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滕王阁序》里有一句话“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高中课文注释“俊采星驰”为: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这是形容人才。俊采,指人才。此注释对“俊采星驰”的翻译弊端有二:一是“俊采”译为“俊美的人才”不当;一是主语“俊美的人才”与谓语“飞驰”搭配不当,人怎能流星一样飞驰?为何要飞驰?“俊”本义就是“人才”,《说文·人部》:“俊,材千人也。从人夋声?倍斡癫谩端滴慕庾肿ⅰ罚骸耙淖釉唬?‘千人曰俊,万人曰杰。’《淮南·泰俗训》曰:‘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可见“俊”字本为“才能出众之…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云:“曰‘何如’,曰‘何若’,曰‘如何’,曰‘奈何’,曰‘若何’,曰‘如之何’,曰‘若之何’,曰‘谓之何’共八语微有异同”。实则尚有“奈之何”,“如……何”等式,用法颇多,并不一致。兹分别举例汇释如下: 一、“何如”、“如何”、“若何”、“何若”、“谓何”  相似文献   

3.
《唐阙史》载:“唐咸通中,俳优人李可及滑稽谐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谊讽喻,然巧智敏捷,亦不可多得。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褒衣博带,摄斋以升座,自称三教论衡。偶坐者问曰:‘既言含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妇人。’问者惊曰:‘何也?’曰:‘金刚经云:“敷坐而坐。”有夫有儿,非妇人而何?’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是何人?’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谕,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若非妇人,何患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曰:‘文宣王(即孔子——笔者)何人也?’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若非妇人,待嫁奚何?’上意极欢,宠锡颇厚。”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谓P曰”“言于P曰”都是“对P讲(说)”的意思。“谓P曰”适用范围很广,“言于P曰”却有着特定的运用范围。例如: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言于P曰”是平民(赵括的母亲)对君主(赵王)进言。下面几个句子也是类似情况:①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史记·孔子世家》)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战国策,燕策一》)再如: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伍…  相似文献   

5.
释“肥遁”     
<正> 《周易》“遁”卦上爻爻辞为:“肥遁,无不利。”王弼注:“最处外极,无应于内。超然绝志,心无疑顾。忧患不能累,矰缴不能及。是以‘肥遁,无不利’也。”《经典释文》:“子夏传曰:‘肥,饶裕也。”吕祖谦《古易音训》引晁说之曰:“肥,陆希声云:‘本作飞’。”《文选·张衡<思玄赋>》:  相似文献   

6.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不到200个字的篇幅叙述了赵宦官令缨贤举荐栋梁之才蔺相如的故事。文章写道: 赵惠文王十六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官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柬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相似文献   

8.
释“顾”     
“顾”,本义是“回头看”。《西门豹治邺》中“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的“顾”就是用的“顾”的本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隆中对》)的“顾”,意为“探望,拜访”。“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的“顾”,意为“照顾”。都是用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9.
顷读黎锦熙先生撰《钱玄同先生传》称:钱玄同说:“三纲者,三条麻绳也。缠在我们的头上,祖缠父,父缠子,子缠孙,代代相缠,缠了两千年。‘新文化’运动起,大呼‘解放’。解放这头上的三条麻绳!我们以后绝对不得再把这三条麻绳在孩子们的头上!孩子们也永远不得再缠在下一辈孩子们的头上!” 案:三纲之所以为世疾痛、诟病者,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误将“为”字训解作“是”。易言之,即误解为“君是臣之纲,父是子之纲,夫是妻之纲”。俗乃申其义曰:“只许君不君,不许臣不臣;只许父不父,不许子不子,只许夫不夫,不许妻不妻。”于是三条麻绳,紧紧地缠在“臣、子、妻”的头上,永世不得翻身,亦何怪其切齿痛恨,视若毒蛇也。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句:“苛政猛于虎”。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按:政,通“征”。此指赋税。这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关于“苛政”之“政”,清训诂学家王引之已早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并成为不易之论。今抄录其中一部分于后,以作证明。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无苛政”条说:“政,读曰征。  相似文献   

