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陈 《上海教育》2016,(Z1):32-33
蚂蚁是渺小的,但又是强大的,因为当勤劳和进取变为智慧,不仅能未雨绸缪,更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蚂蚁是微小的,但勇于实践,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克服;蚂蚁是弱小的,但自主顽强,分工合作,能够撼动千斤大象。鉴于蚂蚁的这些世人共认的品质,学校对蚂蚁精神进行了提炼、概括和延伸,包括三个方面:自主顽强的生活能力、合作互助的友爱精神、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并在多年前就将蚂蚁的这种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加以推进,通过家校队协力,让"小蚂蚁"成为课题研究的主体,让"小蚂蚁"在创设环境中、在课程学习中、在少先队活动中、在各种评价中自主成长。  相似文献   

2.
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教育学生,爱护比我们弱小的生物,怜惜它们的生命。尽管如此,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还是会有意无意做一些伤害弱小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富有教育机智,善于在一些简单、平凡的事件中抓住教育孩子的契机,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做学生善行的引航者。两年前,我刚接了一个新班,那是一群可爱的四年级学生。一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一个男生就跑进来说:"陈老师,你快去看看吧,教室里有好多飞虫,同学们正在往外面赶,可怎么赶也赶不走。"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群教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知识与能力,还得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心理健康,让孩子长期身处学校也如在家般如沐春风……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的工作时间是"一个七日连着又一个七日",不分白昼黑夜,只要学生需要,随时出现在教室、寝室、食堂……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想方设法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拼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去点燃学生心中向好向善的火花……他们,就是内地民族班教师。1985年,按照中央的决定和部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总有家长向我询问,为什么高中老师不常与他们交流孩子的情况。深入了解后,我方知问从何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微信群"已被普遍应用于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的家校互动中,班主任及任课老师通过"家长群"发布事务通知、作业要求、近期活动与学生情况,家长通过"家长群"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虽说也有家长会抱怨群里的是是非非,但大家总觉得有这样的沟通方式利大于弊,以致听不到了来自微信的叮咚声,这些家长反而不习惯了。  相似文献   

5.
笔者作为一名体育学校的音乐教师,一直认为,自己面对的是一群既特殊而又普通的孩子,他们作为体育学校的学生,平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训练,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注重体育成绩,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同时,他们也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孩子,他们喜欢电影,喜欢音乐,充满了青春的炽热的情感,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天生的向往和喜爱。不可否认,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成绩或许并不那么出色,在日常封闭的单调训练生活中,他们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6.
说起蚂蚁,谁都不陌生,蚂蚁是一种有着渺小身躯的生灵,在自然界简直微不足道,人们常常把"踩死一只蚂蚁"用来比喻事情的简单.但就是这些微小的生灵,常常带给我们一些启发与感动.我经常用"蚂蚁精神"教育学生,着力创建一个人人都像蚂蚁的"蚂蚁型"班级.  相似文献   

7.
关注课内多,关注课外少一位教师在上《蚂蚁》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了很多活动,找蚂蚁、画蚂蚁、研究蚂蚁:它们吃什么?不同窝里的蚂蚁怎样交流?……课上得非常出色。下课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时间进行研究,教师就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比如,蚂蚁的力气究竟有多大?蚂蚁的天敌有哪些?等等。偶然的,笔者又一次来到这所学校,又见到了那一帮可爱的孩子,问起他们蚂蚁研究得怎么样了。遗憾的是,他们课外并没有进行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偶然出现的问题,而是科学课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学得轰轰烈烈,课后研究却是冷冷清清,或是不闻不问。其…  相似文献   

8.
刘艺锋 《考试周刊》2014,(52):165-165
<正>当您和您的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却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离家乡,未成年的他们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负:15岁的女孩要独自照顾7岁的妹妹,16岁的男孩和耳聋的外公可以交流,却不敢和同学一起打篮球……他们就是"留守儿童"。父母的远离,生活的艰辛,使这些孩子出现情绪、人际交往等各种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一、案例介绍我班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小龙,他父母常年在外  相似文献   

9.
赵祝雍 《班主任》2013,(5):20-21
初为人师,面对一群刚从小学升入中学的叽叽喳喳的孩子,我时而想当回天使,用温暖柔情感化他们;时而又想扮回魔鬼,用威严唬住这群不守规矩、不懂纪律的孩子。然而,在与他们的"较量"中,我发现,作为新班主任,我无法"镇"住他们,于是,我决定另辟蹊径,尝试以一种新的方式面对学生——欣赏学  相似文献   

