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6 毫秒
1.
网红跟明星不一样,网红并不是通过大众媒体出名的,而是基于社交平台红起来的,他们依靠粉丝就能赚很多钱。网红市场已渐渐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条,迎来了自媒体吸粉+孵化公司炒作+淘宝店等多渠道变现的时代,网红背后的推手公司依靠输出网红品牌就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经济价值。网红这一新的现象本质上是可以看做是自媒体的,自媒体在以聚合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模式下体现出传播信息"圈子化"、传播中用户群的嵌套与勾连,通过分析自媒体传播主体与内容以及传播方式可以更加全面了解网红现象。  相似文献   

2.
吴志超 《东南传播》2018,(1):135-137
2015年,"网红"开始出现在网络世界,之后热度一路飙升,无论在社交媒体,还是在电商平台,"网红"无处不在。然而,公众对"网红"的评价以负面居多,这背后的原因除"网红"自身外,媒体对"网红"的报道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百度新闻搜索上有关"网红"的报道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了"网红"当前媒介形象的特点,并分析了媒体在报道"网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媒体今后能客观公正地再现"网红"形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网红流量化与流量商业化的伦理问题,提出网红文化应遵循"流量向善"的原则,并讨论了"丁真效应"获得的道德赞许。  相似文献   

4.
网红现象作为移动互联网文化的显要表征,得到学界从经济、技术、社会等视角的广泛关注,然而网红的感官气质和社会形象无不具有视听媒介的建构色彩,当前鲜少研究从视听文化衍进的视角考察网红兴起的媒介归因。本文援引麦克卢汉的"后视镜"观念作为思考方向,考察名人建构方式从电视媒体到网络媒体的延续与深化,剖析网红现象兴起的媒介文化动因,思考视听融媒时代媒体名人的本质特点。研究认为,从电视名人到网络红人,建构片面化的真实性和差异化的普通感是视听媒介上名人演化的动力机制,这一机制带来"媒介人格"的全面兴起,它以生动的表象包裹资本的意志与失真的现实,是理解和批判新媒体文化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5.
内容型网红是消费社会中名人符号的典型形式。Ayawawa作为现象级内容型网红,从成名到被禁言的全过程,折射出该群体的符号价值建构逻辑及其存在问题。内容型网红符号价值建构遵循符号名声生成、符号价值迁移和符号价值深化的逻辑进路,显示了传播生态的多元活力和互联网经济的创新性。然而,该价值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表现为负面价值观对受众的侵蚀、网红隐含作者与真实自我的反差以及文化框架与社会互动模式相悖三方面,基于此,应从受众、网红、社会三个层面探讨相应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马文良 《东南传播》2021,(4):103-105
在Web 2.0时代,MCN的本质是为职业"网红"提供流量变现的渠道.作为源于国外视频平台YouTube的概念,MCN亦是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成熟的市场化MCN公司,已经在诸如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孵化了大量的"网红".由此,MCN所具备的传媒价值与商业价值,也吸引了以电视荧屏为主要阵地的广电媒体.研究基于SWOT模型,分析广电媒体布局MCN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在社交平台上不断涌现的高龄网红颠覆了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成为互联网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以"老年"为看点的IP所聚集的粉丝以18-35岁的青年人群为主,银发网红成为连接"信息原住民"和"信息移民"的纽带,达到了跨越互联网代际圈层的效果.由于银发网红与青年粉丝的互动发生于线上情境,用符号互动论作为理论框架进行...  相似文献   

8.
周芳 《传媒》2021,(22):59-61
传统广播与社交的关系演进中,在凸显时间即时性与仪式感的"内嵌"关系上,广播内容可以实现社交元素的嵌入,如传统点歌交友、话题互动、婚恋相亲等.到了"外嵌"关系上,广播与社交媒体进行连接,强调空间上的覆盖与可得.未来,广播与社交将继续深度"互嵌",并通过跨媒介联动带来声音社交的更多可能.此外,在广播发展过程中,积极拥抱互联网社交思维和新媒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广播需以社交为"切口",从内容嵌入到渠道嵌入再到日常生活场景嵌入,搭建具有聚合力和强大传播力的社交平台,不断夯实自身媒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刘玎璇 《今传媒》2016,(12):77-79
"网红经济"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凭借着海量的粉丝、强大的话题性、"网红"们已经展现出资本认可的商业变现能力,并打造出了日益延伸的产业链.本文围绕"网红经济"衍生出的商业链条和盈利模式,思考并总结以原创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PGC(专业生产内容)的商业变现路径,主要为广告定制、用户付费、社交电商和平台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聚焦"网红"3.0时代,简要梳理了互联网时代"网红"的形态变迁,从"网红经济"产生的原因入手,在传媒经济视野下,通过研究"网红经济"的变现方式和其与长尾理论的结合,对"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网红经济"的发展问题做出研判,认为当前"网红经济"还存在产能过剩和生命周期较短的问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推动"网红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在社会转型中以习惯、道德、法律为表现形态的社会规范,仍然应该是言论的准则,对于新闻评论产生重要的影响。新闻评论的一般性规范包括自由民主法治开放的精神,提倡自由民主的讨论,为受众提供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坚持国家利益原则;坚持公平正义平等的原则;坚持公共利益原则;坚持理性客观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社会心理与社会信息化的关系作了分析,指出国家在推进社会信息化时应考虑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所固有的性质和职能决定着其社会公益性特性.决定着其担负着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根本属性和职能,公共图书馆理所当然应由政府把它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提供给社会。以营利为目的所运营的任何产品都不是“公共产品”,也都不具有社会公益性。  相似文献   

16.
Social media activism has become very relevant for many student activist groups. How can political use of social media be motivated? The concept of Social Media Political Efficacy was proposed to resolve inconsistencies in prior theories of social media activism. A survey (n = 222) of members of 3 student activist groups showed that social media political efficacy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uccessful experiences using social media for activ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media political efficacy and social media activism was stronger than that between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efficacy employed in prior research and social media activism. Theory and social media activism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While much research documents 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on enactment of health behaviors, relatively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elf-efficacy.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sources of self-efficacy, this study integrated social identity theory into this context and proposed and tested a model, which describes a process through which social identity can influence self-efficacy of engaging in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Consistent with the proposed meditational model,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individuals who had stronger social identity with a given social group perceived greater social support from the group, which in turn predicted higher self-efficacy of engaging in a health-related behavior advocated by the group, and ultimately predicted greater behavioral intenti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人际网络分析   总被引:92,自引:12,他引:80  
包昌火  谢新洲  申宁 《情报学报》2003,22(3):365-374
人际网络是竞争情报和企业发展的一种社会资本。人际网络分析的实质是研究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作用在于使网络的运营更加有效。本文在描述人际网络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论述了人际网络的构建和分析 ,从而为人际网络在竞争情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导引。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