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而言,抑制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城市用地无序扩张现象,是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而政策调控的前提条件则是理清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机制。通过对中国不同规模、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本文尝试着构建了一个更为细化的城市用地扩张理论框架,并利用2001-2011年中国24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固定效应模型检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工作假说。研究结果表明:①人口对城市扩张的作用随城市规模升高而递减。小城市用地受到三产业发展推动,而中等城市、特大城市用地则受到二产业发展的推动,其中特大城市受到二产发展更强的影响。大、特大城市较之中小城市,用地扩张受到政府财政支出更强的推动。政府招商引资行为仅对大城市用地扩张有促进作用,对于小、特大城市反而有抑制作用。土地财政的增加也会显著推动城市用地扩张;②相比于地级市,高行政级别城市的政府财政支出对其用地扩张有着更强影响。由于高行政级别城市中政府干预能力较强,土地资源存在错配的问题,二产业仍然是高级别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中用地扩张的强影响力因素,这则有悖于城市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在证明了城市间存在异质性之后,本文建议,相应的城市用地调控政策应该意识到城市间的异质性,有针对性地给出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存量土地却存在粗放利用现象,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本文以河北省为例,首次针对全省范围内不同规模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县城),采用“同质异量”的指标合理值,从宏观上评价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划分出集约利用、适度利用、低度利用和粗放利用4种类型,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探索了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分异规律,提出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研究,划分的潜力级别对河北省宏观调控城市建设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向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城市建设用地急剧增加,使得西部非中心城市土地供给和用地需求矛盾凸现。通过调查、分析非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得出了西部非中心城市用地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土地产出效率低下、滥用土地现象严重的初步结论。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西部地区非中心城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刘瑞  朱道林  朱战强  杨文治 《资源科学》2009,31(11):1919-1926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研究是城市内在演化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CIS以及相关数理统计软件,在分析了1996年~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动态,总结其时空扩张特征的基础上,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空间角度深入分析了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明显,从空间形态上看,主要围绕原有城市建设用地向四周扩张,其中向原有城市以东扩张是主要扩张方向: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受外部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制度政策,以及内部自然区位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其中反映政府制度政策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最后才是人口的变动.  相似文献   

5.
在借鉴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Kuznets曲线效应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Kuznets曲线效应假说,并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Kuznets曲线效应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可能性,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以及苏南5市、苏北5市的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②苏南5市城市土地规模的稳定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符合其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而苏北5市城市土地扩张的放缓可能与消除效应中的政策约束有关,或许不利于其当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受区位条件跳跃式优化的影响,苏中3市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之间并未出现Kuznets曲线效应,城市土地仍处于快速扩张的阶段。对此,本文建议江苏省三大区域应实行“有保有压,保压结合”的差别化管控政策:苏南5市应以压为主,严格限制城市用地扩张,倒逼经济结构调整;苏北5市应压中有保,在保证耕地保有量的前提下允许城市土地适度扩张,以支撑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苏中3市尤其是南通市应保中有压,在给予较大的城市土地新增空间的同时,强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落实耕地保有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借鉴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Kuznets曲线效应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Kuznets曲线效应假说,并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Kuznets曲线效应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可能性,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以及苏南5市、苏北5市的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②苏南5市城市土地规模的稳定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符合其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而苏北5市城市土地扩张的放缓可能与消除效应中的政策约束有关,或许不利于其当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受区位条件跳跃式优化的影响,苏中3市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之间并未出现Kuznets曲线效应,城市土地仍处于快速扩张的阶段。对此,本文建议江苏省三大区域应实行"有保有压,保压结合"的差别化管控政策:苏南5市应以压为主,严格限制城市用地扩张,倒逼经济结构调整;苏北5市应压中有保,在保证耕地保有量的前提下允许城市土地适度扩张,以支撑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苏中3市尤其是南通市应保中有压,在给予较大的城市土地新增空间的同时,强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落实耕地保有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赵可  张安录  徐卫涛 《资源科学》2011,33(5):935-941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本文利用1999年-2008年全国31个省市数据(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除外),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间尺度看,经济发展等影响因子,区位差异和政策变迁能够较好地解释全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其中,城市人口因子对城市用地扩张的拉动力度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尺度均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正影响,而经济发展仅在全国和中部尺度有影响;②从时间尺度看,除城市人口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正影响外,其余变量统计上大多不显著;城市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力度则逐年增大。因此,各省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城市增长边界,以节约农地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区域,传统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支持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决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把模拟预测得到的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分布作为重要因子加入生态适宜性评价框架,生成更适合于未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决策的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空间化展现城市用地扩张背景下的2050年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分布情况,并与传统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空间量化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有效降低了不适宜及较不适宜开发用地与未来城市建成区重叠度较高的矛盾(分别由9.74%和22.7%降低为0.0%和14.5%),能更好地匹配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和生态空间规划,突显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本文实证了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更好地为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伴随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认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是随之增加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则是随之减少,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公共设施用地也在不断增加,它同居住生活用地同时随城市规模与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从国际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城市化率达到30%以上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而我国到2000年城市化率就已达到36.2%,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城市化处在中期发展水平,在以后进入高级城市化发展水平过程中,必须向着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的方向发展,从扩大城市规模向提高城市综合质量转变.