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学校非正式群体与教师意见领袖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最早提出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formal group)与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为了达成有组织任务、有明确关联的特定目的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而产生的正式的组织机构。非正式群体则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师的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对学校正式组织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并根据非正式群体的特征恰当引导,合理管理,使之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3.
解析教师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正式群体是群体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由于某种特殊关系和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个体的集合。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引导得当,会对学校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放任自流不能有效控制,则会对学校正常的工作及教育教学管理起到消极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因此,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区别类型、区别对待,利用非正式群体进行人性化管理;利用共同目标将非正式群体纳入学校管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构建多元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卞光绪 《江苏教育》2010,(12):54-54
人是社会中人,需要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共识。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教师管理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正式群体.如年级组、教研组、班主任群体,却忽视了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中的少数人。实际上.一个学科组真正强大起来.既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又要促进团结,这就要求加强对教师中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协调好组织内部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正式群体内的凝聚力,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5.
齐国民 《天中学刊》1998,13(1):110-111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按照社会的规定或学校行政的决定组织起来的一。定组织或基本单位,如学校中的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学生会或班级等;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不具有正式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以个人的情感好恶或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为基础,自发结成的学生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小,生活及活动的范围相对狭窄,因而,他们结识的小伙伴主要是邻居、亲友或同桌,这种群体关系很…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内部,既有正式组织存在,也有非正式群体存在。因此,在管理中,学校领导必须关注、研究教职工中的非正式群体。注意分类引导,区别对待,全面创新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促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构建起民主和谐的校园。  相似文献   

7.
一个班级组建一段时间后往往会产生班委、兴趣小组、团支部等正式群体之外的没有正式组织手续、经过个人间的接触和交往自然而然形成起来的非正式群体。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存在于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群体,对班主任工作来说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学生在长时间的共同学习中从入学时的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知心,由于兴趣相投,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群体:有一起进食堂的饭友;同一学校升入高中的学友;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一个学校的中心,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但现实是班级中还存在一些不被老师注意的群体,那就是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形成的群体。  相似文献   

9.
梁好 《江苏教育》2010,(12):54-55
非正式教师群体是教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体文化。学校管理者对于非正式教师群体的正确积极的引导,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文化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非正式教师群体的潜在优势,从而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那么学校管理者如何充分发挥非正式教师群体的积极作用呢?  相似文献   

10.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美国早期行为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梅奥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首先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进而提出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正式群体是为了完成组织所规定的特定目的和特定工作而建立的正式组织机构,如学校的科、室、教学班等,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正式群体都占主导地位。但是,在一个组织中除了有正式群体外,还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些非正式的、自发的组织机构,这就是非正式群体。由于非正式群体不是由组织正式组织的,所以在组织中不占主导  相似文献   

12.
一、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组织的形成及其特点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正式组织,在管理学理论中,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总是相伴而生、相对而言的.反映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会加深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形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感情,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教育管理虽然也重视对群体的研究,但是只重视对正式群体的研究,而忽视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非正式群体对于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管理者要善于识别和利用非正式群体,并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研究者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和而不同"的管理构想,协调教师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消除离心力,增加向心力,凝聚学校的所有力量,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华勒指出:学校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化。学校化形成的来源之一是年轻一代的化,之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化,前由学生群体中的各种习惯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受影响而产生的情感心理和表现行为等构成的,而后则代表了教师的成人化,由教师群体的各种习惯传统、规范准则、价值观念和心态行为等组成。  相似文献   

16.
黄行福 《江苏教育》2010,(12):55-56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学校管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非正式群体在具体目标上,与学校的工作目标不完全一致。这就给学校的管理可能造成不同性质的影响。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比喻为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可以为学校的发展助一臂之力;使用得不好,就可能成为一股瓦解性的力量,对学校的管理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群体是存在于组织系统内的一种客观现象,它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交和情感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心理群体。非正式群体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其成员与组织及正式群体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对于各种组织行为的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正式群体又称友伴群体,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学生集体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又是学校生活中的“儿童社会”,它的成员是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由于相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以及交往和活动的心理需要,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集体的状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因此,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式群体主要指在学校老师指导下正式组织起来的班、组或团队组织。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经常在一起活动的这种无形的组织,又叫小团体。非正式群体可分为志趣型、进步型、颓废型、怜悯型、敌对型。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最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社会的、心理的和生活的需要,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它存在于正式群体之中,对正式群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健康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它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且能  相似文献   

20.
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班级中,与正式群体相互交织,共同实现班级发展目标。然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非正式群体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导致班级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一线教师、学者对非正式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