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朝阳 《青年记者》2017,(21):82-83
香港因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因素和地理便利条件,成为华语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域.正所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电影”,其巨大的影响力不单单是惊人的电影产量,还有丰富的影片类型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在这其中,卧底片是香港电影导演最热衷拍摄的影片类型之一. 2002年上映的《无间道》是优秀卧底片的代表,它既叫好又叫座,又经过马丁斯科塞斯的再创作(《无间道风云》)扬威奥斯卡,并引发了之后一系列的卧底片创作.本文从身份认同、场面设计和细节设置、留白空间这三个方面,分析电影《无间道》的影像风格.  相似文献   

2.
拍过《美丽新世界》之后,施润玖开始被称为“电影导演新生代”,与愤怒而消沉的第六代导演相比,他们看起来更注重市场,更注重电影的可看性,更向大众靠近。 施润玖的新片《走到底》即将出炉。施润玖强调说,这是一部不会让观众提前退场的电影。  相似文献   

3.
姜文是新生代电影导演中不可多得的怪才,他虽然仅仅有四部作品,但是每一部都深入人心,都是人们热议的对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单向度的扁形人物形象。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是如此,但是《让子弹飞》却不意味着就此结束,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以一个纯爷们的姿态出现,他塑造的男性形象都带有浓厚的姜氏色彩。文章讨论姜文导演作品与西方电影中男性形象的比较及其借鉴之处,主要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分析。于此我们发现了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中的男性,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指,而是一个多义无法简单概念的象征。姜文的电影作品深受世界电影的影响,我们仅仅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美国往事》中可见一斑。姜文的高超之处在于:以他人之行塑我之气。他借鉴了国外众多经典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塑造出的却是一个个充满中国文化气质的男性形象,这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4.
王雁 《报刊之友》2014,(11):85-89
姜文是新生代电影导演中不可多得的怪才,他虽然仅仅有四部作品,但是每一部都深入人心,都是人们热议的对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单向度的扁形人物形象。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是如此,但是《让子弹飞》却不意味着就此结束,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以一个纯爷们的姿态出现,他塑造的男性形象都带有浓厚的姜氏色彩。文章讨论姜文导演作品与西方电影中男性形象的比较及其借鉴之处,主要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分析。于此我们发现了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中的男性,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指,而是一个多义无法简单概念的象征。姜文的电影作品深受世界电影的影响,我们仅仅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美国往事》中可见一斑。姜文的高超之处在于:以他人之行塑我之气。他借鉴了国外众多经典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塑造出的却是一个个充满中国文化气质的男性形象,这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为华莱坞电影国际化提供了契机。然而,华莱坞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折扣"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新世界主义的理念为华莱坞电影走出"旧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引,通过对新世界主义视野下华莱坞电影国际传播理念的重构,梳理从民族主义到新世界主义华莱坞电影输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吸收好莱坞电影全球化经验并结合中国"一带一路"国家顶级层合作倡议,利用文化融合战略驱动华莱坞电影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2015年高考一事引起社会热议,本文从隐性采访的角度对该事件中记者的职业伦理与隐性采访的相关法律依据分析论证,《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采访的个案符合职业伦理,也没有违反法律。  相似文献   

7.
体育电影透视出女性运动员的生存状态,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我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体育电影数量寥寥可数,基于符号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皇后》、《女篮五号》、《沙鸥》、《女足九号》这四部电影分析女性形象的表现,进而总结其变化特征,彰显中国体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苏航 《东南传播》2021,(10):76-79
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从1937年的"公主电影"开山之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2020年9月在美国上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迪士尼一共创造了十四个特色鲜明的公主形象.本文把迪士尼公主电影作为反映美国女性地位变迁的晴雨表,通过总结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发展历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其叙事特点与类型边界的转变.解读迪斯尼公主电影中从单一到多元的女性形象转变,探索女性主义思潮下男性话语的解构,了解女性从沉默到掌握话语权"发声"的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9.
哥的传说     
电影《非常完美》的后半段里,范冰冰饰演的大明星一脸不屑道:你以为我哥真的会对你认真啊?他只是个卧底!惊得“苏菲”章子怡瞪大眼睛,一脸错愕,心里一定在想:天哪,原来哥不仅是个传说……  相似文献   