同时根据对未来城市化的预测,再根据前述回归模型预测出我国在未来20年内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由此提出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加快土地市场化步伐、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挖掘城市用地潜力,适当提高城市土地容积率,积极利用多维空间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奎  王健 《资源科学》2021,43(4):764-775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采取“以地生财、以财养地”的城市土地经营模式,凭借土地出让获取土地收益,并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等城市建设投资,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但土地经营对城市规模的空间扩张机制仍有待理清。基于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和城市建设投资两个维度,本文构建了中国地方政府土地经营驱动的城市空间扩张理论逻辑,选择2003—2017年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3—2017年中国城市空间规模、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和城市建设投资均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然而以地谋发展的城市土地经营模式逐渐呈现出不可持续的端倪;②从全国尺度来看,土地经营模式下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和城市建设投资均显著推动城市空间规模扩张。城市非农人口、城市人均GDP、城市三产产值占比以及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对城市空间扩张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③从区域尺度来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均显著推动城市空间扩张,但地方政府城市建设投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仅对西部地区城市空间扩张存在显著推动作用。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仅对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基于城乡互动关系,积极推进城市发展格局优化下的城市空间均衡扩张。  相似文献   

11.
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RD-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效率、增长质量、区域差异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通过对我国148家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2010-2015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测算与分解,探索京沪深三大文化创意产业先驱城市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并试图分析效率差异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效率、缩减区域差异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产业创新完善流通节点城市功能,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是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内在要求,但是创新基础各异的沿线城市其功能分工是否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有待验证。本研究以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2个枢纽城市2007-2018年的城市数据为样本,从产业创新管理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枢纽城市的功能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非线性关系,但目前通道沿线多数枢纽城市均处于功能分工拐点的左侧;鉴于北线枢纽城市功能分工水平总体上优于南线枢纽城市,按目前趋势,未来北线枢纽城市的功能分工将早于南线枢纽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首先构建智慧城市成长指标,然后通过2000-2013年智慧城市试点的数据形成省际数据并直观描述,再利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省际智慧城市成长水平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相关性。从可视化描述上能直观判断存在省际集聚,并得到区位Gini系数的验证。Moran I指数显示省际智慧城市成长呈现空间相关,Moran散点图显示空间相关的模式。研究结论揭示了不同区域智慧城市成长的轨迹和地理特性,有利于制定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强,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行业性特点.作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天津市,以滨海新区为依托,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重点行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扩大内需谋发展,有效地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对各地区"保增长促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因此技术效率在本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DEA方法测度了2001-2005年环渤海七省区市国民经济的技术效率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认为,优化产业布局,改进投入要素比例,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追赶,加强合作,突出中心城市的作用,可以促进环渤海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终带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田泽永  江可申  谢忠秋 《预测》2008,27(1):29-33,40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运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民营经济由于具有较高的产出弹性,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在东部民营经济已经开始寻求质的提高的同时,中西部民营经济还放在量的扩张的初始阶段,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也开始出现过剩迹象;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加大国有投资力度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7.
胡霞 《软科学》2007,21(2):29-33
以制度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制度变化对中国地区服务业差异的影响。利用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数据,建立制度和政策对中国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市场化、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是中国各地区服务业增长的重要政策因素;对外开放对服务业发展有影响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门槛。各制度变量并不仅仅独立地影响增长,还通过影响其它制度变量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而影响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西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县 《资源科学》2007,29(6):199-205
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粗放使用能源和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西部一批新兴的资源型城市迅速兴起,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指出百色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和矿产资源(主要是铝土矿),属于传统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百色市经济增长对有限矿产资源的过分依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并以循环经济耦合链的设计为切入点,从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角度对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作了设计,提出建立不同区域层次的横向一体化、链接不同产业环节的纵向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模式、集群式循环经济产业区模式、工农旅游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区域软环境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效果及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表现,基于资源依赖理论,选取2007-2013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对科技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政府环境、法律环境等五类区域软环境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科技环境、政府环境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金融环境与法律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影响有限,市场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产生消极影响。从各地区层面来看,不同的区域软环境因素对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科技环境在东、中、西、东北地区均产生积极影响,金融环境在上述四个地区均未产生影响,市场环境在中、西部地区产生消极影响,政府环境在中、西部地区产生积极影响,法律环境在东北地区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研究中国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地区差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有必要将地区差异纳入中国金融发展的研究中。根据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认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作用强度不对称性与地区作用不对称性。这为制定金融发展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