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通过监测吉林省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理生化指标(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尿蛋白等)变化,来调整和确定训练的营养补充方案,进一步探讨营养生化监控和科学训练的关系,并发现赛前全队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尿素浓度和肌酸激酶指标都处于较理想范围;全队尿蛋白浓度和尿蛋白阳性检出率都明显下降。说明赛前训练改善了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和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2.
冬训是自行车运动员全年训练周期中的重要阶段,其训练质量将影响运动员在随后整个赛季的运动成绩。因此,加强冬训的训练监控和营养调控对提高运动员体能,预防过度训练十分重要。通过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自行车运动训练监控应依据训练目的,以心率、RPE、血乳酸、血清总睾酮和体成分分析等构建个体化生理、生化监控指标体系。自行车运动员的营养调控应结合训练计划,具有针对性,以运动员的能量消耗为依据,科学补糖,合理使用营养强力物质。建议:为了加强对自行车运动训练的监控,应该积极推广SRM训练系统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白明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3):108-110
本文论述了田径训练中诊断疲劳的主要方法,具体包括:主观感觉诊断法、中医诊断法、生理指标测定诊断法和生化指标测定诊断法;并总结提出了睡眠、娱乐性休息、积极性训练、理疗消除、加强膳食营养和中医药调理等恢复疲劳的手段和措施,从而为解决田径训练中相关问题、提高田径运动训练水平和促进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女子柔道运动员控重期的营养调控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女子柔道运动员控制体重期间因控重而出现的一系列医学问题.减少不良身体反应,以保证训练效果。我们采用膳食调查法发现了营养问题,针对存在问题采用调控手段,设计和配制了“海霸王”汤剂进行营养调节和强化。通过医学观察法和应用生化指标HbBu177个样品在不同训练阶段进行检测与分析,证明营养调控效果良好,这一措施为运动员完成控重任务,解决医学问题,提高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力,保持良好机能状态,取得优异比赛成绩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期身体机能评定及营养恢复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了寻找和探索田径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评定和营养恢复的方法,在200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期间对山西省32名田径运动员进行了为期4周的营养补充和生化指标测试对比。通过本次赛前训练期的营养恢复实验观察,结果表明运动员机能状态较好时,一般来说成绩较好,提示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营养计划对zz改善运动员机能状况,乃至创造良好运动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可以说明道安营养液对提高男运动员血睾酮水平有一定效果;结合多年跟队科研实践,初步制定了用血红蛋白(Hb)、血液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血清睾酮(T)和血清皮质醇(C)等生化指标来评定运动员机能能力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高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间身体机能变化特征,通过跟踪实验,对入选十运会女子自由式摔跤决赛的16名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间的尿八项、血尿素(BU)、血乳酸(BLA)、血肌酸激酶(CK)、血红蛋白(Hb)等生化指标进行2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T、BU、CK的变化能较敏感地反映高水平运动员对赛前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以及身体机能的状况。认为对赛前训练阶段的生理生化监控及机能评定应予以足够重视,科学合理调整训练计划和适当的营养补充是运动员保持良好竞技状态、取得好成绩的有力保证。仅对女子自由式摔跤项目的赛前运动技能评定提供实验数据,丰富相关内容的研究,并欲对今后该项目的赛前科学训练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通过高海拔的高原训练,结合营养补充、生化监控,合理安排负荷量,综合手段提高竞走运动员耐力。结果和结论:1)竞走运动员在高原的膳食中应减少脂肪的摄入,加强碳水化合物和优质蛋白的摄入,注意增加早餐的热量摄入。2)高原训练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血色素水平(p<0.05),补充铁剂和蛋白粉可以维持运动员在渐进负荷训练期的高血色素水平(p<0.05),补肾中药有利于睾酮保持在较高的水平(p<0.05),促进血尿素和血清肌酸激酶的恢复(p<0.05)。3)高原耐力训练要循序渐进,先逐渐增加运动距离,然后适当增加运动强度。今后的训练应更注意接近或超过比赛强度的训练安排,锻炼长时间高速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游泳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总结了心率、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尿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在游泳训练监控中的应用,介绍了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游泳训练中运用游泳运动的供能特点实施训练监控的方法,对中国游泳队备战2002年亚运会中训练生理生化监控的实施进行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9.
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原训练产生的生理反应及原因出发阐述高原训练中运动员对热能和营养素的特殊要求。指出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营养摄入要依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与身体状况进行,均衡的营养补充是保证训练水平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观察核能补剂对大强度训练大鼠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大强度训练模型,观察补充核能补剂对长期大强度训练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给大鼠补充核能补剂,能明显提高其长时间大强度训练后的体重和血色素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能明显降低其大强度训练后血清中LDH、CK的活性和BUN的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  相似文献   

11.
