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孙中山与越南华侨刘卫萍在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把华侨作为依靠的力量。他以巨大的革命热情,积极在华侨社会中宣传革命思想,创建革命组织,发动并领导广大爱国19侨投身于祖国的民主革命。广大的爱国华侨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在祖国的革命事业中亦起着重要...  相似文献   

2.
略论孙中山的侨务主张和侨务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后,为求中国的统一富强又与军阀及帝国主义进行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从开始几为一人之革命,经万千险阻终而有志竟成,主要在于他能顺应世界之潮流,团结各方面志士仁人和团体,愈挫愈奋,勇往直前。为联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斗争,他也多团结和依靠海外侨胞和华侨组织,做了大量工作,颇有成效。孙中山高度评价华侨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他说:“海外同志,昔与文艰苦与共,或输财以充军实,或奋殃而杀国贼,其对革命之奋斗,历十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回顾孙中山联合华侨的经历,研究其侨务主张和侨务工作,对于促进当前侨务部门的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活动包括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募捐革命经费、策划指挥国内革命运动、组织华侨参加国内武装起义等。由于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使南洋曾一度成为辛亥革命的指挥中心和补给基地;在财力和人力方面南洋华侨给辛亥革命以巨大的支持;辛亥革命对南洋华社在思想、文化和政治上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辛亥前华侨积极孙中山创立和发展革命组织,兴中会和同盟的大部分党务部都在海外华侨中进行,华侨还大量创办报纸、印行图书,宣传革命理论,并合力筹款,参加孙中山发运的历史反清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与福建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是闽籍华侨的主要侨居地。孙中山将该地区作为开拓与发展革命运动的重要基地。本文以孙中山与闽籍华侨领袖林文庆、黄乃裳、陈楚楠、吴世荣等人建立的革命关系 ,论述闽籍华侨在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发展革命力量等方面 ,对辛亥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李秀茹 《天中学刊》2001,16(4):76-78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的革命活动中,非常重视联络国内外洪门会党,他联络国内洪门进行多次武装起义,造成风云激荡的革命形势;对国外洪门的联络,使得华侨地区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策源地,革命经费的主要来源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孙中山独特的革命生涯。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四十年中,约有一半时问,是在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中做教育启蒙、宣传革命、建立革命团体、组织和发动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早在民主革命的准备时期,即从一八九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与会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初期的革命活动是从海外华侨社会开始的.他除了宣传组织华侨之外,还争取会党力量,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从而拉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认真回顾一下他与会党关系的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实现民族大团结和大统一,完成振兴中华大业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时期,海外洪门为国内的一次一次武装起义出钱出力,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肯定。然而,海外洪门的革命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孙中山广泛动员的结果。革命之初,海外洪门对革命的态度并不积极,为了动员海外洪门支持革命,孙中山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动员措施,从挖掘洪门的革命历史进行民族主义宣传到爱国主义教育;从亲自加入洪门获得身份认同到利益回报许诺,终于使海外洪门从不理解革命转变为积极参与革命。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这个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推翻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皇朝的伟大创举。孙中山先生自一八八五年到一九一二年,从立志革命到辛亥革命胜利的年代,十分之九左右的时间他都是在海外华侨社会中渡过的。从革命历程中,他得出一句名言:“华侨是革命之母”。在这里,我不想探讨这句话的全部意义,使我十分赞赏的是孙先生的另一句话:“华侨有功于革命”。事实的确如此。  相似文献   

11.
虽然新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化运动,其原因是:新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化派对中国传统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过程中,他结合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为其独有的政治思想,包括:关于民主革命、关于民国政治体制、关于民主建设过程、关于政党等方面。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对于近代民主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对于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设计和构想、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从1878至1910年共六次到檀香山。在檀接受西方教育。1894年11月24日创立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檀岛成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摇篮和策源地。1896年,孙中山首次踏上美国本土,对华侨(含客家)进行反清宣传,旋又于1904年、1909年、1911年三次到美,联络华侨组织洪门(致公堂),建立同盟会,策动致公堂加入革命,并促使致公堂与同盟会实行大联合,成立洪门筹饷局,为革命筹款,直到辛亥武昌首义成功,孙中山方于1911年12月25日回国,抵上海。本文提出两个观点,即: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是美国革命的继续;客家与美国的关系,是互动的。  相似文献   

14.
宋耀如青少时期随出洋谋生的移民潮到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并受"民有、民享、民治"及祖国自强、民族革命的思想启蒙。1886年回到上海当职业传教士,经陆皓东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因钦佩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意向,他倾其所有,不为名、不求利,默默无闻地支持辛亥革命。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他举家跟随孙中山逃亡日本,与孙中山建立了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宋耀如曾一度反对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事,但最终接受事实。宋耀如是一位"不求知名于世的世之隐君子",是具有高尚人格的一介平民。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里,一直面临资金问题,除了在海外向华侨募捐以外,通过发行票券等方式是进行革命筹款活动的重要途经。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国家发展和实业建设角度出发,提出不失主权的举债利用外资原则,积极构建国家信用体系,重视信用建设,这些都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与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有不同的态度 ,这是源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陈独秀要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学艺术 ,甚至主张废汉字 ;孙中山则主张继承、改造传统文化 ,总体上对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艺术持肯定的态度 ,并且十分尊孔 ,反对废汉字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也是中外友好的使者。为促进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奔波域外,寻求外援,成为其革命生涯的重要特征。外援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中重要而又特殊的部分。孙中山寻求外援目的地由欧美——日芩——苏俄的历史演变,孕育着深刻的历史内涵,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近代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未经过系统的国学训练,但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却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并初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评价和选择,希冀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源上找到中国社会革新的理论依据与精神动力,因此辛亥革命前的孙中山是一位托古革新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前吴稚晖对孙中山的认识由浅至深,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孙中山领袖地位确立的艰难历程。1903年初,吴稚晖加盟革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大力宣传和坚决捍卫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及其革命主张,成为孙中山早期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