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海拔是从事高原训练的必要条件。其优点在于可以利用高海拔地区的缺氧、低气压、空气稀簿等条件有效地改善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提高运动成绩。然而,除海拔高度外,必须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它们对运动训练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海拔不同纬度气候特点的量化分析,对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2.
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析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关系,为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类比法等。主要结果和结论:(1)高原地理环境可以促使人体多项生理指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世居高原人比平原人具有更好的耐力素质及可以适应更高的海拔高度;(2)目前国内外大约90个高原训练基地分布在四大洲的27个国家或地区,平均纬度为33.78°±11.4°,平均海拔高度为2125.38m±535.23m。在高原训练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低纬度高海拔地域;(3)在选择和进行高原训练时,应充分考虑运动专项、个体差异和训练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3.
试论高原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运动训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目前已经成为中长跑项目不可缺少的训练手段之一。但是高原训练在我省中长跑项目的训练中过去是个空白。本文以我省女子中长跑队几次高原训练的经验与教训,探讨高原训练的组织与实施,使我省的中长跑教练更好地掌握这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原运动员高平训练期尿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居高原三个不同运动项目的29名运动员,在不同海拔地区训练的晨尿与运动后尿多项指标的变化进行了927人次的测定,观察结果:运动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均较大,持续性的中长跑更易导致尿pH值偏酸;高原运动员在更高海拔训练也会出现高原性的代偿反应,并且在海拔2634m的范围内训练,海拔高度与尿蛋白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原训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自50年代中期,国际上已开始有意识的开展高原训练,并不断地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及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影响等方面对高原训练进行研究。几十年来,高原训练得到迅速发展。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高原训练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6.
邱俊强 《中华武术》2008,(11):12-14
高海拔训练,意味着在高于传统高原训练的高度(〉2500米)进行训练。对某些耐力性项目如登山,滑雪项目来说,对高海拔的适应以及在高海拔环境下训练已经越来越多受到关注。在人工模拟高海拔和自然高海拔训练中,后者因为条件艰苦、不易控制而鲜有运动员尝试。对于世居高原的竞走运动员来说,由于长期在高原环境下居住,对居住地的低氧环境已经产生适应,可以尝试进行更高海拔的短期训练。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统计分析、类比等方法,探讨甘肃省高原训练基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与训练的关系。研究认为,甘肃省地形地貌的垂直地带性表现强烈,海拔梯度差显著,夏秋季气温较高,空气较为湿润,为高原训练提供了优越的外部训练条件;以榆中为中心的兰州-榆中-兴隆山高原训练群落,适宜开展阶梯式高原训练;加快兴建榆中亚高原训练基地。  相似文献   

8.
青海高原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玲 《体育科学》2004,24(8):53-55
近年来,我国高原训练在开展的运动项目数量、参与的人数及科学研究等诸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并积累了许多经验。通过对青海高原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海拔高度及高原训练对生理机能的影响进行分析,表明高原地理环境对促进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世居高原运动员有较好的耐缺氧能力,为探讨他们上到更高高原训练身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对13名世居昆明(1890m)的男、女自行车运动员到更高海拔地香格里拉(3200m)的训练进行研究,分析训练安排、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以评价训练效果。研究表明,世居高原运动员更高高原训练的安排基本与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一致;更高海拔训练时,在合理的训练安排下,运动员的尿常规、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等指标随训练负荷的变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和血清睾酮水平先升后降,训练后较之前有上升,白细胞趋于下降,可能是高原缺氧和训练安排的综合影响造成。结论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已经适应高原环境,上更高海拔训练是承受更大缺氧刺激,提高机体机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经过多次更高海拔的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缺氧适应会逐渐提高。建议以后的实践中大胆增加运动负荷,以期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7名青海省竞走运动员(世居高原)在赛前33天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机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世居高原运动员初、中、末期的血象指标呈先降后升趋势,至训练结束恢复到训练前水平,表明此次赛前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了一定的刺激,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良好;CK、BUN变化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机体恢复能力良好,训练负荷强度安排适宜;睾酮水平较初期值显著提高,皮质醇保持在初期水平,T/C比值大幅提高,提示机体蛋白合成加强,运动能力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赛前高原训练对于提高世居高原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最大摄氧量即有氧能力指标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建议应对其进行更高海拔或下到低海拔地区进行短期训练,以便更好地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贵州省不同海拔地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不同海拔地区居民科学健身,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论:(1)高原地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较高,呈现高原>亚高原>平原的特征,但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质量上却表现出相反的特征,与高原、亚高原地区相比,平原地区表现为参与频度高、持续时间长、体育锻炼强度适中。(2)不同海拔地区居民在体育锻炼场所选择、体育锻炼的目的和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与不同海拔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差异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应考虑不同自然环境气候的差异,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简便易行、适合不同海拔地区居民的健身方法,更加科学地指导居民健身,提高居民的体质水平。  相似文献   

