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看出来了吗?白居易在《赋得古草原送别》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学过这首诗的同学都知道,“离离”是用来描写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景象。因此,“离离原上草,一  相似文献   

2.
原上草     
离离原上草①,一岁一枯荣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 《原上草》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共八句,这里节选四句。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精神,激励人们要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历来得到人们的称赞,是千古名句。〔注释〕 ①离离:长而下垂的样子。 ②枯荣:枯萎茂盛。〔诗意」 野草茂盛,长满了整个原野,它们每年都要枯萎一次,茂盛一次。冬天草枯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们的叶茎烧掉,但却烧不尽它们埋在泥土里的根。到了来年春天,春风一吹,它们又破土而出,长满原野,…  相似文献   

3.
《草》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为准备科举考试的习作,是古来传颂的名篇。诗的第一句“离离原上草”,点了“古原草”这个题。接着,又从草说到它的荣枯:古原上的野草长得纷披繁盛,每年生长  相似文献   

4.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语文下册一篇课文中,并被重新命名为《草》,全诗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相似文献   

5.
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特殊成就的。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相似文献   

6.
一、导入 (屏显刘禹锡介绍,配乐《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关于诗人的情感. 生: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关于背景.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板块一:以读悟诗 (屏显.)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苏轼 师:这里的“并”是合起来的意思.苏轼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学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以读悟诗. (师板书“以读悟诗”.) (一)字正腔圆地读 师:朗读古诗,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即要读准字音.我们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相似文献   

7.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8.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生:红叶似火、对答…  相似文献   

9.
小草的遐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它形象地刻画出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小草的生命力确实是那样顽强,它在石头下也会生长。  相似文献   

10.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的这首送别诗.以眼前丰茂的古原草作比喻,咏物抒怀.表达了对友情的忠贞及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11.
师:默读这首诗,然后说一说读后你想到了什么?(生默读课文)生:世上最关心孩子的人是妈妈。生:母爱是最伟大的爱。生:我想到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给我吃药。生:妈妈晚上给我盖被子。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想怎样学这首诗歌?生:我想把诗的内容画成一幅画。生:我想多读几遍。生: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来学习。生:我想把诗中写的事演出来。生:我也想仿写一首诗,写出妈妈对我的爱。师:你们说的这些方法都很新颖,就按你们说的这些方法来学习。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学。(自由组合自学)师:你最喜欢哪小节,为什么喜欢它?生:我最喜欢第三小节…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三册选入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翻阅手头所有古诗读本,“离离”二字都注释为“繁茂”或“分披繁茂”。《辞海》对“离离”二字所作注释有三:①繁茂貌;②懒散疲沓貌;③忧伤貌。在“忧伤貌”条下附有“王逸注:‘离离,剥裂貌,韩愈诗《秋怀》‘离离挂空悲,戚戚抱虚警。’”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在默写或引用名言警句时,常犯的错误有如下几种:①错别字,即因增减笔画或改变结构而误写的错字或因形、音、义相近而另写的别字。②漏字漏句,即写掉了原句中的某个字或某句话。②倒序,指将原句词语顺序颠倒,如“朝闻道,夕可死矣”,原文应为“朝闻道,夕死可矣”。④串句,即记混了原诗,把甲诗某句与乙诗某句串在一起,如“青青河畔草,一岁一枯荣”,原诗为“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或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⑤编撰,因忘记或没有学过原诗句而胡编乱造,如“蚍蜉撼大树,蚂蚁坐沙发”,原文应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⑥误注,即在注明引用原诗的出处时张冠李戴。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于是之《幼学纪事》)”,本段话出自《荀子&;#183;劝学》,于是之先生在《幼学纪事》中只是引用过而已。  相似文献   

14.
《草》是于老师二十多年前上的课。这个课例不知被多少人赞美过,写文章引用过。它的确是大家公认的古诗教学的经典。这节课好在哪里呢?好在深入浅出,变抽象为形象。于老师巧妙地运用板画演绎了一堂令学生永生难忘、也令听课的老师和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的古诗教学课。师“: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见图1)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第一次执教<清贫乐·村居>片段 师: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生:写了一家人各自都在做什么. 师:这一家都有哪些人呢? 生:翁媪、大儿、中儿、小儿.(师板书) 师:哪一句是在描写翁媪? 生:第二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相似文献   

16.
师:我们先听听今天一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艾青的一首诗——《树》——的赏析。(庄瑶瑶给同学诵读并简要品赏了艾青的《树》)师:“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这两句与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中的句子有相似之处?生:(齐声)《致橡树》!(以上是我们每天一首诗的常规话题)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第一篇作文训练的重点是什么吗?生:(齐声)写好一个标题!师:那第二篇呢?生:(齐声)写好一个开头!师:那今天呢?生:(七嘴八舌)写好一个结尾,写好猪肚……师:我给大家提供一句诗,请猜一下我们今天写作的注意点!(点击鼠标投影: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生:(七嘴…  相似文献   

17.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生:湖北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诗情感飘逸,语言隽永.他是山水田园诗人. 师:此前我们学过他的两首著名诗歌. (学生齐背《春晓》和《过故人庄》.) 师:他的朋友李白是如何评价孟浩然的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几句.(PPT展示,学生诵读.)  相似文献   

18.
课前准备:给每个孩子发一张备用白纸。本课教学采用以画配诗的形式,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先由学生读诗,据字猜测画面的内容,从而达到领会诗意的目的;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勾勒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进入诗的意境。师:如果让你们为这首诗配幅画,你觉得该画哪些景物?为什么?生:应该画上绿绿的草,因为第一句里有“草长”。师:是稀稀疏疏的几根草?还是绿油油茂盛的一大片?生:是长得很壮的,很茂盛的草。要不,诗人就说“草疏”不说“草长”喽!生:我从“莺飞”看出应该画上黄莺在空中快乐地飞。生:我从第三句看出应该画上放学归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一、点词读句 帅:这节课老帅带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看黑板,诗的题目是-- 生:<牧童>.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有没有渎一读这首诗啊? 生:读了. 师: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今天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生:熟读成诵).现在老师给你们3分钟时间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朗读)  相似文献   

20.
朱瑛 《陕西教育》2004,(10):13-14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