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笔者闲暇之余,研读了《百年来引岸制度束缚自贡盐业的史实纪略》、《自贡市盐业志》、《四川盐政史》、《两淮盐法志》、《民国时期自贡报业的盐文化特色》、《“嘉惠士林”的清代扬州盐商》等档案史志,对历史上的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的政策运作初步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代,两淮盐商参与修葺扬州寺观的活动颇多。一方面,盐商为祈求家财平安,以寺观作为社交空间,逐步融入扬州,实现“在地化”。另一方面,一些佛寺为驻跸之处,是特殊背景下两淮盐商“奉宸”的产物,体现清代帝王和盐商之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3.
扬州唐罗城因河而市、因市而城,既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池,也是一座因地制宜规划而成的城市。本文介绍了扬州唐罗城的城墙和城壕、中轴线、城内格局以及相关运河概况,探讨了隋唐时期淮南运河过扬州唐罗城段之位置,认为扬州唐罗城四至范围和中轴线与隋唐及其以前开凿的运河有关,扬州唐罗城的形成与其周边水系的发展变化相辅相成;隋唐时期扬州城的形制既受当时两京形制影响,又具有以运河为中心围筑城池、交通水陆并行等诸多南方城市的特色,还带有从中古封建封闭型里坊制城市,向以近世经济生活为主的开放式城市格局过渡的特征;隋唐时期淮南运河过扬州唐罗城段之位置,或即在扬州唐罗城中轴线的汶河一线,然尚不能排除在汶河西侧二道河一线的可能性。唐扬州城因其处运河咽颐的特殊地理位置,随着水运贸易的繁荣而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4.
"老河影惨案"发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时英国侵略者溯长江而上,一路烧杀劫掠,行至仪征老河影一带江面时,遭到当地盐民的顽强抵抗,进攻气焰受挫。然而扬州地方官员和盐商为了免于扬州破城之虞,竟向与侵略者妥协勾结,许诺向献上五十万的"赎城费",以换得英军不攻入扬州城。同时,以颜崇礼为首的盐商在地方官府的授意下,向英军统帅告发老河影盐民的聚居地所在,出卖盐民,从而导致英军深夜炮轰老河影,千众盐民惨死的"老河影事件"。《清宫扬州御档》收录了一篇扬州地方防务官员的奏折,再次印证了这一惨案,让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5.
石翔 《视听界》2004,(6):74-75
扬州是水木清华的风景城,扬州是岁月悠久的文化城。因着扬州独特的天然美景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扬州电台的文史专栏——《绿杨城郭》,在听众与创作者的共同呵护下已经连续播出20年,被听众誉为“扬州的空中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袁淮 《中国博物馆》2005,(4):F0002-F0002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简称“双博馆”)位于扬州新城西区,自然风光秀美的人工湖畔。  相似文献   

7.
高邮因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而得名,南临扬州,北向两淮,西濒运河和高邮湖,东面是里下河水网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是运河线上的军事重镇、两淮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日军侵占高邮后苦心经营,以至高邮城内外碉堡岗楼林立,土圩、  相似文献   

8.
李珂 《历史档案》2004,(3):54-60,68
笔者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和《历史档案》(1992年第4期)先后刊文,对明代开中制度下商灶购销关系脱节问题进行了“初探”和“再探”,分析了盐商守支与灶户盐课负担、盐商报中不前与灶户盐课折征这两大问题的因果关系。此外,官盐流通的  相似文献   

9.
石翔 《视听界》2001,(6):39-39
扬州人民广播电台文史专栏《绿杨城郭》已经连续播出16年。这个专栏在第二届江苏广播电视十大名专栏评选中荣获“十大名专栏”称号。《绿杨城郭》在扬州民众中具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力,被誉为“扬州的空中历史博物馆”。我作为这一专栏的主创人员,深刻体会到:正是在数年的创作历程中始终强调节目的“四性”,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每一档节目中,才使得《绿杨城郭》逐渐成为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广播文史专栏。  相似文献   

