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球上的生物为什么一定会死亡?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热切地关注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在细胞的染色体顶端发现了一种物质,被称为“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平均分裂次数是50次,这时,端粒已无法再缩短了,于是细胞也就死亡。这是促使生命逐渐衰老直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还有氧化作用、DNA损伤等也能促使生命衰老。经过研究,科学家还有另一个发现:死亡与生物自身产生的一种物质有关,科学家们称它为“死亡激素”。科学家们的研究是从章鱼开始的。章鱼是一种海洋动物,寿命不长。它性情…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中叶以前,在英语中并没有“科学家”这个名词。1840年,英国知识界著名人物惠威尔(Whewell)在其《归纳科学的哲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科学家”这一用语,1但这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实际上仍未被称为科学家。随着科学事业的建制化发展,科学家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今天,有关社会公众的调查表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科学家都是最受公众尊敬和信任的社会职业群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科技博览     
我科学家完成生物进化全图人是从哪里来的?当然由猿演变而来。然而,再追问一步:在猿之前生命是如何起源,又是如何演化的?这个问题就连“进化论之父”达尔文也没能完整地回答出来。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探究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脉络,希望能绘制出一个生物进化的清晰图谱。直到进入21世纪,这个千古谜团终于被我国的3名科学家揭开。罗惠麟、陈良忠、胡世学都是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1997年8月,3人在昆明海口地区的耳材村进行田野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两块脊索动物的化石标本。随后,他们对这两块化石开展了…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和宗教哲学调查的结论表明,在世界总人口中,信宗教的人要比不信教的人多得多。这并不奇怪,因为人们可以从宗教中找到各自的所需,至少是心灵上的慰藉。但是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约有40%的科学家信教,西方其他国家科学家信教的数量也大约是这个比例。没有人确切调查过中国有多少科学家信教,有些估计是约有5%的科学家信教。  相似文献   

5.
《科学生活》2013,(3):70-71
睡眠是生命必需的过程,是一种生物节律。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人处于睡眠状态时,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调整和恢复。尽管几千年以来人们遵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却很少有人去追问人为什么要睡觉这个问题。美国科学家开始对睡眠进行研究,此后睡眠之谜就像埃及金字塔那样被愈来愈多的科学家们所关注和揭示。  相似文献   

6.
<正>从大学入学开始,"科学家"这个词就离我并不遥远。大学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去认识、了解科学家这一社会角色,因而读到应崇福院士的信时,我便意识到这正是我所认知的科学家们的真实写照。科学家也是普通人,科研只是一种职业。谈及科学家,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试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常遇到这种事情,补上的牙不经意脱落了,看似光滑无缝的家具不知哪天裂开了。其实这都是人工粘合剂的问题。如今,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粘性超强的细菌,也许可解决这个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科技新时代》2006,(6):109-109
A: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大部分人想到“动物”这个词时,他们实际上指的是“脊椎动物”。就算按照“脊椎动物”来定义,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也为谁发现的物种是最小的而争得不可开交——不过竞争者都是鱼。  相似文献   

10.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玫瑰是红的,而矢车菊是蓝的。92年前,科学家首先在蓝色的矢车菊中发现了花色素.后来科学家又在红色的玫瑰中发现了同样的花色素,谜团由此产生,那就是为什么一种花色素会产生两种不同的颜色呢?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相似文献   

11.
中原 《百科知识》2007,(8S):21-22
长久以来我们就知道,沉溺杯中物的习性具有家族遗传。对某些人来说,那只不过是给这个复杂习性的昭彰恶名多添上一笔罢了;但对科学家而言,却显示酒瘾背后存有某种可以代代相传的基因组成,让人容易染上这个毛病。  相似文献   

