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全球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情况下,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交际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中国传统礼仪内涵,剖析中西方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的文化融合和差异,理解中国传统礼仪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所蕴含的价值,如此才能推动中国传统礼仪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本。无序、非理性的旅游开发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异化与失真、依附空间不断缩小,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尴尬处境。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必然的,且必定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本文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提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适度融合策略,旨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大省,云南正在不遗余力地打造民族文化强省,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如何既可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云南文化产业化的现状及重要意义、产业化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文化产业发展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学校的基本使命,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文化传承保护上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该文梳理民族学校、学校教育、少数民族文化的三维逻辑,进而分析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困境:观念上的认同与实践中的背离、碎片化的传承与完整性的断裂、师资队伍的薄弱与后备力量的式微。并提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要注重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的三维一体发展;加强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创新对毕业学生的跟进教育,实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为学校教育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化,即文而化之、以文化人,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是文明与开化。它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深刻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还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自信建设中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该文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饮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且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民族5 000多年文明进程发展延传的精髓,而饮食文化是其中流淌的血脉,在中华传统文化5 000多年的传承中,饮食文化贯穿其中。古语“民以食为天”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基础性地位。饮食文化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历史朝代的更迭,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俗与特征。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软实力、实现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该文运用多元文化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民族饮食文化的嬗变,以拉萨地区藏餐馆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传统藏族饮食文化已经发生了嬗变,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资源,具有多元价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本文将从重塑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颁布与实施,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出了规划性要求。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因此传承和弘扬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的要求,而且对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该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路径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合适的宣传路径。旨在推动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孕育了多样化的风土人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累积的文化结晶,展现着村民的生活特征、景观特征、生活习俗,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数字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扎实技术支持。该文分别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内涵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价值进行详细分析,探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基础与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传统体育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重要反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文体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从文化生态学和现代社会视角进行研究,发现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存在以下问题:现代化进程消解传统体育非遗的生存空间、传统体育非遗文化资源分散、浅层次融合发展造成传承路径单一等。为了进一步促进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保护进程,以文体旅融合为背景,创新发展思维,整合各地资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实现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的长效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构建民族框架的有机命脉,这些传统文化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和转化升级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阐释,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弘扬之间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产业融合、文化内核挖掘、整合资源配置等方式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作为知识传承的发源地,是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承担着非遗文化传承的重任。基于此,该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教育阶段融合与传承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了解宿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问卷调查及实践调研分析非遗小学校园教育的现状,探究非遗教学的不足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小学教育中融合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以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响应新时代“立德树人”“构建文化自信”的号召,彰显具有时代性的国家主流意识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旅游职业教育中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成为当今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中优势明显。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主要有: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新课程;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中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的共识符号,也是人类结成稳定共同体的依据和内在动力。其中,精神文化的传承或再生产,是这种共同体的内聚和认同的源泉。电影艺术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艺术,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1948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前驱”的费穆拍摄了他的巅峰之作《小城之春》,电影中浓烈的诗意韵味,透露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幽香。2002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拍摄了同名电影《小城之春》,以跨越时空更加理性客观的感受致敬经典故事。两版《小城之春》,两代中国电影导演,在横跨54年的同题诠释中,向我们传递了如何通过电影艺术来识别民族身份的重要话题。该文拟从不同时期电影人将电影语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不懈追求,谈对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期许。  相似文献   

15.
语言文字是历史不断发展和沉淀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标志,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尤其对于历史文化沿革的继承和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有56个民族,包含了55个少数民族,大多数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及文字。近些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也愈加频繁,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该文以少数民族语言为切入点,探析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当下发展现状的剖析,进一步探索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之路,以期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少数族群文化身份的重要特征之一,假若限制本民族使用传统语言,阻断其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必然会使族群矛盾加深、关系恶化,甚至使国家处于分裂边缘。本文简述在民族多元化、语言多元化的加拿大社会中,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对语言多元化的保护措施,认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对语言的多样性有保护作用,且与族群关系、社会整合问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民族地区高校应发挥区域优势,深入推进"以多学科协同及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为理念的英语教育改革,聚焦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服务地方发展。民族节日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在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中适当融入优秀民族文化和打造"少数民族文化(英)"在线"金课",能够提升民族地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译介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非遗文化丰富多样、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智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传承非遗文化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冲击,使各民族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各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如何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结合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寻求职业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最佳的结合点。该文在中职音乐课堂上将本乡本土非遗文化进行系统学习和艺术实践,让学生熟悉并热爱民族非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最后该文结合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非遗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组成分支,蕴含了博大精深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历史,本质上是民族审美意识和理想美感的集中化体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指导进行结合,不仅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促进学生拥有更强的民族情怀。该文首先分析高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其次介绍了高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和原则;最后从形成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精心设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内容,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组建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策略,以期给相关研究带来条件支持。  相似文献   

20.
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鲜活、典型的符号象征,浓缩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挚的民族精神。滇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少数民族多样性和民俗文化特点尤为突出的地区,其中孕育了形式多样的民间剪纸类型,这些剪纸类型广泛活跃在滇西少数民族民俗生活、信仰习俗、生产、仪式等方面,在用途、剪纸纹样和文化意蕴上彰显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剪纸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滇西少数民族剪纸文化已成为建设云南文化大省的重要任务,只有把握由传统认知、社会发展和自身传承方式造成的发展困境,才能充分发挥云南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资源优势,为民间剪纸的传承和发展谋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