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陈子龙倡导的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以诗为主体,在浪漫主义思潮泛滥、国家内忧外患、前后七子复古运动末流近于僵化的背景下,通过"重视诗的社会功用、回归古典审美,临摹前人痕迹淡化,勇于开拓新境界、新手法"的三大机制,顺应明末实学潮流,修正前后七子复古之流弊,使明诗光辉终结,为清代诗文、词的复兴和学风形成之滥觞。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徐祯卿诗学理论中两个最主要的观念"情感论"与"复古观"是互相矛盾甚或对立的。事实并非如此。徐祯卿在《谈艺录》中提出了著名的"因情立格"之说,辩证地解决了"主体情志"与"高古之格"之间的关系,给予七子复古派一个相对合理的复古途径。"因情立格"说更有利于七子派复古意图的实现,对明七子复古派诗学理论的整体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徐祯卿所倡之情的特质又使得"因情立格"之说具有了鲜明的针对性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前七子通过向古代学习的口号而对唐以前的诗歌做了全面的发掘 ,含该各类诗体 ,又在每类诗体的习效中包容有特定的意义指向。过去对七子派的非议 ,往往首先从创作学的角度摘其“模仿主义”之弊 ,而不顾其他角度的分析与探测 ,以至也无法明其模仿的真实企意。然而 ,经由对前七子乐府诗的疏解 ,则可看到在对这一诗体模拟的背后所寄寓的丰富社会要求 ,及对明中期始的民间化运动所作的积极反应。由于前七子的乐府诗创作是体现其模仿论的一个实践性极例 ,因而对之意义的澄清 ,将有助于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其复古主义观  相似文献   

4.
易学与秦汉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学对秦汉思想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这在宇宙观、社会政治观、历史发展观、人生理想观以及治学风格和特色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一部秦汉思想史,可以视为以《周易》为内在灵魂和重要源头,以易学研究和运用为重要载体,以易学思想为主潮的思想发展史,是秦汉易学思想史的自然衍扩和伸展,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秦汉时期得到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吴梅村诗学理论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爬梳钩稽吴梅村诗学之论 ,指出梅村诗学理论主旨有以下数点 :一为论诗主才思、性情与学识并重 ,这一诗学观 ,可以说是他的诗歌创作主体论之一。二为主知人论世 ,强调客观存在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一诗学观 ,可以说是他的诗歌创作客观论。第三 ,梅村对明中叶以降诗坛流变史具有自己独特的批评意见 ,赞同“七子”派的基本主张 ,抨击“七子”派末流 ,批评“公安” ,鄙薄“竟陵” ,表现了他尚雅的诗学趣味。第四 ,指出梅村诗歌创作论与诗歌批评论 ,皆主“取其中”和“不可一端而求”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虹宽 《生态文化》2012,(4):30-31
在丰富的林产品中。金银花堪称清热、解暑、抗菌佳品。金银花在我国已有2200多年栽植史。早在秦汉时期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载有忍冬,称其“凌冬不凋”;金代诗人段克诗日:“有藤鹭鸶藤,天生非人有,金花间银蕊,苍翠自成簇”。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的女工商业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多有女子从事工商业经营的实例 ,其中有的还获得极显著的成功。这一现象 ,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都有所反映。通过对秦汉时期女工商业主社会地位的分析 ,可以从新的角度认识当时的经济生活场景和社会文化风貌。而当时妇女的地位以及社会性别关系的若干情状 ,也可以得到新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辽宁省“十一五”文化工程《辽宁文化通史》的编写,重点论述了《辽宁文化通史》秦汉卷的内容结构、地域特色、文化思维、遗存表述、民俗内涵和“汉郡文化”定位等理论思考。从多元文化的认知角度,简释了《辽宁文化通史》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双重遗产”功能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辞赋属诗"说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先驱李东阳提出的赋学观点,后人多有附和。此说与传统的"辞赋属文"观念不合,也与明代文集编撰的实际体例相冲突,遭到当时一些文人的批评。"辞赋属诗"说是在明代诗文复古主义思潮盛行的背景下产生与流行的,生动体现明代中期复古派文人在"诗文之辨"命题下,重新厘定的诗文分体标准。明代赋论正是在"辞赋属诗"说的引导下,排除明初尚质文风和中期公安派倡唐宋律赋之干扰,重回元明赋学复古主流,明赋的理论嬗变彰显了赋文回归诗体本性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征收车船税的历史甚为悠久。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就已征收车船税。  相似文献   