12.
谈到科学的责任和道德问题就不能不涉及到科学的本征和科学的品格。众所周知,科学是以求真,求实,求真理为自己的天职,为自己的灵魂的。科学的本征也正突出表现在它坚持真实、坚持真理这一刚正、刚直的品格上。科学之所以日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重视和尊重,说到底,就在于它的这个“真”,这个“实”,这个“刚正刚直”上。一代代科学家也正是本着这种求真求中宣部的精神,坚守着这种刚正刚直的品格,才使人尖突破了一层层的迷雾,一层层表象,而得以越来越多的认识了周围的种种真实存在和种种客观规律。一代代科学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伦理责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求真与求善是科学家的普遍良知。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已经深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因此不能苛求科学家的个人行为选择达到多重利益的统一。但这并不是说科学家无需对其科学研究的社会后果负道义上的责任,而是更多地强调作为科学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道德判断背后的价值判断,使自己的判断和行为相一致,而不致于成为政治强权的屈从者。另外,科学家还有责任通过自身内在体悟而自觉认同的科学伦理规范在个人行为选择时的实施来教育引导人们获取一种更具价值合理性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4.
科学所创造的美丽是很多人所无法想象的,而“纳米花”就是科学家所创造的一个奇迹。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基于纳米技术所开发出来的新材料在显微镜下形成了一个漂亮的花瓣形状,这个美丽的“纳米花”的直径只有头发的千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苏珊 《百科知识》2014,(4):34-35
正"我是谁?"这是一个亘古不变之问,一代代的哲学家、科学家都在思索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东方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你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呢?东西方文化中"自我"这一概念又有哪些异同呢?独立性自我与互依性自我在认知领域,科学家们常使用"自我参照加工"和"其他参照加工"的比较,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杨旎 《百科知识》2012,(4):21-22
正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听觉面孔大脑在听到声音时让人无需看到说话者本人就能仅仅通过声音判断出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这是为什么?科学家解释说,人的声音是语言的载体,但同时本身就是一种听觉面孔,能够传达重要的情感和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为什么会说话——语言基因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是唯一的可以用语言来交流的生物。科学家宣称,在人类众多基因中,已经发现能使人类说话的基因,如果没有这个基因,语言与人类的文明就没有发展的机会。在过去的20万年间,这个基因的改变,促使人类在演化上,能与其它生物朝向不同的演化路径,这个基因就是FOXP2。FOXP2基因的损坏,会造成罕见的语言疾病,语言文法的使用将出现问题。科学家在前年发现这个基因,现在,科学家在灵长类的研究中,观察这个基因在它们身上的表现情形与影响,这些动物包含黑猩猩、大猩猩、猩猩、恒河猴、猴子与老鼠。科学家想要知道…  相似文献   

18.
谁要“摧毁月球”2002年5月初,俄罗斯五位科学家向俄政府提出了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建议——摧毁月球!这几位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地球的一只体格庞大的寄生虫,月球强大的引力使得地球以一种笨拙的倾斜姿势围绕太阳运转,因此造成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无常,灾害不断。如果把月球摧毁,地球就不再倾斜,也不再有四季的轮回。整个地球将成为人类生存的天堂,俄罗斯寒冷的冬季也会一去不复返。首先提出这个建议的科学家名叫弗拉迪米尔·克鲁因斯基,他在俄罗斯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天体物理学家,他也是“摧毁月球”计划最坚定的支持者。他指出,俄罗斯…  相似文献   

19.
嗜盐菌,许多人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对它略微熟悉的人知道它是一种有毒的细菌;而真正了解它的人则知道,人类曾经因其对人有毒害而把它列入“严打”的行列,只是到了现代,科学家才凭借独特的仪器和深邃的目光发现了它的珍贵价值,并从此奉之为宝,小小的嗜盐菌也因此有了一段非常传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大脑秘密的深入研究,我们才得以知道,大脑内部实际上实行着形态特征非常明显的"左右分工"。但科学家最新发现,这个认识其实并不全面,大脑内部还实行着没有明显形态特征的另外一种分工。真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