10.
刚步入小学不到一年的孩子天真、幼稚,常人觉得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一定是"我口表我心"。可一节语文课上学生的表现却让我大跌眼镜。那天,我引领孩子们一起学习《蚂蚁和蝈蝈》一文。课堂上,我提出以下问题引领学生交流:(1)夏天的天气给你怎样的感觉?(2)如此炎热的天气你最想干什么?(学生回答:吃冰棒,喝冷饮,待在空调房)(3)读读课文,看看蚂蚁、蝈蝈在炎热的夏天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大量农民工子弟涌入城市学校,他们和城市孩子虽同坐一个教室,但这群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却与城市孩子格格不入。他们被城市人呼作"外地孩子",孤独寂寞,行为习惯差,不拘小节,缺乏自信,责任感不强,有时还"倔头倔脑",如何让这群孩子早日融入城市学校,实现"外地孩子"和"新市民"的角色转换,有效的系列班队活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系列班队活动之一:"你是我的好朋友"飞是我教四年级时的一个"外地孩子",父母离异,妈妈去了他乡,他跟着爸爸生活。爸爸从事运输工作,  相似文献   

12.
蚂蚁百态     
作为老师的我一直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下面是我上完一节科技课——"蚂蚁有智慧吗"后,学生们交给我的作业。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对蚂蚁仔细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对蚂蚁进行实验,用文字对蚂蚁进行真实的描绘,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正社团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团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实施学生社团建设,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已日益成为学校提升学生素质素养的有效抓手。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社团建设更是一项挖掘他们潜能、锻炼他们能力、培养他们特长、为未来发展奠基的基础工程。然而,社团建设如何深化,活动实效如何提升,特别是怎样使农村学校的社团破除"轰轰烈烈,流于形式"的藩篱,是学校开展社团建设时必须探索和破解  相似文献   

14.
蚂蚁百态     
寻庭朴 《初中生》2007,(21):118-120
作为老师的我一直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下面是我上完一节科技课--"蚂蚁有智慧吗"后,学生们交给我的作业.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对蚂蚁仔细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对蚂蚁进行实验,用文字对蚂蚁进行真实的描绘,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新崛起的深圳市龙华新区,有一所孩子们向往的"巴学园"。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友人这样评价这所学校:"它有伊甸园般的校园环境,一群天使般快乐的孩子在里面学习、玩耍。这所学校的老师就像从容的雕塑家,把每一个孩子塑造成与众不同的人,并且让他们由里到外充满愉悦……"短短八年,学校之所以从普通校迅速成长为一所受人尊敬的品牌学校,是源于  相似文献   

16.
一群孩子围在天井一角注视着什么。一个圆头圆脸的孩子抬头看见了陶行知,向他招招手,陶先生欣然走过去。墙角边,几只蚂蚁正在围攻一条长长的青虫,成群的蚂蚁爬在青虫的身上,撕着、咬着。虫子翻动着,扭曲着,但蚂蚁粘在它身上,怎么也摆脱不了。一会儿,又来了一大群蚂蚁。蚂蚁围着虫转了一圈,  相似文献   

17.
正一、问题我任教的学校虽然是一所农村乡镇初级中学,但《奔跑吧,兄弟》这档综艺节目依然让我校这群农村学生迷恋不已。经过与所教两个班级一百名学生的谈话,我发现,他们不但周末看"跑男",课余谈"跑男",甚至周末做"跑男",在街区的公园、街道,为了撕掉对方的"名牌",急速奔跑、穿梭,乐此不疲。不少教师惊呼:这群学生可真能作!更多家长则认为:这群孩子不务正业。所有的人都在担忧,似乎这群孩子已经无可救药了。  相似文献   

18.
在家里,孩子常常被一大群呵护着他的大人们包围着。孩子们习惯于“衣来伸手,食来张口”的生活。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对集体缺乏责任感。他们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但又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负责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时代有集体责任感,长大了才会逐渐产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才会形成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一所只有800多名学生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市中学生女排比赛中,却连续十届打败了比他们的学生数多出三四倍的城区重点完中校;一群身材弱小、赤足上阵的娃娃女生,竟战胜了比她们的身高高出一个头的对手……”  相似文献   

20.
教科书上"探究蚂蚁的通讯"是这样引出要探究的问题:"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都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地点.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对此非常感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对蚂蚁感兴趣的问题: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蚂蚁是不是和蜜蜂一样有"头领"?……于是引导学生课下通过上网下载、查阅书刊和询问家长等方式来搜集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