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艳红 《考试周刊》2012,(80):31-31
一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是如此的重要,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只要每一位语文老师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语文阅读课堂定能为学生送去一片书香四溢的绿洲。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只有加强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积累和说写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朗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方式。因此,加强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被有些语文教师忽视。特别是某些农村中小学大盛“做题式”的语文教学,很少关注教材的人文内涵,可以说教师没有对语文的朗读教学于以重视。学,学生对课文“多数只是看看而已”(叶圣陶先生语),广大师生在题海的沉浮中练就一身“做”题的本领,结果导致学生文化底蕴不足语文素养匮乏。长此以往将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语言。朗读对学生来说,是阅读的起点,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因此,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各年段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农村小学高年段朗读教学实践谈谈对朗读指导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针对学生对“朗读”的认识不够,语文学习陷入“厌读、无读、浅读”的误区.朗读不是无用的,而是深刻的.正确认识朗读的重要性,了解朗读的规律,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提高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主要是通过朗读来进行阅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储备还不是很丰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也有限,语文教师可以加大对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都是告诉我们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训练,它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朗读让语文课显得更加有吸引力,更加婀娜多姿,更加神采飞扬。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中的阅读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小学语文的阅读朗读教学更是具有基础性、人文性的特点,这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思想以及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完成阅读朗读教学的任务,同时也要重视学生阅读、欣赏以及感悟语文的能力。本文主要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朗读教学的相关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管红芬 《考试周刊》2009,(30):59-59
叶圣陶曾说过:“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四把刀,缺一不可。”但不管是现代还是当代,语文教学对于“读”这一语文素养大刀却总是局限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也就是只重视默读文段做题目、写作文。而对于“读”的另一要义“朗读”却是缺失得很,甚至远远不如古代的私塾教学了。对于朗读,其实新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相似文献   

10.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可亲的母语和佳作名篇,触摸和欣赏它的最好方法就是朗读。因为朗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抑制注意力的分散,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重要尺度。可以说“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也是新课标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整体提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规范学生的朗读姿势,训练学生语文朗读的习惯,使学生真正学会独具节奏、错落有致的阅读技巧,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其次,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2.
所谓阅读,就是一个信息搜集、分析、凝练与运用的过程,它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将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语文教学专家张田若说:"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可见阅读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读,读懂课文。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理解、感悟文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没有感情的教学,教学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而我要说:"没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相似文献   

14.
张洁 《甘肃教育》2014,(12):42-42
正《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事实上,朗读不仅能培养语感,而且能增强驾驭文字的能力,还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一、朗读有助于提高阅读的准确性语言是有声的艺术,学习语文就需要大声朗读,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真正体会和感知语言  相似文献   

15.
张熙 《广西教育》2013,(29):26-27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学生能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读顺;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课文读懂读明,读出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课文读好,表达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是否能听到“琅琅的书声”往往成了一堂课好坏的判断标准,学生通过朗读表情达意,教师通过听学生朗读来检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在语文新课标中,对朗读有着明确的要求。笔者从朗读的概念、作用、要求及朗读训练4个方面加以探讨,以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所有的文章末尾提到的教学要求都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一些经典的文章更要求全文背诵。朗读是背诵的基础,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方式。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其他语文学习方法所无法替代的,而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帮助小学生更深层次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感悟、感知,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刘佳 《天津教育》2020,(3):181-18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时,教师开展朗读指导,启蒙学生文化基因,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语言感知力,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本文就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颖 《快乐阅读》2012,(18):46-47
朗读作为一种常用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环节,它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即:通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蕴涵;可以让学生学习文章的遣词用句、段落结构方式等等,活化其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还可以通过朗读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起到衡量理解能力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更好地提升其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小学语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朗读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普通话发音和语文的阅读水平。加强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朗读习惯,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