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一个好的问题能很快使学生卷入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去。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研究,或没有研究的价值;或者发现不了问题,最后还是由教师生硬地提出自己预设好的问题。下面通过两个课例来分析原因。课例1:《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引出问题的过程。师:今天老师带来食盐和水,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现在老师往装有水的杯子里加入一小勺食盐会怎样?(教师用筷子进行搅拌。)生:食盐会溶解掉。师:老师再往杯子中加入第二勺食盐会怎样?(教师再用筷子进行搅拌。)生:食盐还是会溶…  相似文献   

2.
1 重视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已有的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充分吸收内化.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如何用心地探究科学.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去验证自己的方案.如:200 ml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天当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等.即使实验失败了,这种探究活动还是对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学生也会自己去思考失败的原因.再如讲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当学生明白了溶解的意义之后,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同时展示数量不等的食盐、冷水、热水、容积不同的烧杯等,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最后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他们的答案.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会使学生的情绪高涨,也会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相似文献   

3.
去年,一位外国专家在我校听了一天的数学课,后来他就诧异地问我: “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儿童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就没有问题了呢?  相似文献   

4.
我们如何针对问题,结合科学探究各个阶段的教学来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和求证能力呢?一、在假说活动中培养科学假说是对观察现象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个推测性回答,必定要有验证活动紧随其后。假说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说出对结果的猜想,更需要学生说清“如果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说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如《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学生先针对“面粉放在水中溶解吗?怎么证明?“”出现什么情况才能说明它是溶解或是不溶解呢?”展开假说,再进行实验,在汇报中出现了精彩的一幕: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你看,杯底没有面粉了,杯子里的…  相似文献   

5.
“金属为什么会导电呢?”“金属一般都是固体,而水银为什么不是呢?”“我还想知道金属都会生锈吗?”“有些食品里含铁,我们要不要吃铁呢?”探究活动始于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提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尤其鼓励学生提出好问题。而当孩子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如果老师只是草率处理,很可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思考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呢?1承认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问到教师知识的盲点。这时我们可以很坦率地对学生说:对不起,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清楚。你不必担心这样做会引起学生的嘲笑,相反它能让学…  相似文献   

6.
每周一次的问题抢答会,又盼来了。教师问道:“这儿有一杯凉开水。大热天口渴了,你喝了这杯水会感到愉快。可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喝这杯水,既有意义,又感到非常愉快呢?”生甲:“因为有了比这杯水更高级的饮料,如冰淇淋、汽水之类。”  相似文献   

7.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教师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些教师提问过于急于求成,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如何设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8.
<正>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验操作、交流汇报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令老师"头疼"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一、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差及解决策略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活动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在上课开始阶段,学生的提问能力很差,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漫无边际。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教学过程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如冲糖水、炒菜等。物质混合后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一下吧。(取出两个烧杯,分别倒入半杯水)师:现在我们要把少量食盐、锯末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谁能预测一下呢?生1:我估计食盐会化了。生2:我估计锯末会漂浮。生3:应当说浮在水面上。……师:刚才几位同学都发表了意见,结果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就让我们动手做一做吧。学生分组进行实…  相似文献   

10.
“所有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核外电子绕核运动与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是一样的吗?”“既然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无气味的烃类,为什么家庭用的液化气有臭味?”“吃了白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这些问题都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学生提问。探究活动始于问题,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尤其鼓励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但实际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大胆发问,有的教师或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钻牛角尖,甚至批评、挖苦。毫无疑问,这样做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该采取怎…  相似文献   

11.
目标:1.对溶解现象产生兴趣,发展感知和操作能力。2.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感受。准备:每组咖啡、果珍、奶粉、糖等原料各1小碗,温水1壶,抹布1块,小勺、搅拌棒、杯子若干。过程:一、引入主题1郾你们喜欢喝饮料吗?你喝过哪些饮料?2郾这是白开水,淡淡的,没什么味道,怎样使这杯水变成甜甜的呢?(加糖。)二、做饮料1郾幼儿感知溶解现象。①教师示范在杯中加果珍粉搅拌,提问:杯里的果珍粉哪里去了?(溶化到水里了。)②刚才老师做了一杯果珍饮料,这儿有四种原料,可以做成不同口味的饮料。谁想上来做饮料?③幼儿示范用小勺轻轻将原料舀入杯中,慢慢倒入适量…  相似文献   

