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英国思想家培根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从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正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李政道语),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在质疑方法上给予指导,交给学生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人人参与,主动质疑,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1.抓住课题生疑。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审视题目,引导学生生  相似文献   

2.
《山东教育》2008,(10):29-32
一、板书课题,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落”字故意写得比“花生”大),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3.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亦复如是。在这篇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中,就仔在着诸多的“疑点”,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质疑,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切实解决学生的阅读疑惑,这样的阅读才是真阅读。  相似文献   

4.
《六个孩子七个坑》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二册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教学时要突出教材编排的特点 ,可以采用激疑、议疑、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学。一、以题生疑这篇课文题目很独特。教师出示课题后提问 :“同学们 ,你们会读课题吗 ?”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不经思考 ,连读二三遍。然后教师有意识地问 :“好读吗 ?有问题吗 ?”学生经教师点拨和自己的感受 ,会突然醒悟不对劲 :读法不相同 ,问题也不少。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主动进入了议疑、解疑的学习氛围之中。二、以文议疑第一步 议“异”学生默读 1、2自然段后 ,知道是…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把学生的质疑当作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课始,请学生读课题质疑后,教师轻描淡写地小结几句,便过渡到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去,以刻意营造质疑气氛;课中,在教学环节转换之时,请学生质疑,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用心发现的问题,教师并未充分引导学生用心探究,反而成为两个教学环节的“小插曲”;  相似文献   

6.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如《草船借箭》一课,引入课题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他的这种想法,充分说明孩子在预习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者首先充分肯定他善于动脑,大胆质疑,这是会学习的表现。请大家读课文后说清自己的意见。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孩子们兴趣大增,调动自己探究的意识,同时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  相似文献   

7.
翟新民 《化学教学》2003,(10):16-17
1 质疑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 ,有疑问才会去思考。古人云“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无疑则不进”。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伟大的物理学家爱  相似文献   

8.
一、情境激趣,导入课文 师:老师请你们看一段文字和图片,看看你能从中捕捉到哪些信息,注意快速阅读,抓住要点。(在屏幕上显示关于刘伯承生平的文字图片介绍)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用“军神”这个题目。 二、初读感知,读文质疑 师:请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质疑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气氛,使学生愿问敢问.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元提示质疑、从题目上质疑、在课文“矛盾”外质疑、联系生活体验质疑、在比较中质疑,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市级教学研讨活动上,我有幸展示了一节汇报课——《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整节课的前半部分总体上可以说是比较顺畅。解析课题、自读课文、指导读书等环节几乎没有什么波折。当教学进行到“请同学们默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看哪里有疑问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这一环节时,有的学生分别提出了“烟花、碧空尽、唯见、故人”等关键词是什么意思的问题,我通过引导学生诗文对照、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比较轻松地解决了以上问题。随后,我继续引导:…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相似文献   

11.
预习,顾名思义,预先自学温习将要学习的内容。既然是“预先”,那还是课前为好。理由如下: 一、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当学生面对一篇新的课文反复诵读时,其原有的认识水平、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必然会被诱发,故而产生疑问。  相似文献   

12.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时,我们一般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审题,分析研究题目中的关键词,从题目中揣摩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笔者在听课中也发现,许多老师在新课揭题时,都喜欢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个环节应该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奋点”,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自主探究、不断创造的过程。但有些质疑课题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和研究。如一位老师教学《哪吒闹海》(苏教版第五册)一…  相似文献   

13.
质疑三步     
李艳 《江西教育》2003,(22):23-23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语文教学中怕的是学生无疑。学生不喜欢动脑筋,不善于思考,自然不能发现可疑之处;或害怕提错,被人讥笑,遭到批评,乃至有疑而不敢提。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错了,不指责,而是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疑对了,疑好了,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求疑的积极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比如,在学习《林海》一课时,学生提出课文中三次出现“亲切”、“舒服”两个词是不是重复的疑问,老师应马上给予鼓励,指出这一疑问涉及到课文的重点。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运用精心设计的板书,艺术地反映…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一、板书课题,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落“字故意写得比“花生“大),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请大家看课题,老师写的课题有特点吗?  相似文献   

16.
王芳 《教师》2012,(6):76-76
一、在鼓励学生质疑中培养创新能力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大疑则进”。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探果索因,追根问题是学生创新的开端。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这样引导:同学们,  相似文献   

17.
一、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篇和足球有关的课文(学生齐读课题《放弃射门》)。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吗?二、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1.请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3.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  相似文献   

18.
在人教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以下简称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注重鼓励学生质疑、猜想,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英国人托·富勒说过:“没有疑问就等于没有学问.”  相似文献   

19.
质疑——顾名思义就是提出疑问。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难点、要点、观点进行质疑,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启发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能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更是一语道破了“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章的难点、要点,有意识地质疑,引导学生释疑突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一、质疑可激发学生兴趣,使文章难点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孙珊 《湖北教育》2024,(3):70-71
<正>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疑”的牵引力作用,引导学生开卷识疑、以疑促思、以思触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古诗《示儿》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一、初读题目,产生疑问上课伊始,笔者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诗的题目,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产生了什么疑问。学生看完注释,明白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同时提出“父亲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诗?这位父亲是什么人?他想跟儿子说些什么呢?”等问题。笔者根据这些疑问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并合理猜测写作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