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2.
我与《新闻知识》结下不解之缘,从1985年开始的。1989年退休后,我买了辆自行车,跋山涉水,走村串巷,跑机关,下基层几乎走遍了我县的东西南北中,进行艰苦的新闻报道工作。在这六年中,我出门采访从不分春夏秋冬,严寒酷暑。 虽说吃尽了苦头,仍锲而不舍。我采写的稿件曾被《参考消息》、《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等十几家报刊采用,还连续两年荣获《陕西老年报9优秀通讯员称号。 说句心里话,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全得益于《新闻知识》。 这几年来,我始终运用《新闻知识》传授的理论指导思想和采写技巧,去报道我县改革开放以来的大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采写某一稿件时,往往会意外地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取另外一些新闻线索,这些新闻线索甚至比原先所要采写的主题更重大,更具指导性,《“买路钱”名目繁多,运销户有苦难言》就是这样一篇半路上“冒”出来的批评性报道。采写这篇稿件前,我正在着手采写《南通输船运输公司长江客运处改进服务工作,热情支持农民搞运输》的稿件。一  相似文献   

4.
我采写的系列报道《夜宿农家探增收》(以下简称《夜宿》),先后获得了2001年度南通市和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回想起这组报道采写和获奖的经过,促使我思考了新闻采访写作中的一些问题。平心而论,《夜宿》系列在写作特色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能登上省、市好新闻的“大雅之堂”,印证了新闻界的一句行话:“脚板底下出新闻”。扎下去摸实情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中央关心、农民关注的一件大事。此事进展到底如何,农民收入究竟怎样?带着问号,怀着关切,我于去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先后赴通州、海安、海门采访。头几天,…  相似文献   

5.
采写新闻报道,要深入实地采访,多找当事人谈心。有时候还要多接触一些与报道有关的人和事,这样报道的思路才能开阔。 1987年7月,我去采写大学毕业生连长张殿东爱兵精武的事迹。当时,《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前卫报》等对此都已作了大量报道。怎样才能采访到有独到之处的材料?我苦思瞑想,一连几天走不出自己  相似文献   

6.
在近几年的采访中,我体会到:好的社会新闻作品应当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性,它不应当是对孤立事件的就事论事的报道,而应能启迪读者去思索一些问题。1984年,我在渭南驻站时采写的《城里姑娘到乡下》(见陕西日报1984年9月28日2版),就是按社会新闻采写的。当时,反映农村实行责任制后面貌变化的正面报道很多,而这篇报道是通过折射,目的同样是反映责任制的优越性的。由于作为社会新闻写,我在有限的篇幅中,尽量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故事情节。经济基础变了,但作为意识形态——一些人轻视  相似文献   

7.
基层通讯员在一起,常常互诉苦衷:有的为成天找不到新闻线索而发愁;有的为事情平平淡淡、没啥可写而苦恼;有的为采访受冷遇而抱怨,有的为每天发现的新闻线索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采写而发愁……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十四年,年年被《莱芜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多次被《大众日报》、《农村大众》评为优秀通讯员.回顾从事报道工作的经历,我悟出了当好通讯员的几点心得,概括起来就是要有“六心”.  相似文献   

8.
1987年上海好新闻一等奖作品中,文汇报记者朱幸福采写的通讯《菲律宾兵变目击记》获得全票,独占鳌头。这篇通讯的推荐意见是,写得真实生动,富有现场感,而且报道及时,比新华社的消息还早,是国内记者采写的第一篇报道菲律宾兵变的稿件。我反复阅读这篇通讯,不由为记者深入枪林弹雨中采访的精神所感动。菲律宾兵变军人进攻的三个热点:总统府、四号电视台、国防部军营,记者都驱车前往采访。当时,政府军与兵变军人还在互相枪击,记者就在枪弹纷飞中采访。通讯中就有相当生动的描写,“我和另外两名外国记者举起双手靠近总统府,但被躲在暗处的全副武装的政府军挡驾,不让前进。”  相似文献   

9.
情系雁翎队     
《雁翎队》这篇报道,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延安采写的,发表在1943年8月22日的《解放日报》上,距今已整整58年了。 1943年的“七·七”前夕,《解放日报》编辑部为纪念抗日战争六周年,曾组织编辑记者采写一批反映敌后军民英勇抗战事迹的报道,以鼓舞全国抗战军民的斗志。当时编辑部派我去中央党校采访,那里正有一些从敌后根据地来的部队干部在集中学习。他们几乎人人都有一些不平凡的战斗经历,都能讲出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是,找谁好呢?我考虑了很久,决定采访来自冀中的同志。因为1939年我曾随八路军120师主力挺进冀中,在那里打过近一年的游击战。那里艰  相似文献   

10.
一、胸中有全局。报道影响大 ——从《卖菌种的三千元何时到手?》说起 1983年,笔者在县里的报道组任新闻干事。有了两三年的新闻采写经历,与一些采访对象常有交往,有的还成了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工作起来比较顺手。  相似文献   

