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返乡农民创业培训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返乡农民工又称回流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群体.近年来,农民工回流呈上升趋势,许多地区出现了"返乡潮".因此,对返乡农民工实施创业培训,提升其相关知识与技能,有利于促进其成功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的劳动力。他们的社会流动呈现以下特点:流动频率不断加快;流向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由农村流向城市为主,回流为辅;非正规流动渠道主导,组织化程度较低;流动驱动力以发展理性为主导。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特点,成人教育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其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3.
就当前安徽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就业渠道、社会保障、权利维护等几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造成安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安徽农民工职业素质,加强流动就业管理,完善流动就业服务,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回流是继"民工潮"之后,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又一引人瞩目的现象。近年来农民工回流呈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性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选择了回流。探析农民工回流的原因、考察回流农民工对村庄发展的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受到了传统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政府的行政干预和垄断等多种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外部市场对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下降、造成社会就业不公平等诸多弊端。只有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减轻制度性因素对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促使国有企业建立新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最终建立起真正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以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要立足于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综合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探索农民工“双向流动”的就业机制;坚持沿海发展战略,积极促进农民工跨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7.
农户受教育水平对农户就业选择与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就业选择和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就业选择和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天津市2003年的家户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户人均纯收入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业收入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倒U态势;较高的劳动力文化程度提高了农户非农就业的概率、非农就业的工资率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而且劳动力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更容易在第三产业就业.  相似文献   

8.
佳木斯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大,但他们大都技能水平低,文化不高,针对农民工这种现状,如何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已成为佳木斯市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的重要任务。针对上面的情况他们制定了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输出农民工在其他省市地区实现创业就业;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部分农民工选择“回流”创业,成为了带动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术界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工“回流”现象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对农民工“回流”原因探讨。本文通过对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乡和太极乡的“回流”农民工、地方政府官员、没有外出的农民等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工“回流”对输出地区的影响。研究表明,“回流”农民工对输出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对起到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该为回流人员创造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本文基于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四座典型城市实地调查获得的1339份问卷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探索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倾向的重要因素和影响机制.重点研究了农民工个人基本特征、个人经济特征、家庭人口特征、企业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对农民工流动就业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个人基本特征中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变量,个体经济特征中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水平、收入的满意程度、储蓄比、期望工资增长率等变量,家庭人口因素中向家庭汇款数额、子女是否随迁等变量,企业工作环境中的工会参与情况和加班情况等变量,社会环境中与流出地比较得出的相对收入水平变量等多种因素对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倾向具有显著影响.政府部门应围绕着农民工流动就业特征,制定促进农民工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的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部分农民工选择"回流"创业,成为了带动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术界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工"回流"现象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对农民工"回流"原因探讨。本文通过对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乡和太极乡的"回流"农民工、地方政府官员、没有外出的农民等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工"回流"对输出地区的影响。研究表明,"回流"农民工对输出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对起到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该为回流人员创造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闫朝余 《考试周刊》2011,(66):232-233
柘汪镇成人教育中心为农民工搭建就业平台.让农民工尽快致富: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推进教育富民工程;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有效开展具有引导性的技术培训。促进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就业的空间和选择余地更加广泛,对提高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培养后代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建国至今,我国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仍然很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部分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一起流动而成为流动儿童.由于大多数流动农民工家庭居无定所、收入低等原因,其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社会各界应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民流动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发展,以促进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成才和全社会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培训模式应"短、平、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高存艳 《职教论坛》2004,(16):32-34
一、"短、平、快"培训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农民工的素质现状.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回流与劳动力转移是相伴而生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使劳动力回流问题显性化.劳动力回流的主要原因有:失业、家事、个人原因和制度因素;学界对劳动力回流的效应存在争议:乐观的看法是回流劳动力从资金、技术、观念、创业等各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守的看法认为回流劳动力的积极效应并不明显.本文认为,劳动力回流具有长期性及阶段性特征,学界应长期、客观公正地看待我国的劳动力回流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各种限制政策的取消,导致“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形成“民工潮”。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有组织的仅占8.7%。这种无序流动的状况,加大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地区间供求平衡的难度。同时,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压低了行业基础工资,造成城镇失业、下岗职工特别是年龄偏大者再就业困难。为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就业问题,市(地)就业管理部门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  相似文献   

17.
2004年以来,许多企业遭遇农村劳动力短缺困境。困境是由“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权益维护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制度因素以及“社会对农民工的认同感低、劳动力资源稀缺论的缺欠、农民工主体的更新换代、新农村建设同位作用、农民工流动成本增高”等非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分析困境产生的制度困素和非制度因素基础上,从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四个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粤西地区数百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就业,使一大批农民离开农村,从务农者转为打工者,并成为新的产业工人。农民工在流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需求,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就业服务市场,同时也给过去主要面向粤西地区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农民工为对象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应运而生,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使粤西地区农民工工作技能和整体素质以及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上都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农民工成为能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现代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劳动力绝对数量庞大、隐性失业严重,行业分布失衡、一产占比畸高,就业充足率较低。通过在农业内部行业间流动、向本地二三产业流动、向国外流动,可多渠道吸纳、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因而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提高就业充足率的有效途径。由于存在农村劳动力流动意愿增强等一系列有利条件,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为此,应通过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等措施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20.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是实现河南城镇化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为河南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城乡二元结构、供求结构性矛盾以及技能素质不高等相关因素造成了河南省城乡发展不平衡,阻碍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应当通过五个方面的努力,推动实现河南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二是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三是优化就业环境,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转移;四是扩大就业培训规模,完善培训补贴政策,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五是落实各项配套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服务;六是积极推动城镇服务业与"互联网+"有效融合,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