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象征资源的共享性过程,成为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主要机构之一。笔者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从媒介的角度切入认同的研究,以2011年春晚为例,分析春晚如何作为媒介仪式,探究春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进而反思利用媒介仪式进行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多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涵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介与民众意识形态关系。文章从媒介文化的传播形式、经济和技术背景分析了产生涵化功能的物质前提条件。同时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尔都塞的“主体召唤”理论系统分析了媒介影响意识形态生成与认同的机理。作者认为 ,文化他者侵入是以“球土化”的形式进行的 ,受众日益加深的对媒介长时间的依赖是文化“他者”对本土民众意识形态涵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大众媒介不仅仅是推动全球化的一种工具,它本身就是全球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20世纪的全球化是经济的全球化的时代话,那么21世纪的全球化则是属于媒体巨头的天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CEO列就曾宣称:“媒介将成为21世纪的统治性行业,全球媒体变得比政府还要强大”。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一个典型的国家媒介系统是由国内的广播、电视和报纸产业组成。但是现在  相似文献   

4.
闫静 《北京档案》2023,(7):7-11
后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逐渐成为个体和集体诉求的新焦点。后全球化下的怀旧情愫及衍生的“乡愁话语”变得更加抽象,着重于“对自己过去的体认”和“对传统流逝的忧患和反思”。以数字档案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日益成为进入乡愁的重要入口,承担着寻求社会群体感、传统感、身份感和归属感等怀旧情愫的重担。但与此同时,档案在“乡愁话语”中生产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生产隔阂,值得学界进一步审思。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作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建设、政治思想等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媒介文化全球化带来许多社会变迁,其中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全社会最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应当从理性的角度冷静地来看待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对这种认同过程中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地剖析,通过对其镜像的成因分析揭示当代大众意识形态形成的根源,以及媒介在其中的作用。这样也就不难解释由媒介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政府在这一领域应当有自己的对策:基于全球化带来的跨国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课题等的基本认识,在…  相似文献   

6.
“银发浪潮”来的同时,社会呈现出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污名化”并轨的文化症候,老年认同出现危机。文章以构成主义为立场,将老年身份视为媒介建构的产物,以批判话语理论为进路,研究老年何以成为今日之老年,即其身份在媒介话语场域下如何进行意义生产,并实现从年龄身份到弱者身份再到“坏老人”的身份转向。通过对危机之下老人不“老”的抗争话语进行批判分析,揭示媒介、话语与身份的权力交织,以期探究老龄社会下老年身份的解困。  相似文献   

7.
谭华 《编辑之友》2013,(7):54-57
由经济改革引发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对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大众传媒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中产阶层的不断崛起对其社会身份认同的需要所带来的媒介偏倚成为市场化媒介的突出表征。一方面,中产阶层的社会身份认同构筑了媒介阶层偏倚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媒介阶层偏倚是大众传媒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的主动行为和必然结果。而且,媒介的阶层偏倚进一步建构甚至固化了中产阶层的社会身份认同。但是,在中产阶层与市场化媒介的"合谋"中,传媒的公共性与注意力经济之间的二律背反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建明 《今传媒》2006,(1):11-12
1960年麦克卢汉在《关于理解新媒介的报告》的打字稿中提出“地球村”的概念,今天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对全球化媒介的预言。实际上,麦克卢汉受到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局限,始终没有真正预见全球化媒介——初级网络和全真网络的诞生,也没有把全球化媒介视作一个发展过程。本文认为,如果我们跨越麦克卢汉的预言,会发现全球化媒介早在17世纪就开始起程,经历跨国办报、环球广播、初级全球网将走向信息全真视频网,到22世纪前叶,人类将进入全真媒介的生活时代。(一)跨国媒体、环球媒体与“球距村”17 ̄18世纪的殖民主义东扩带来宗教和其他文化的越洋传…  相似文献   