11.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12.
文明有古今东西之分,如果说现代西方文明与科学——赛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明显然是赛先生之前的文明。这说明赛先生之前、之外还有可以创造文明的先生,即科学之外还有“学”。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华民族独有的道器之学有着因果关系。中华先贤从自然之道与自然之物中汲取了发明创造的智慧,形成了“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中华先贤以道论天地,以道论万事万物以及一事一物,以道论器,以道论技,以道论术,论出了一部部经典、一件件器具以及一项项技与术。中华先贤的创造,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大都具有领先意义。道器之学以尊崇自然、和谐自然为基础,所以道器之学创造的文明是可以延续的文明。现代科学以征服自然为目的,所以科学创造的文明是不可以延续的文明。在天地、空气、水以及人类本身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发明创造借鉴与尊崇自然的传统智慧,是必要与必须的。  相似文献   

13.
○ 引言关于《金瓶梅词话》的作者问题,学者们有两种意见。一是某个文人独立创作;二是几个文人集体创作。最早谈及《金瓶梅词话》作者的,是为《金瓶梅词话》作序的欣欣子(生平不详)。他在序中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所谓也……吾友笑笑生为此爰罄平日所蕴者,着斯传,凡一百回。其中语句新奇,脍炙人口。”笑笑生是一个化名。为了寻找这位笑笑生的真实身份,不少研究者进行了多方探索,结果分别找到了数十位大大小小的人物来担任《金瓶梅词话》的创作者。这是从文人独立创作的角度出发考察后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还…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正确的态度是应当给“国学”一个准确的定位。“国学”既是一个可以成立的独特的学科,也不应使其庸俗化。“国学”的提出,是中国学人在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现代学科重新划分中的应对智慧和策略的体现,“国学”的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国学”应当是一种学术的定位,讨论“国学”的范围,是学术的范围,而不是全社会,因此,对出于商业目的的大众传媒的炒作应当保持警惕。给“国学”一个定位,给传统文化一个“度”,对近二十几年的文化热进行反思,乃至于对今后的文化取向的选择,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要看到它们的差异,也要看到它们的相似之处.以萨特解读老庄,是借鉴西方哲学中的一种近似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换一个视角,对老庄哲学思想作一番比较考察.老庄思想中道与虚无、自在超越物我等等方面,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有若干近似之处.他们以人为关注的中心,无为而治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为了人.在老庄的虚无背后,落脚点还是人和人的自由,是不受礼法的约束,不受社会的限制.这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但和萨特不同,追求的不是实践、选择、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而是自我在精神上的超越和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香草美人”意象及“求女”等情节的运用,使得《离骚》若隐若现地隐含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性恋意识。为人们所详加讨论的“男女之恋”不过是其中一种,却往往被视为君臣关系的隐喻或象征。而从全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来看,《离骚》中存在三种可能的性恋模式,即异性之恋、自恋和同性之恋,它们从现实层面、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反映屈原的整个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包括其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17.
孔子"仁"学说的功利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大功利观"的角度肯定了道德论与功利论的同一性,指出迄今为止研究中国传统道德学说的论著,仍然有过分地强调两者的对立,而忽视甚至完全抹杀它们之间的同一性的倾向.同时以孔子"仁"论为例阐释了其道德学说的人本特色和功利特色,发掘其中功利论内涵与道德观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尝试着为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考察了“国民”与“奴隶”二词的渊源及其在清末从古典意义向近代意义的转化过程 ,分析了当时围绕“国民意识”与“奴隶”根性问题的讨论情况 ,并探讨了二词内涵在当时转化与流行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受白璧德(Ieving Babbitt)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在文化观上,“学衡派”强调新旧调和与东西调和,反对新文化派提出的“弃旧图新”和“以西代中”的主张,不赞成新文化派对孔子和儒学的激烈批判,认为孔子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主张伦理道德的改革而反对伦理道德的革命。在文学观上,“学衡派”以道德为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视五四新文学运动为浪漫主义而加以反对,并在“文学的历史进化观”、文学的新与旧、模仿与创造等问题上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派观点相佐并,进行过论争。在人生观上,“学衡派”认同白璧德的“人生境界三等说”和“人生二元之说”,主张以“人生二元之说”为“道德之基本”,既反对禁欲,也反对纵欲,希望人们能够做一个“以理制欲”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两方面证明孟子的"浩然之气"取自道家一、孟子以前儒家无此传统;二、"气"的修炼见于<老子>的"抟气致柔",是道家的固有之术.同时,本文还有这样的判断练气的古宗教之术,尚不是老子的发明,它应当始于渊源更为古老的神仙教.进而本文认为,孟子所以修习道家之术,乃是为着应对生命的困境,克服意义的焦虑.因学派之间的壁垒及"气"之一术与儒家学术整体上的不合,因而练气之术并没有真正融入儒家的传统,只是孟子的一段"绝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