10.
董婉驰 《今传媒》2015,(1):90-91
本文以《青春之歌》《早春二月》为文本,试图通过中国十七年电影中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来分析知识分子这一形象在十七年大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背景中的表现。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早春二月》中的陶岚都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她们敢于冲破封建社会的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获得女性自身的话语权力,独立并且不受制于男性。本文通过对十七年电影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认识女性在五四运动接受新思潮的影响后对自我意识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外围绕女性题材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大小荧幕上也林立了许多刻画细腻的女性形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影坛上就出现了女性电影的身影。2019年,亚太地区涌现了一系列专注于成年女性的电影,旨在展现区域内女性的生存现状,且引发了大量讨论。其中,中国内地出现了如《柔情史》、《春潮》和《送我上青云》等多部女性题材的电影,皆是通过叙述"她们"的生活遭遇,来刻画细腻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从影片塑造的女性角色入手,对影片《送我上青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声音形象在影片中的确立我们从银幕上听到的是声音本身,而不是声音的形象。从银幕上传出来的声音,就是录音机所录下的同一个声音。声音没有形象。—巴拉兹—这里摘引的有关影片中声音的理论,是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所论述的。在此引用,并不是想论证这一理论的正确与否,而是想说明:随着电影语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声音的表现特征应从一个新的电影美学的角度提出,应该说,声音是有形象的。在影片中,这种形象则具有渗透于人们意识的心理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舆论监督报道,都采用了卧底的方式去挖掘和呈现,不仅报道形式更加吸引眼球,这些卧底记者也深受广大受众及同行所尊敬,因为"卧底"需要的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可敬可畏的职业精神。一、"卧底"报道频频抢眼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从前只有在电影里才对"卧底"有过一些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卧底"已经跨越到新闻界"试水",尤其是近两年在一些行业内流传着  相似文献   

14.
卧底采访是一种打入对方内部的秘密的采访行为。由于这一采访方式隐藏的巨大法律风险、道德疑问及安全隐患,各国新闻界普遍认为,坚持卧底采访应成为采访中最后的手段。本文通过介绍美国食品公司VS.美国广播公司(ABC)判例的发展,分析青岛《城市信报》系列卧底采访中的法律隐患和记者安全问题,重述卧底采访的采访规范与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新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作者电影的代表,导演们利用影片揭露和抨击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从而进入对现行秩序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过程,而电影《出租汽车司机》更是其中翘楚。本文将论点建立在叙事学理论框架下,从电影艺术创作中的蒙太奇、象征物、色调和镜头运动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电影中的美国形象和潜藏在浮华下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社会,女性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电影中的体现也越来越丰富。本文以电影《后会无期》为例,以电影中的四次“告别”为线索,结合对影片中不同人物命运的分析,把不同时期的“告别”和女性形象结合在一起,并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别以女性对男性初始感情观的影响、对男性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对男性行为成熟塑造完成的影响以及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四个方面,分析在电影《后会无期》中女性对男性的影响和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卧底     
读新近出版的《徐铸成自述:运动档案汇编》,触目惊心得有些恍惚。这位在新闻界卓有声望的人物,也当过"告密者""卧底"。记得2009年3月,章诒和先后发表两篇文章,揭露"告密"和"卧底"人的行径。《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认为,是聂绀弩  相似文献   

18.
国际新闻界     
简化汉字《新世界时报》在美创刊美国第一份用简化汉字出版的报纸《新世界时报》9月19日在华盛顿面世。《新世界时报》是由一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和旅美华人自发创办的,其工作人员包括侨社负责人、中文学校理事、新闻工作者、电脑工程师和律师等各类人士。该报是随着美国华侨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在华盛顿地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战狼》、《战狼2》、《红海行动》等电影的票房口碑双丰收,国防军事电影重新回到主流观众视野。作为新军事电影的代表作,这几部作品不仅在制作水平和类型叙事上实现对传统军事电影的超越,同时还塑造了几位大放异彩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英雄的出现,打破了军事题材中固有的性别印象,借由女性形象与国家形象同构的策略,对好莱坞叙事程式中的东方主义式男性霸权话语予以有力回击。  相似文献   

20.
丁旭 《东南传播》2016,(5):32-36
本文主要是以华莱坞为语境,讨论纪实电影中对边缘化的异质群体中的"他者"的建构。首先对华莱坞、纪实电影和"他者"进行界定;然后选取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小武》两部电影作为分析对象或者文本;用表征的视角来讨论纪实电影中建构的"他者"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知识/权力问题。本文的重点也是创新点在于,用批判的视角,从符号学和话语理论出发,将电影、纪实电影看做一个表征体系,讨论纪实电影作为一种文本,在华莱坞语境中是怎样建构关于"他者"的形象的。本文认为纪实电影作为一个表征体系,在建构"他者"时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即使电影对于"他者"形象的建构。一方面,符号学层面即诗学层面,主要运用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分析纪实电影中怎样使用纪实电影中的实景拍摄、非专业演员以及地方方言几个层面的文本和具体语境来表现符号权力。另一方面,从话语层面即政治学层面,主要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纪实电影在建构"他者"的意义时,这个意义包含了怎样的权力问题,并从电影制作者、影评人和观众几个层面的权力机构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