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羌族地区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羌历年的举办目的及运作方式、举办者和参与者群体、举办规模及形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变迁。文章分析了节庆旅游开发背景下羌历年的变迁情况及对羌族地区的影响,提出在节庆旅游开发中,羌历年的保护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坚持羌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期实现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羌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内核,是构成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目前,羌语处于濒危状态,严重影响着羌族文化的传承和羌人的民族认同.要有效地保护与传承羌语,除了出台相关政策,成立专门机构,提供足够资金,建立生态示范区和开展有效的双语教学之外,还应该采取如下教育措施:不断增强羌族民众的民族语言自信;大力加强羌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着力培养和培训羌语的师资;高度重视羌语的家庭传承;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媒体.  相似文献   

3.
羌绣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丰富的刺绣纹饰凝聚着羌族人民最原初的审美情趣,是传递人们对美好生活祝愿的物化符号。目前,因为缺乏确切的文字及实物佐证,对于羌绣源起的研究存疑较多。本文首先梳理有关羌绣源流的相关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田野工作的纪实,试论羌绣的源起。羌绣承载着羌族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智慧成果,羌绣源流的探究,将为进一步认识羌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伴随羌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羌族地区的本土文化和语言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学校羌语文课程因之表现出僵化的羌语文课程主体思维,课程内容也只停留于较表面的认识,课程形式单一死板。为了促进羌族地区中小学羌语文课程更好的发展.要重新定位课程目标,深化羌语文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拓展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渠道,实现羌族语言文化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5.
羊子以羌族后裔的身份言说羌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汶川羌》书写羌族历史,传承羌族文化,关注羌族的心灵史。羊子以个人的方式进入羌民族的心灵,思考现代文明与羌民族生存的关系,思考时代之波与羌民族生命的关系。羌的生存环境、生活画卷与生存状态,羌的心灵与性格,羌的信仰与习俗构成羌的文化世界。由此《汶川羌》成为羌族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羌族传统手工艺品羌绣,其特点总体表现为技艺上包容并收、文化上汉羌融合。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唯美与实用的统一,使羌绣成为羌族人民日常最为普遍的服饰品。对大量与古羌有关的新石器文化遗存相关的文物进行判读,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羌族图案与彩陶图纹之间的互生关系,也可以论证出羌绣艺术的源流。这种理论的探索对于我们准确了解羌族的特质及其文化内涵,促进其文化产业化发展对传统精髓的把握与传承,鼓励与推动羌绣产业在新时期与时俱进、发展创新,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羌在甲骨卜辞中从武丁时期一至延续到商末,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甲骨卜辞中涉及到羌的具体名称,主要有白羌、羌苎、羌■、焱羌、羌龙、北羌、竹鼄羌、玉羌、羌舟、马羌、羗方等,其中有的是族群名,有的是不同族名的合称,有的显示了羌人数量或所在地。 因此,研究羌人名称的具体涵义,讨论羌族内部分支和羌人身份,有助于加深对早期羌族特征及羌商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羌地汉人作为羌地的特殊群体,在羌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钥匙"的角色,对开启羌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羌地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羌地汉人这一群体的研究较为缺乏,有关羌地民族史的研究也主要以羌人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往往忽视汉人群体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羌地汉人社会历史的研究,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羌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中的一个核心语言。羌语的调查研究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就被学术界所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最早计划为羌族创制文字,于是于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羌语大普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大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羌语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羌语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从7个方面简要介绍这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意义及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区学校是"活化"羌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羌族"文化自觉"的重要启蒙地。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重建美好家园、办出有特色的民族教育。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途径有:搜集整理羌族文化资源、重启羌族语言文字课程、增加羌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体验羌族文化的魅力、聘请羌族文化传承人做教师等。  相似文献   

11.
“羌戏”是对羌族戏剧的简称。目前中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川西北岷江及涪江上游,“羌戏”分布在此地带上,既有剧本搜集整理,又有多种活态演出,还有学界有识者的研究。结合羌族戏剧存在现状,从宏观上对之可作如下把握:“羌戏”主要有释比戏和花灯戏两大类型,“羌戏”的存在及演出以民间性和仪式性为两大基本特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中国有丰富的戏剧文化遗产。无论作为民俗艺术还是作为村寨艺术,羌族戏剧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羌族戏剧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决定了它是我们研究中华戏剧共同体所不可缺少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羌年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后,有的羌族村寨异地重建,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羌年节将会怎样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根据村民的口述与参与观察,论文对灾后异地重建的羌族社区原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现名四川省邛崃市油榨乡直台村2010年羌年节日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希望能借此深化学界对羌年、对羌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四川羌族地区的碉楼(以下简称“羌碉”)是目前我国记载最早的碉楼建筑,是中国杰出的建筑代表,在羌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12”大地震增加了羌族文化保护的难度。羌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首先提出羌碉文化,同时在如何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试着对其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做出一些建议,以促进羌族地区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宁强县羌文化历史悠久,挖掘、保护和传承羌文化,繁荣羌文学艺术创作,对于构建宁强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振兴羌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羌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县羌文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笔者对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幼儿羌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发现目前虽然在政策层面重视羌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羌族地区幼儿教师忽视羌文化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教师自身对羌族文化理解的欠缺导致幼儿羌文化教育的开展存在一定难度,对羌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研究较少。在以后羌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挖掘合适的羌文化元素融入幼儿教育,以及提高幼儿教师对羌文化的理解和自身专业素质方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进程的加快,作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羌绣",正同时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着如何让羌绣这个寄托着羌族丰富感情生活的文化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摒旧纳新、发扬光大,文章在对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羌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羌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构想,进而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作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我国人民的早期生活面貌.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早期甲骨卜辞中就有了大量的商羌关系的记载.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出现的羌字字形的分析,来探视它的意义,结合甲骨卜辞的记载,来窥探当时的商羌关系,了解古羌先人族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还原殷商时期商羌的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18.
从历代传世文献和石刻文献中辑出后秦姚氏羌人,并就其世系所涉史实略作考述,以期为后秦姚氏羌人及羌族历史文化等研究提供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19.
地震带上的羌族与震后羌文化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应对多发的灾难。羌族培养和造就了坚思不拔的民族性格,积累了丰富的抗震经验和智慧,这是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底气和力量之所在,也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鏊。要认真研究羌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充分认识羌文化与地震灾害等自然环境的关系,坚持就地、就近的原则,在孕育羌族文化的土地上重建羌文化;坚持自主、自助的原则,依靠创造羌文化的主体重建羌文化;坚持保护、创新的原则,在活态传承羌族文化中发展羌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恢复重建与建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羌民族永续发展的秀芙家园,把祖先积攒下来的文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献中的羌族、羌人,包括"戎"、"氐"、"夷"、"番"、"夏"……等名称,都与历史上的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经常混为一谈.本文拟从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羌"人①,虽然他们现在已经扩展到除中国西部地区以外的巴基斯坦、不丹、老挝、孟加拉、缅甸、尼泊尔、泰国、印度、越南等国,但是他们之间仍然保留着许多明显的亲缘关系,他们与现今分布在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所不同,有必要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