11.
《解放军报》在2002年春节期间发表的《春节,在那鲜为人知的地方》一组报道,获1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为这组报道的采写者有些什么体会和感悟呢?这就是要让记者的心与采访对象的心一起跳动。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通讯员,虽说有10年的写作时间,但长期来不知有《新闻三昧》刊物,2000年我由宣传科调到团工会,主管通讯报道,才认识《新闻三昧》。通过一年来的接触,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真有点相见恨晚之感。《采访生活》增长了我的采访技巧;《业务研究》帮助我克服了写作上的弊病,使我的业务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采写经验谈》的经验、《我们的同行》、《记者手记》等栏目的文章,我是每篇必读;《新闻夜大学·专题讲座》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新闻  相似文献   

13.
送上门的线索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春天的花朵,使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这就是报道拐卖儿童的问题。这次采访的最后成果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失落的小太阳——拐卖儿童纪实》一书。这次采访的起因还是早在1989年间,我采写了一篇拐卖妇女的报道发表在《中国妇女报》上,这篇报道发表后,却引一些被拐卖儿  相似文献   

14.
党报记者采写新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燕 《新闻窗》2011,(3):34-35
作为一名党报的新闻记者,如何能使自己采写的报道有深度,有角度,并能引起良好的社会作用?我认为这与在采访中,记者采用的采访技巧和采访后的写作紧密相关,一篇好的新闻离不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时灵活的方法、采访后角度的选取、主题的提炼几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初,国内几十家报纸报道了《天津工人报》周末版记者、青年作家方刚深入同性恋者内部,采写了26万字的长篇纪实《同性恋在中国》一书的消息。海内外多家报刊也对此作了报道。 方刚为采写《同性恋在中国》历尽艰辛,在1994年1月至10月间,采访了100多名同性恋者,曾以多种身份打入同性恋者内部,同时采访了从事同性恋研究及医学、司法界人士多人,以科学、平等态度揭示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幕。本刊对方刚的采访手记予以摘转,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意境     
有一年6月,我采访了一名女记者,请她谈采写体会,随后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新闻与写作》上。在我的采访本上,最后记了六个字:看唐诗,意境好。当时我们没有继续讨论,为什么读唐诗对新闻采写有好处呢?后来,我在工作中对新闻中的意境问题,逐渐有了一些认识。有境界成高格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为高格。这话对诗词来说很重要。我们只要看看唐诗、宋词,都会强烈  相似文献   

17.
当公安记有好几年了,在这几年的采访中,许多报道公安的稿件被评为好稿。2000年采写的《南山公安分局免掉10个派出所所长》被评为深圳好新闻一等奖。2001年组织和策划采写的《春节追逃直击》被评为深圳好新闻特别奖和广东省好新闻二等奖。  相似文献   

18.
我很想像许多人一样,能在报刊上发表一些通讯报道,可开始时,稿子投出去后,都是音讯全无,于是乎,人也就开始消沉了,对写通讯报道毫无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朋友处发现了一位好老师——《新闻三昧》。于是,我迷上了它里面的“采写经验谈”、“新闻夜大学”等栏目,试着开始按上面介绍的经验去采访、写作,并根据不同报纸需要投不同的稿件。很快,我便开始在《铁道开发报》、《盘县特区报》、《六盘水时报》、《大众卫生报》上都有拙作发表,我终于偿到了成功的滋味! 我真的应该好好感谢《新闻三昧》这位老师。我怎样来表达谢意呢?还是让汪国真来替我说吧: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相似文献   

19.
“能挑八十,争挑一百”《六百万人民的管家人》是第一次以我为主采写的跨度较大、难度较高的报道。一次会议上,穆青同志送给我一张小纸,上面写着两个题目,其中之一就是《六百万人民的管家人》。他要我酝酿一下,随后跟我细说。这是一九五六年冬季,上海市场供需矛盾大,部分日用品、副食品脱销,居民对商业部门意见纷纷,报纸上也不时出现对商业工作的批评性新闻。商业工作者则有埋怨情绪,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很少被群众理解,供应上出点纰漏就遭到无穷的责难。在日常采访中,我也了解到这些情况和问题,可没有想到要从大  相似文献   

20.
早年我在浙江西部的一家县级党报当记者,2008年成为《中国环境报》一名驻地记者。作为一名国家级专业媒体记者,我总想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恰巧这一年开始,《中国环境报》开展风格年活动,鼓励驻地记者采写提问式深度报道,我就将此作为主攻重点,相关报道近几年来获得一定好评。回顾几年来采写提问报道的体会,我大致经历了"提不了问题、问不到点上和向善于提问努力"三个过程。提不了问题开始采写提问式报道,还真的一下让我迷惘了——不会提问!因为没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县级党报当记者的时候,跑的是领导会议线,到了现场就有领导讲话稿、背景资料、新闻通稿等,几乎不用采访,就可做成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