10.
正被称为晚清一代名臣的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对两淮盐务进行了整顿。在淮北,他停止饷盐,裁减厘卡,大力推行票盐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对淮南盐务的整顿,则体现了其"寓纲法于票盐"的思想,希冀规复淮南引地,从而增加盐税收入。曾国藩晚年曾数次来扬州。据《清宫扬州御档》相关记载和分析推断,位于今康山街20号的曾公祠,就是当年两淮盐商集资建造——为了祭祀曾国藩,由刚建好一年的盐宗庙改建而成的。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地主  相似文献   

11.
扬州绿杨旅社建于清末民初,取名于清代诗人王渔洋“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诗句。旅社位于扬州市新胜街23号,当时位居闹市,且建筑富丽,设施豪华,服务周到,一时间宾客云集,生意兴隆,有扬州“国际饭店”之誉。  相似文献   

12.
《兰台世界》2016,(Z2):183-184
<正>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大运河开凿开始便是江南的漕运和盐运中心,到了清朝,更是成为了我国重要的食盐供应地和南北漕运咽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不仅成就了数不胜数的富贵盐商,也造就了扬州古巷的繁荣。商人们讲究"暗室聚财",高大厚实深院的围墙就构成了扬州的古巷,她没有上海弄堂那么宽敞,也不似北京大栅栏儿那么热闹,但是却保留了沧桑的岁月和原汁原味的面貌,为扬州这座城市的绵延增加能源和活力。因此做好扬  相似文献   

13.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随着李白诗句的流传,古往今来,多少人曾经心驰神往于当年的“东方明珠”——扬州城呵。其实,津津乐道地为扬州吟诗作词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名句皆是。至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相似文献   

14.
清朝有三次大的科场案,其中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发生在南京贡院的江南科场案震惊朝野。这不仅是因为扬州盐商子弟科场舞弊中举,更离奇的是作弊者和审判者最后一起被问罪。对于在扬州开审的这起案件,到底有没有审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的扬州吴氏测海楼,是模仿明末宁波范氏天一阁建造的私家藏书楼的杰作。它位于扬州老城城东运河畔,在1982年6月扬州市政府公布的扬州文物保护单位的“吴道台宅第”民居建筑群落之中。“测海楼”,六楹五间,前临一口人工开挖的四方池塘。我前去考察的时候,尽管当时此楼早  相似文献   

16.
在“逃离北上广”成为网络流行语之时,早有一部分精英,在一线城市历练多年之后,主动选择“战略转移”,在二线城市中打理自己的人生。于他们,新城是重新安置生活与理想的居住地;于新城,这些移居者会带来更多附丽。人与城,在新的历史时间点,努力兑现着彼此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扬州先后获得“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这既是扬州城市地位和品位的体现,也是宝贵的新闻资源。作为地方电视媒体,我们对这些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呼应国家战略,创新融合传播,讲好扬州故事,将精心制作的新闻和文艺作品传播、推送给更多用户,从而提振和拓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让主流声音牢牢占领舆论场。  相似文献   

18.
距今500多年前,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朝鲜一位中层官员崔溥(号锦南),于闰正月初因事奉差出外,在海上乘船,不幸遭暴风袭击,偕同船42人从朝鲜济州岛漂至中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地。最初被疑为倭寇,后经层层审查,排除嫌疑,即受到中国官员和平民的良好接待,遂由浙东走陆路至杭州,由杭州走水路,沿运河经扬州、天  相似文献   

19.
成竹在胸:点住新闻“穴位竹抓住新闻节点 大运河申遗是作为国家战略而启动的,但作为地方媒体的记者,亦可在申遗的国家战略中把握时机,写出独特的新闻.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5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当年这一话题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事件,在苏州、杭州、扬州等18个城市成为热点. 当时,我正在做一组有关水上旅游的报道,选读了一些运河的研究文献.我发现,“京杭大运河申遗”视野还不够开阔,“京杭运河”只是中国运河的一部分,通往洛阳的运河和通往东海的浙东运河,都是其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它起源于唐而形成于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和学术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扬州书院创建较早,自宋代开始,历代均有兴废,而以清代书院最具规模。柳诒征《江苏书院志初稿》称:“江宁布政使所属各府之文化,以扬州称首”,“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这三所书院所以能闻名遐迩,主要得益于“两淮鹾利甲天下”。清代扬州为两淮盐运中心所在,书院划归盐务,“谕商捐修,并定每年经费,更新其制”。所以扬州书院的“廪之给,视他郡为优”。名师硕儒纷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