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育人角度和学科地位来实现大学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文章围绕诗词、成语、谚语及歇后语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阐述了在植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以期进一步实现文理贯通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实现价值观塑造,以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分析了“工程制图”课程特点和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价值,既能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也能提升思政元素渗透力。从均衡教育比例,找准思政元素融入点、明确教育目标,提升思政教育灵活性、贯彻教学要求,培育学习者工匠精神三方面入手,期望借助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大思政教育格局,建设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是"四个自信",把大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由于对"课程思政"内涵把握不准确,从而导致其在实践中存在诸多误区。通过构建"三维坐标系里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成效逻辑框架图",来说明"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与3个影响因素:"‘课程思政’教育评估状况""‘四个自信’融入专业课程度"和学生参与度之间呈现的正比关系。据此,将"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分为4个层次:初级层次、中级层次、高级层次和最高层次。从而认为对"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最好的教育评估就是教育实验,它是检验一项教育活动是否达成其目标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应把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作为重点工作,发挥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构建全学科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文章从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内涵、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一般策略三个方面入手,对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进行了阐述与探讨,以期为化学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以分子生物和基因工程课程为例,探讨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从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实践。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证、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杜红艳  梁婧  张颖 《职业技术》2023,(3):102-108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要从课程内容重构、思政元素挖掘、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着手,在理实一体化基础上强化实践育人,让学生在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自我反思、自我感悟并自我完善,达到知行合一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目标的指引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往往在课程思政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历史学科课程中,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既符合时代课程思政要求,又是实现新时期教育育人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对高校学生的良好发展具...  相似文献   

8.
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实践课程思政,从学科育人走向综合育人,以“三全”育人的理念为指引,基于儿童视角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儿童剧场情景式的思政演绎实现思政课程学习自主化、以思政会客厅形式进行思政人物的深度对话、以沉浸式的思政主题探索进行项目研学,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融入学生每一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9.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质量和学校育人水平,努力开创地区学校思政育人的新格局,实现思政育人在创新中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文章立足区域视野,就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实践路径进行研究,着力构建“课程建设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师资培训一体化、课程评价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体系,不断增强中小学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努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贯彻“大思政”理念,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批课程思政资源库,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融合,共同发挥育人功能。本研究从“商魂”、家国情怀、诚信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实践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将德育渗透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载体。各学段思政课应形成育人合力,构建衔接紧密、梯度进阶、螺旋上升的育人共同体,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此,在推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育主题深化、教学目标进阶、教学内容衔接和教师队伍联动四个关键性问题,落实协同一体化教学,打造学段共连、内容共生、资源共享、新人共育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新样态,协同接力带领学生欣赏思政课的沿途风景,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与立德树人效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建设,强化教师育人意识,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提出了"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目标与思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着手构建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思政研讨与培训等教育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育人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三全育人”是构建新时代一体化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明确了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推进路径,有利于构建“教、学、练、赛”全覆盖、课内外一体化、“明德”与“精技”互融、“育德”与“育体”兼顾的新时代体育育人格局,可以实现体育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的双提升。提出了全方位革新育人理念、全过程体现育人目标、全领域统筹育人资源的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新路径。基于信息化背景和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需求,建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提升思政教学水平。从课程思政体系结合、教育理念建构、育人目标、教育特征等领域,对其育人机制进行基本解读,并分析目前机制构建工作面临的困境,如改革推动缓慢、协同效应不足、价值观分歧、内部教育体系不健全等。根据突出的工作问题,提出思政协同教育平台搭建、思政教学与生活管理的协同育人、健全思政教育考核体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目前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确切把握"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义;二是紧密围绕"一条主线",有效发掘以培养"五大素养"为基本目标的教育资源;三是坚持教学教育的一体化,发挥各门课程的协同教育作用;四是建构"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完善"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务。但德育仅靠思政课程教育无法完成,还需与其他各类课程协同配合。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势在必行。通过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联系及协同要求,阐述目前在协同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原则,提取出教学目标协同、教学团队协同、考核反馈协同等协同育人机制理念,并对思政课程与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及思路进行说明,为后续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浙江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导者育人目标,不断探索学科育人与思政教育融合并进的有效路径,创新“三全育人”落实机制,构建了“学校-学院-学科”联动的圈层式、一体化育人格局,形成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课题思政、社会实践、导学共同体为特征的学科思政工作体系,不断提升思政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密不可分,如何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合力,深化课程育人内涵,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时代担当、敢闯会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国家“课程思政”总体战略部署对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创新创业类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要依据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设计思政融入点,保证思政素材和育人目标的统一,准确把握思政教育价值,有效实施创新创业与思政“双体系”教学。  相似文献   

19.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是一个逐步构建的过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思维把握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构建“五位一体”思政教育一体化范式、谋划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路径。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涉及多项工作,运用系统思维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课程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保障机制一体化等,把各个学段思政教育作为一盘棋统筹推进,从而推动思政课质量提升,增强铸魂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为贯彻"三全"育人的要求、变革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案。课程思政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行,高校多着眼于育人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手段等实践层面的改革,但缺少对课程思政教育原理与方法逻辑的思考。梳理德育史,赫尔巴特肯定了课程知识的育人功能,杜威重新定义了道德知识并提出间接德育的实践。以二者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基点,探寻道德教育发展的演进路径,剖析课程知识与价值教育的历史逻辑,分析课程思政的教育逻辑,最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