12.
高住低练(HiLo)训练法是由高原训练发展而来。本文讨论了HiLo与传统高原训练法的区别,以及HiLo对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有研究表明,HiLo不仅能引起与高原训练相类似的增强有氧运动能力的有效生理刺激,同时又避免了高原训练不能维持相应运动强度的不足。HiLo一方面改善了机体呼吸系统、心肺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HiLo增强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效的延缓机体疲劳的产生,从而使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但值得注意的足,HiLo所产生的训练效果会受到训练持续时间、运动项目及运动员的个体差异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洁 《体育科学》2006,26(9):63-67
对云南高原训练地的自然、地理、气候、训练项目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列举了在云南进行高原训练的成功范例,指出了近10多年来高原训练学上关于交叉训练的益处,提出了昆明——元江配对(高低交叉),会泽县境内的高低、低高交叉,以及昆明——香格里拉配对(高-更高)训练基地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黄胜  彭爱莲 《辽宁体育科技》2012,34(3):71-73,77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在高原上的比赛,许多国家纷纷选择了高海拔地域进行适应性训练,从此,高原训练引起了各国训练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大量高原训练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发现:空气中的氧分压、动脉血中的氧分压和大气压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比值与黄金数有着密切的关系,用两个氧分压的和与大气压的比值与黄金数的相对偏差百分比来划分高原训练高度的等级,能够有效弥补三级划分法中的诸多不足,具有广泛的国际统一性,便于高原训练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与交流,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了国内外高原训练期间补铁研究进行探讨和归纳,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高原训练与铁元素主要研究热点:高原训练与铁代谢;高原训练中铁对最大摄氧量影响;高原训练中铁对运动耐力影响;高原训练中铁流失的主要原因;高原训练中补铁方式等。回顾铁元素对高原训练的影响,为健康保护与合理训练,应对从事高原训练的运动员进行血液学铁蛋白监测。建议对计划进行高原训练的运动员提前进行铁储备检测,确定每位运动员体内血清铁蛋白量,制定针对性补充方案应对高原训练期间更高的铁吸收、血浆铁代谢和血红蛋白的生成率,同时可避免盲目补铁增加肝脏代谢负担。  相似文献   

16.
对上海市E大学2524(男838,女1686)名大学生的体格与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及出生地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出身的学生比农村出身的学生的体格要高大粗壮。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家庭人均收入有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职业不同。出身地域的纬度、气温、降水量、海拔高度对体格城乡差异造成的影响不如家庭人均收入对其产生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7.
高原训练对人体有着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学效应。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耐力性项目竞技能力和强化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得到普遍认同,但也存在争论和分歧,仍有待进一步认识和研究。通过对皮划艇项目高原训练的实践.阐述高原环境和训练对皮划艇运动员机能产生的生物学变化,以及通过实践分析皮划艇项目高原训练的探索历程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训练对人体有着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学效应。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耐力性项目竞技能力和强化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得到普遍认同,但也存在争论和分歧,仍有待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综述,阐述高原环境和训练对人体机能产生的生物学变化,而这些机能变化特点正是确定训练负荷、选择训练手段和把握训练规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Seven elite male cross-country skiers trained for 3 weeks at an altitude of 1900 m. 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 ([Hb]), haematocrit (Hct) (obtained from venous blood), 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 max) and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a standard submaximal workload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at altitude, and 1 year later while training at sea level (control). Both [Hb] and Hc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skiers with the lowest initial [Hb] and Hct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increases during training at altitude. The increase in blood lactate (BLa) concentration (using haemolysed capillary blood) during a standard submaximal exercise tes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training at altitude than before it or 1 year later (control).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magnitude of increase in [Hb] and Hct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lactate response to the standard submaximal workload pre- and post-altitude training. Although VO2 max remained unchanged, lower BLa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submaximal test probably reflects an improved ability to exercise at higher submaximal workloads shortly after training at altitude compared with pre-altitude train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subjects with low initial [Hb] and Hct improve their aerobic performance capacity most during altitude trai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