12.
【片断】师:(出示一块方糖)这是一块方糖,怎样使它快速地溶解在水中?生:可以将糖切碎放入水中。生:还可以用小棒搅拌。生:可以将切碎的方糖放入热水中再搅拌。(教师板书:搅拌、加热、切碎、……。)[评:问题的切入充分挖掘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迅速引入了探究的主题。]师:这些方法真的能加快溶解吗(分别指着“搅拌”、“加热”、“切碎”设问)?怎样让别人相信呢?生:我们来做给他看。师:你们准备怎么做呢?生:……生:我们可以分开做,先做搅拌加快溶解的,再做加热加快溶解的,最后做切碎加快溶解的。师:这个想法好,可以把几个问题逐个击破。由于一节…  相似文献   

13.
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了。其实不尽然,我们认为提问主要作用是调动学生积极地思维,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掌握知识。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的许多创造性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提出的适宜问题引导出来的,以往我们对此重视不够。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常发生以下几种不良情况: 1、提问的随意性 提问的目的不明确。该问什么,要问谁,怎样问,为什么要问,事先没有考虑好,临时信口开河地提出几个问题,往往不是太难了就是太容易了。问题提得难了,就不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水平,每次提问只限于教师和少数几个学生之间的思维活动,而大多数学生处于消极状态,提问收不到预期效果;反之,若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容易了,学生根本用不着动脑筋,都可以正确地回答,这样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也起不到良好作用。 2、提问的机械性 部份教师在提问中伴有大量的不规范的口头语,讲述了几句便机械地随口发问:“懂不懂啊?”、“会不会啊?”、“能不能算啊?”学生应答的便是“懂了……,会了……”表面看来教师问得起劲,学生答得有力,真可谓是双边活动频繁而又热  相似文献   

14.
“溶解”概念的建立,要通过实验操作进行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过程,进而通过想像,归纳形成“溶解”概念,又通过运用概念进行识别,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掌握。 在准备好了实验仪器(烧杯、搅拌棒、水槽等)和分组实验材料(食盐、高锰酸钾、砂子、白糖、碎石子、粘土、纯碱、小苏打、面粉等物)之后,我先抓了一小撮食盐,对学生说:“如果我把这一小撮食盐投入盛满水的烧杯里,然后用搅棒搅动,大家猜猜杯子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就在学生猜测考虑的同时,我把食盐投入水杯然后搅动,学生们看到投入杯中的颗粒状的盐不见了,这时又问学生:“杯子里这时有没有食盐?”有的回答“没有。”有的回答“有。”我让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回答“没有”的理由是:因为食盐在杯中不见了,我用搅棒蘸了一点杯中的水让学生尝尝,学生回答道:“水是咸的,证明水里有盐。”我  相似文献   

15.
师:(出示一组模拟情景教具)贝贝帮妈妈去买盐。贝贝把盐用布袋装起来,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路上一个不小心,摔了一跤,把盐包掉到树洞里了(学生能见到树洞中有水)。请想想,布袋里的盐会怎样呢?生:布袋里的盐会溶了。师:盐溶到哪里去了?生:溶到树洞里的水中了。师:盐真的会溶在水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会溶。妈妈做菜、煲汤时就要加盐。生:如果盐不溶,汤就没有咸味了。评:基于学生的经验背景展开学习活动,这是我们进行科学学习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师:也就是说贝贝的盐真的可能会溶解在树洞里的水中了。盐会溶解,还有别的物质会溶解在水中吗?师:…  相似文献   

16.
正《课程标准》指出: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那么怎么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探索和交流呢?笔者认为有效的提问至关重要。在参与省新课标培训活动中,有教师说现在的体育课堂上几乎听不到有学生提问。是我们的学生真没有问题么?还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掩盖了学生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学生提问题,教师首先要会抛问题,笔者曾尝试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基于先练后教的设计理念,从唤起、尝试、讨论、再尝试、小结等方面进行解读,学生自  相似文献   

17.
正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事关一节课的成败和学生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设计当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是核心,没有问题的设计就没有学生的探究,就没有理解能力的提升。那么对于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教师如何向学生提问呢?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艺术。恰如其分的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去思考,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课堂提问的艺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中没有提问,就成了死水一潭,而连珠炮式地提问,又使被提问的学生没思考的时间。教师向学生提问,如何把握时间,才能使提问变得有效呢?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有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一阵,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科学课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究为主的活动,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操作、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其中,提出问题是这一系列探究活动的首要环节,问题不明确,学生就无从探究,教学也就无法开展。因此,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提出研究性问题,是科学课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也是  相似文献   

20.
目前,随着新课标的实验,在课堂上教师开始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问成了课堂上一种必不可少的活动。然而,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花了十几分钟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有的在课堂上不可能得到解决,有的是不着边际的与探究活动无关的问题,有的与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不一样,绕了很大一个圈后教师干脆就告诉学生要研究的问题等。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提问成了课堂上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面热闹而无实效的现象呢?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教师也在努力践行新的理念,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过于追求探究形式上的完整。因为一提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