11.
《荆轲刺秦王》 :“(秦王 )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左股 ,荆轲废。”“废”字注 :“残废 ,伤残倒地。”“废”疑为跌倒义。《韩诗外传》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楚白公之难 ,有庄之善者 ,辞其母 ,将死君。……比至朝 ,三废车中。其仆曰 :‘子惧 ,何不反也 ?’曰 :‘惧 ,吾私也 ;死君 ,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台湾赖炎元《韩诗外传今注今译》注 :“废 :坠 ,跌倒。”跌倒义是。《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暗口恶叱咤 ,千人皆废。”司马贞《索隐》 :“孟康曰 :废 ,伏也。张晏曰 :废 ,偃也。”偃伏虽有别 ,其为跌倒则一。此文“…  相似文献   

12.
《庄子·养生主》中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因闻之而得养生之道,而庖丁解牛这神妙技艺,盖不…  相似文献   

13.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此句中的“觳觫”(下面用“~~”表示),自东汉以来,约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恐惧的样子;赵岐《孟引文下注云:“~~”,牛当到死地处恐貌。”孙奭疏云:“王对牵牛者曰:‘舍去之!我不忍其牛之恐慄,若无罪之人而就于所死之地者也’。”另外,早于赵岐的王充对“~~”大概也有这样的理解,《论衡·恢国》:“齐宣王怜衅钟之牛,睹其色之~~也”;又云:“君子恶不恶其身,纣尸赴于火中,所见悽怆,非徒色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注释简明扼要 ,对教学很有帮助。然而白璧微瑕亦复难免 :或不符合文情语境 ,或不符合语言规律 ,或不符合逻辑事理。兹举数例以献疑 ,亦以就教于方家。1、《晏子使楚》 :“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 ?’曰 :‘坐盗。’”又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第三册注释 :“王曰 :‘何为者也 ?’ :您就问 ,‘干什么的 ?’”又“缚者曷为者也”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曷 ,同‘何’。”按 :仅从语法上分析 ,把“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似不为错 ,但问话是…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有“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这样一个判断句。对于“左公甥”三字,课本没有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译作:“是左公的外甥。”我们这里的语文老师也是这样给学生讲的。可是,据马其昶《左忠毅公年谱》记载,方涂山是左光斗的女婿。左光斗三十九岁至四十五岁擢御史台,候命归里,在家住了六、七年。左光斗“家居时,与农方公友善。方招饮,有子八岁侍公。问‘读何书’?对曰:‘读杜诗’。曰:‘能诵  相似文献   

16.
错误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有言:“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题记  相似文献   

17.
<正> 孔子有个著名主张,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个主张在孔子看来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终身行之”.而这个主张又可以用一个“恕”字来概括,这个“恕”字,据朱熹解释,即“推已及人”之意,用现在  相似文献   

18.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1)粟于监 河侯。监河侯曰:“诺(2)!我将得 邑金(3),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虚周忿然(4)作色曰:“周 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 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是曰: ‘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 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 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 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  相似文献   

19.
卷六“乃迺”字条说:“‘乃’犹‘于是’也。《书·光典》曰:‘乃命羲和’是也。常语也。……”又说:“‘乃’犹‘然后’也。《书·禹贡》曰:‘作十有三载乃同’是也。亦常语。”案:这两个意思分不开。说“今年元旦”,本来该指日出那个时间上的点,比方说,六点二十三分零九秒,可是人们连一号整个儿白天甚至于前半夜都算元旦,英语的then,既当于是(时)讲,又当然后讲。古汉语的“乃”有两种意义也不奇怪。又说:“‘乃’犹‘而’也。《春秋》宣八年:‘十月已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  相似文献   

20.
“三教”原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之名最早见于《翻译名义集》:“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孔子,指儒家)、老(老子,指道家)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九流”原指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见《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