三化协调"的背景下,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在全省推开,商丘集各地市农村社区的建设经验,结合本地区的特色,以点带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河南省各地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共性的合理化建议,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14.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而目前的农村社区建设过于城市化,结构布局没有突现农村的特点,没有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不便于农民的耕作和收种,一味追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市化而把农民"赶上"楼的做法,结果并不能让农民幸福,反而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  相似文献   

15.
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全省城镇体系,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纳入全省城镇化战略,是河南城镇化道路的重大创新。这种以底层突破和内生驱动为主要特征,蕴含巨大发展能量的城镇化路径创新,对于拓宽人口转移渠道、提速河南城镇化进程,对于消除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对于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推动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对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工业化城镇化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一定成绩,也存在着诸如农民主体缺位、基层政府越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以宅换房、以土地换社保、以土地换工作等具体建设模式上,分别出现权益保障有疑虑、土地交换有风险、稳定就业有压力等困境。政府应在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制定科学合适的补贴标准,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正发展乡镇社区教育,服务新型农村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所在。近年来,仪征市新集镇积极进行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坚持以大教育、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信阳市郝堂村是一个典型的豫南山村,在新型农村建设开始之前,她和大部分村庄一样破败落后,村民生活仅限温饱。自2009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改造开始,郝堂村运用新型农村建设模式——以民为本,因地制宜,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内置金融,重塑农村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得郝堂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农村社会自身内部变革形势的客观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对阜阳市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皖北新型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建设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基于皖北地区不同区域位置与乡村聚落特征为划分标准,皖北地区目前形成了资源开采塌陷型 、沿淮河水系型 、城际干道型 、多元文化型四种类型农村社区环境景观风貌.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皖北农村社区进行环境景观的深入调研与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不同类型皖北农村社区环境景观现状特征 、建设经验及不足,提出依托水系优势发展养殖业 、旅游业,选址结合交通 、基础设施,考虑经济作物的应用,完善垃圾 、污水处理机制,加强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等建设思路,旨在为后期皖北及其他类似地区新型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