对WOS数据库中运动科学领域的马拉松研究热点问题进行揭示。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2010-2016年国外马拉松研究的518篇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马拉松研究成果主要来自美欧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健康中心和医疗机构为主的科研力量团队。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与运动相关的低钠血症(EAH),马拉松、超马跑者年龄、运动能力的横向与纵向变化规律,生理学因素和训练因素对跑者运动后心脏分子标志物的影响。以国外马拉松研究为借鉴,反观国内马拉松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以大众跑者为主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建设,运动与医学相结合对跑者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训练与参赛方式的研究无疑是实践所需、发展所需。  相似文献   

12.
罗萨的训练思路和训练理念在肯尼亚的马拉松训练中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九天一个训练小循环的周期安排,重点抓好马拉松运动员的关键环节,通过四个负荷强度区域的合理分布,促使马拉松运动员发展专项耐力、专项速度、专项力量水平,使运动员马拉松的专项竞技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这种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及训练思路对促进我国马拉松项目的发展,尽快提高我国马拉松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具有学习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柏林世锦赛白雪赛前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选手白雪在2009年柏林世锦赛马拉松比赛中,以2小时25分15秒的成绩摘得金牌。本研究主要针对白雪在柏林世锦赛赛前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训练负荷安排进行研究。力图探寻马拉松项目赛前训练安排特征,并为我国马拉松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安排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相关的数据与理论支撑,进而促进我国女子马拉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和视角,初步形成了对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负荷安排特点的基本认识和了解:我国女子马拉松队伍整体的较大负荷年、周、日训练量分别集中在7 000~9 000 km、160~250 km和30~45km之间,日负荷基本没有超过50 km的,优秀选手年度训练量相对偏小;强度训练课安排的周期一般为3~4 d,两个相类似的大强度训练课的间隔则更长;持续训练中,教练员通常以400 m和1 000 m分段速度来控制训练强度。强度间歇训练一般以400 m间歇跑为主,文章也对我国优秀选手训练强度控制情况进行了实际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深入,路跑运动以其对场地要求不高和技术动作简单等特点逐渐受到大众的青睐。在路跑热的浪潮中,很多城市嗅觉到马拉松赛事的商机和对城市影响力提升的作用,各种“马”纷至沓来。马拉松赛事的成功举办,为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和观众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离不开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运用文献资料、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志愿者的来源和招募、志愿者培训和岗位优化,志愿者激励机制等方面,对珠江三角洲高级别马拉松赛事志愿服务体系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创新马拉松志愿服务体系,为提升我国马拉松赛事志愿服务质量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对胡刚军高原交叉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充分利用“高原效应”,频繁采用高原与平原交叉训练的方法,成为高原训练的一种新趋势。在我国则较少运动员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采用文献资料查阅,访谈及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男子马拉松全国最好成绩保持者胡刚军的高原交叉训练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研究认为,在掌握好训练节奏,加强训练监控及处理好一些相关因素的情况下,我国运动员完全可以适应这种训练,希望能够对我国的男子马拉松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5年兰州国际马拉松特邀运动员的配速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马拉松项目的普及和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配速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特邀运动员的阶段速度曲线整体趋势为男子运动员前半程快于后半程,女子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幅度较大;特邀运动员的阶段配速呈现“非匀速跑”的特征,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认为马拉松运动员阶段配速呈现“匀速跑”特征略有不同;男、女运动员在30km之前基本保持集团跑的形式,在35km处各集团开始分化,35km和40km成为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排定最终名次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8.
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对于我国马拉松赛事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逻辑法在对加强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的动因进行解析与对WSR系统方法论特点及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提出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机制。其中,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以零风险管理、让人民共享健康福祉为目标导向,以营造良好的马拉松文化底蕴为根基,采用PDCA范式对影响马拉松猝死“物理—事理—人理”风险因素进行全面防范、闭环管理。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机制以建立健全马拉松赛事运行机制、完善马拉松猝死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马拉松猝死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马拉松猝死风险应对机制与优化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协同机制为主要抓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共同体,实现全风险、全要素、全主体、全过程的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马拉松运动员血象指标的监测,分析亚高原大负荷量和大负荷强度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实验法对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血象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发现:运动员进入亚高原训练后CK、BUN和T血象指标均发生显著性变化,HB与第一阶段相比也有所升高。得出结论:亚高原训练能明显改善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肌肉爆发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马拉松赛事标准化建设及其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马拉松赛事服务标准化建设对提升赛事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赛事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国家、行业、地方层面回顾了我国马拉松赛事标准化建设发展的现状。提出马拉松赛事服务标准化体系构建的主要思路,及坚持跑者需求导向、公平准则导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适用可及、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认为,马拉松赛事服务标准体系可以分为赛事服务基础标准体系(服务术语、服务标识与符号)、赛事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条件和服务提供过程)和赛事服务评价标准体系(跑者满意度、服务分等分级、服务质量评价)三大类。最后,分别对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及标准的效果评价与优化三个阶段提出具体建议,以支持我国马拉松赛事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