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3.
黛玉葬花     
在《红楼梦》里,宝玉在大观园生活时,他十四岁,黛玉十三岁。和大家都是同一个年龄段,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情节,是黛玉人格理想与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对花祭奠,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仪式,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下面所选是葬花的前奏,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和1987年《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剧本第七集"叔嫂染恙"。让大家来比较阅读一下两种文学样式,看看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4.
据《红楼梦》改编而来的戏曲称为"红楼戏"。清代"红楼戏"中写"黛玉葬花"戏的戏曲作品较多且在数量上占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以《红楼梦戏曲集》中的"黛玉葬花"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清代"黛玉葬花"戏对小说《红楼梦》的改编,从而分析清代"黛玉葬花"戏改编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廉萍 《高中生》2015,(4):17
《红楼梦》写黛玉葬花有两次,一是共读《西厢》时,一是芒种饯花时。前者三月中旬,葬的是桃花瓣;后者四月二十六,葬的是凤仙、石榴花瓣。虽然小说家言,但笔墨细如毫发,一丝不乱。葬花是宝黛重头戏,自然也是编剧的心头爱,所以戏剧、电影、电视剧都浓墨重彩、做足功夫。由于表演形式的限制,黛玉造型各个不同自不必说,单是花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里黛玉悲泣葬花历来令观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除了个人、时代、社会根源使它悲剧意识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极为隽永的审美内涵,由此生发、透射出的邈远、空阔、无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里黛玉悲泣葬花历来令观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除了个人、时代、社会根源使它悲剧意识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极为隽永的审美内涵,由此生发、透射出的邈远、空阔、无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葬花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理香家飞燕泣残红”中,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这首诗是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的生活感受,蓄之既久,发之必烈。使人感到她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倾诉内心的情感。吟这首诗的前一天晚上,黛玉听说宝玉被贾政叫去,心中替他忧虑,晚饭后来始红院看望宝玉,叩门时,因晴委正和秋痕在拌嘴,没好气,又没听出黛玉的声音,不给开门,黛玉被怔在门外,回到湘馆,含着眼泪,直坐到二天。次日,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这天相传是花神退伍的日子,为…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0.
申改霞 《现代语文》2007,(12):47-48
《葬花辞》初读似是写花之殒,抒伤时感怀之情。再读则花人合一,而人犹花甚,是黛玉朦胧中意识到自我严峻生存境况的外显。联系全部小说来读,此辞又是红楼众多女子严峻生存危机的抒唱。从创作方面讲,此辞又是写曹雪芹自我,写人间众多"痴"人。今人读来,也不免戚戚感于己。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由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创作,高鹗、程伟元整理完成,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诸多章回中,"黛玉葬花"给笔者的感触颇深,作为《红楼梦》的重要一部分,对整个作品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调。本文中,笔者首先从《红楼梦》这一文学著作出发,对其进行了简单地阐述,然后以"黛玉葬花"为线索,对其中蕴藏的情感进行了分析,从而表达出笔者自身对葬花这一回合乃至整部《红楼梦》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王莹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99-101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4.
黛玉葬花和宝玉祭奠是《红楼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重要章节。在这之中,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与之相连的前后情节,都渗透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悲剧氛围,寄托着作者的爱情理想与人生追求,是作者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无奈,是“情”与“礼”冲突的感伤,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艺术作为表达人类情感的特殊方式,承载着艺术家对人类,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精神。终极关怀是对人的灵魂而言的,是对人类生存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如人生的意义,人的命运,人的幸福,灵魂的归宿等。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人类心头,既让人困惑,又让人着迷。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节中,就透露出作者深沉的终极关怀精神。正是作品的这种对灵魂关怀的品质,引发读者的共鸣,使其沉醉在对命运和神秘未知的思索中,享受超越世俗的快乐,作品也因此而葆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一《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与《桃花行》都是吟咏桃花的诗,是整部小说中仅有的两首与桃花有关的七言歌行体长诗。七言歌行体是一种适合抒发细微情感的诗歌形式,大观园中只有黛玉擅长此体,这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抒情诗人的气质是十分契合的。这两首充溢着悲剧美的桃花诗,非黛玉不能作。书中黛玉用以自喻的事物较多,清翠斑竹是她孤高纯洁的心性的象征。她把孤标傲世偕谁隐的菊花视为  相似文献   

17.
一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与<桃花行>都是吟咏桃花的诗,是整部小说中仅有的两首与桃花有关的七言歌行体长诗.七言歌行体是一种适合抒发细微情感的诗歌形式,大观园中只有黛玉擅长此体,这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抒情诗人的气质是十分契合的.这两首充溢着悲剧美的桃花诗,非黛玉不能作.  相似文献   

18.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颇有意味的一部分,曹雪芹借黛玉等人之口,把自己作诗作文的经验毫不吝啬地倾吐了出来。联系中学写作的实际,这里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消化。下面试从黛玉的视角感悟一下写作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住——“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比德本是儒家以自然比人的品德的观点,后世文人便赋予自然意象以自我人格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便使用了比德这一手法本文着重从竹事、竹节、竹蕴三个方面讨论潇湘翠竹与黛玉之间的比德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