9.
媒介全球化的价值宝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过全球化媒介认知社会和人类自身 ,将成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场变革。个人的“穴见”永远是局部的 ,事实的制度化往往使人们难以看到现实真相。知识的激增及全球化媒体的传播 ,形成了多维性信息的强势 ,真理自然显露出来。电视网络全方位的实境传播 ,把人们带到世界的每个场合 ,社会的一切秘密掀掉了掩体。传媒透析社会的理论 ,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和政治领域 ,人类开始把握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龙 《现代传播》2004,53(4):26-29
中国社会虽然有多年改革开放的基础 ,但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文化进入 ,还是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全球化给文化消费带来很大的变化 ,对受众的影响自然也带有强制性。媒介技术的全球化、跨文化传播、市场化与媒介内容的变迁、媒介再现的浅化等问题都需要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在媒介知识结构与媒介功能观念、人格主体重塑、能力结构等方面做出顺应时代要求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发展导致村民的身份观念出现离散化,村民的乡土认同和身份认同逐渐消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祠堂作为重要的媒介域在村民群体身份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乡村祠堂一方面通过符号媒介向村民传递着各式信息,勾起其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与此同时,在仪式化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将村民的情感连接,以获得群体身份认同;另一方面,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村民通过新媒体以虚拟在场的方式参与围绕乡村祠堂展开的仪式活动,在网络公共平台传递价值信仰和共享仪式意义,加固群体身份认同,促进群体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12.
刘建明 《今传媒》2006,(1X):11-12
1960年麦克卢汉在《关于理解新媒介的报告》的打字稿中提出“地球村”的概念,今天许多研究认为,这是对全球化媒介的预言。实际上,麦克,气汉受到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局限,始终没有真正预见全球化媒介——初级网络和全真网络的诞生,也没有把全球化媒介视作一个发展过程。本认为,如果我们跨越麦克卢汉的预言,会发现全球化媒介早在17世纪就开始起程,经历跨国办报、环球广播、初级全球网将走向信息全真视频网,到22世纪前叶,人类将进入全真媒介的生活时代。  相似文献   

13.
刘亚斌 《视听》2018,(11):92-93
西方左派曾代表底层阶级,反对单放型媒介传播,现在则认同全球化和技术效应,已然转向自由右翼的立场。当代西方右翼却因固守国族和文化自治的立场,倾向保守主义而广受欢迎。影片《巴黎危机》在国族特性相互交织的空间里蕴藏着当代政治文化景观,体现出电影制作、演员阵容、情节设置和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全球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赵星耀  姜昕 《当代传播》2006,(4):116-118
2006年5月16日至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中国教育报刊社5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传媒经济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以“媒介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为主题,以“扩大交流,加强合作,办好会议,促进发展”为主旨,共收到学术论文140多篇,先后有80多名中外学者就“中国传媒业发展”、“中国传媒业的创新”、“传媒产业:全球化与多样性”、“印刷媒体、广电新闻与网络媒体”、“传媒并购与集中趋势研…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主编的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媒介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最近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化与媒介深深交联,故媒介通过符号体系表意时,能够而且必然执行着意识形态功能:将种种文化观念予以自然表达,使这些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获得强化;并且不自觉认同,成为主体的内在期待;从而维系现有文化。所以,媒介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文化、价值观念。媒介广告也不能例外。当人们日益慨叹广告之强大渗透力时,大概已深切体会到现代广告具备的另一功能——除表层功能:“推销商品”之外的深层功能,如英国学者威廉姆斯所言的“创造意义结构”。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媒介功能正在经历从“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远程传输工具”到“塑造社会文化、维系公共秩序、传播特定思想的大众化媒介”的重要嬗变。这一变化映射着广播媒介“身份”的意义迁移。本文以移动互联作为社会语境,读解广播媒介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8,(3):4-9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方法,对知名华裔文化研究学者洪美恩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以国族身份在文化研究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为切入口,本文详细阐释了洪美恩对于后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的文化理论与方法论发展的基本观点,挖掘其所呼吁的世界主义与多元文化民族志方法的价值意涵,并结合一手访谈资料探讨中国当代媒介与文化研究可能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全球传播概念的提出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是紧密相连的。与传统的国际传播相比,媒介全球化将以文化为代表的“软权力”推到了核心的位置上。国际传播以政治宣传和教育为首要的目标和手段,指向特定对象国的阅听群。国际传播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内外有别”的原则。而全球传播则以文化为外包装,以意识形态为“隐形内核”,  相似文献   

20.
吕鹏  葛孝 《国际新闻界》2023,(8):155-176
作为一类独特的网络主播群体,底层网络主播的走红及其陨落昭示着底层人民的数字生存逻辑和数字命运走向。本文以媒介生命史为研究方法,以MC天佑的媒介生命历程作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底层网络主播如何通过短视频/直播进行数字劳动。面对底层网络主播“雷同”的媒介生命历程,本文认为主播们在数字劳动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和职业的双重生产,并生成了使主播们在各个平台上进行声名流动的媒介身份。当网络主播无法处理自我认同中的媒介自我身份带来的冲突时,“自我的悲剧”便使网络主播的媒介生命走向陨落;这种被动的“陨落”是治理的必然走向及结果。文章通过对底层网络主播的数字劳动及身份认同的分析,以及治理结果的呈现,强调平台的可供性可以作为文化多元空间内的治理落点,需要用双向思维的连续性连通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从而在善治的思维中探索中国的数字治理路径。一种协商式的治理方式将给予底层网络主播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会使其文化生产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