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湖南教育》1988年11期的“征评课例”——《一个推导分数除法法则的课例》,我认为教者所采用的,是一种重算法轻算理、重结论轻过程的教法,它不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不到本节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首先,从教学过程方面去看。只要我们统观课例的全过程,就会发现它与课本上的教法大不一样。课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引领访谈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上一堂——《品德与社会》课,你们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吗? 2.不但同学们喜欢,有位老朋友也很喜欢呢!看——它是谁?(出示黑猫警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对于教活《品德与社会》课,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培养个性健全的人”的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应该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途径,以学生小组合作为形式,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随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学校对该课程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让品社课老师感到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教学中教师怎样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是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课任教老师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6.
《媒体连着我和你》是《品德与社会》(苏教版)四年级教材“我与外界的联系”中的一课,从内容上看,教材主要包括“认识电视”“认识广告”和“认识网络”三个部分。最近,在学校举行的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中,笔者听了两节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执教内容分别为《媒体连着我和你》中的“认识电视”和“认识网络”两大主题。现将部分片段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  相似文献   

8.
杨正益 《小学生》2013,(9):26-26
学生道德存在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他们对生活体验、认识和感悟。新课程《品德与生活》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它利用真实的生活源头、家庭校园社会的生活纽带为载体,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年少幼稚,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朦胧的。因此我们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要让学生从浅显的事情中明白道理。怎样才能上好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9.
丁然 《黑河教育》2012,(3):54-54
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要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欣赏课文中更加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正视并且克服人生的困难与挫折,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便是沟通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倪宇涛 《教育艺术》2010,(2):76-76,75
实现儿童品德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宗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必须始终立足于生活。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把握教材.组织教学.指导活动,才能保证《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建构的一门小学综合课程,目前《品德与社会》存在多个版本。研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从整体组织和单元——课的组织两个角度对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作详细的文本结构分析,并作出评价,为《品德与社会》再开发提供思路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活动一:情境导入,引领访谈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上一堂——《品德与社会》课,你们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吗?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新的课程内容的构建与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新课程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扩大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但又不是简单地采用传统的“同心圆扩大法”。它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三个方面,搭建个人、  相似文献   

15.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出发,积极探讨了《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立脚点教学的整合要素植入和作用发挥,可以提高《品德与社会》学习效率和培养综合语文能力。下面以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第一课《我爱我家》教学为例。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可是由于许多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搞好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  相似文献   

18.
于丽 《山东教育》2009,(10):47-47
自从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结缘以来,我就发现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不容易。因为它涵盖的知识非常丰富,活动的设计非常多样,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非常广泛……虽然,我一直用心地投入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但是总感觉自己犹如初学游泳的孩子,也就是刚刚学会了划水而不能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9.
刘平 《学周刊C版》2014,(9):71-71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出发,积极探讨了《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听闻温州市鲁婧婧老师的课喜获全国品德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消息,我立即翻出听课笔记和她友情转送的课件,再一次细细体会《多彩服饰》(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第三课)。我不禁为课堂的浑然天成、灵动有趣而啧啧称赞。课堂上,鲁婧婧老师着眼于儿童,与学生聊服饰、参加"世界儿童联谊会",将各国民族服饰一一呈现于课堂,通过看图片、做游戏、听介绍等方式,领略多彩服饰,感受多元文化;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