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办报人来说,读者即市场。因此不妨说“心中有读者”实质上就是“心中有市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报纸虽然有着极为强烈的政治属性,但它终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读者买报纸,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果你提供的新闻信息,没有什么价值,读者从中不能获取有益的营养和精神的愉悦,你就会遭到冷遇。如果做到了“心中有读者” 或者说“心中有市场”,那我们就会自觉地根据读者的需要采写新闻、编辑新闻,从而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新闻学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
报纸应多给读者提供信息。我们社会主义报纸的商品广告,也应是为读者提供商品信息的一条途径。综观各地报纸的商品广告,常常是“生意经”味道太浓,读者对此感到厌恶。做广告当然是为了推销商品,但如果不讲宣传的艺术和效益,就会事与愿违,若念起.资本主义的生意经来,还会造成精神污染。上海文汇报自7月13日起,在第四版辟了个新栏目《商品广告》,占小半版地位。其“开场白”说:“本报新辟这个专栏,作为改革商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报纸进入读者市场.由读者像消费者在商品市场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那样选择报纸,原是顺理成章的事。只是由于我国报纸的历史地位、作用等原因,“报纸入市”不仅在相当范围内成了一个现实问题,而且,与同属新闻媒体的广播电视相比,也呈现出市场规律的滞后状态。如果说,让党报进入读者自费市场尚需时日的话.那么,就众多专业报、行业报而言.却已到了大力提倡的时候。这不仅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读者自费市场早已形成,而且由于相当一部分专业报诞生于改革开放年代.其本身就…  相似文献   

4.
报纸是不是商品的争论由来以久 ,中外皆然。本文作者认为 ,既然我们已经承认了报业具有两重性 ,即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 ,我们就不应该在报纸是不是商品的问题上作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为此 ,作者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服务的理论来分析报纸的特性 ,试图说明报纸是一种附带有形物的服务形式。如果这一服务形式的目标指向市场 ,以营利为目的 ,那么 ,这一服务的有形物──报纸就是商品 ,否则 ,就不是。因此 ,作者认为 ,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报纸是商品或不是商品。事实上 ,报纸可以是商品 ,也可以不是商品。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报业正在走向市场,许多报社已经从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阶段,发展到实际操作、参与竞争阶段。报业如何走向市场?我认为应做好“三个围绕”的文章,即:围绕市场转,围绕读者转,围绕效益转。围绕市场转,按市场要求办。市场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报纸也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须按照商品经济规律运作。当然,报纸作为特殊商品,还要遵循一些特殊规律。《申江服务导报》是解放日报社去年新创办的一份生活服务类报纸。该报创刊前,编辑部从报社给他们的500万元开办费中拿出120万元用  相似文献   

6.
贴近性,是新闻的特性,同样也应是报纸理论宣传的特性。尤其在报业愈来愈走向市场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出来。报纸理论宣传若不能及时改变原有的办报思路,使其更加适应读者、贴近读者,必将被读者抛弃,被市场淘汰,失去在报业中的立足之地。这就迫使我们必须研究报纸理论宣传的贴近性,以新的思路和切实的措施增强其贴近性。增强报纸理论宣传的贴近性,首先要研究贴近谁的问题,也就是报纸理论宣传的读者定位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和整张报纸所处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联系起来。从北京三大党报来看,由上述方面决定,已经形成了各  相似文献   

7.
我们现在处在信息爆炸时代 ,传媒太多太多 ,读者的取舍太宽太宽。做为消费者他们对报纸的需求是“好看”、“有用”、“重要”。要想把读者的视线一把拽过来 ,靠什么?靠的是新闻资源。抓好新闻资源的开掘和利用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谁更多地占有和更好地运用新闻资源 ,谁就必然会在新闻竞争中胜出。可以说 ,用好新闻资源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源头。一个称职的新闻资料员 ,不仅要懂得资料管理 ,同时还要具备“新闻脑”和“新闻鼻”的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报业工作的需要 ,我们认为新闻资源建设大有可为。一、建立自己的报纸数据库由过去的单一报纸…  相似文献   

8.
杨亚新 《传媒》2001,(11):50-51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有其商品属性。从报业发展到今天不断出现的都市报、生活导刊等新品种,以及对发行、投递花样翻新的多种手段的现状观察与分析,市场因素对报业,尤其是对综合性日报的制约力愈来愈大,读者市场的占有率,已被办报人列入到议事日程的头等位置。同人们购买其它类商品一样,读者购买哪一类报纸,购买几种报纸,喜欢读哪几个版面,对哪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地方党委机关报如何才能赢得读者,如何才能安身立命、求得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强化党报的服务性。办报要有服务心要想为读者服好务,关键是要对报纸的服务性、服务功能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和认识,现在,如果说报纸为群众服务的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服务的附加条件太多,更何况曾一度受到“有偿服务”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使报纸的服务意识淡化了,服务的内容变得狭窄,服务方式方法令读者难以理解。我们说,报纸的服务内容应是宽泛的,服务的方式应是直接的。党报既要讲指导性,又要讲服务性…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报纸为谁服务?我们将为读者提供怎样的产品?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我们目标读者群体的需求,二是依靠我们适销对路的产品吸引目标读者群体。深度报道是越来越多读者关注的“点”,而这个“点”则是我们报纸打动读者的突破口,而如何将深度报道做得“举重若轻”,如何做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精神产品的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中间,出现了“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当成商品的现象。报纸,这个具有强烈阶级性的舆论工具,居然也有人主张要商品化,说什么“报纸是一种商品,是读者花几分钱买来的商品。因此,报纸要满足读者的需要,要对得起读者的几分钱。”这种说法对吗? 我们不否认,报纸的流通和其他商品有某些共同点,人们要花钱买。此外,就“对不上号”了。从价值上看,报纸同商品  相似文献   

12.
郭西京 《新闻知识》2001,(Z1):18-19
市场对报纸的影响越来越大 几年前,多数报纸编辑觉得编辑部很“神圣”,如果有广告或发行部门告诉编辑部如何编报纸,那肯定是个笑话。但现在,其它部门为编辑部提意见已很常见。一个原因是因为广告与发行人员与读者有更广泛的接触,常常能听到读者对报纸的称赞与不满;另一个原因,“报纸是商品”的观念在编辑部已经深入人心。 报纸是特殊商品,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工业产品。 既然是产品,报纸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产品在市场上的流行程度,即读者的喜爱与否。读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报纸生死攸关。 当报纸的编辑们把新闻、照片及稿件安…  相似文献   

13.
五十年代报纸商品性的论争 1956年,当时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王中教授提出了报纸是商品的见解,使新闻界大为震动。他指出:“报纸要根据读者需要来办,这是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离开读者的需要,只把报纸当作党的宣传武器,不把它当成读者要花五分钱购买的一种商品,报纸必然不会受读者欢迎的。”又说:“我认为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这些新闻学的基本原理,道理很明白,今天看来理由也很充足,所以那时许多学生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拥护他的见解。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涉世颇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新闻干部则持怀疑、反对态度。因为一提到”商品”,人们马上联想到做生意、追求利润。王中教授提出的报纸是商品的见解,原是从西方新闻学中引进的,以“商品”这一概念来表述报纸的属性,就当时的经济体制而言,使用得并不贴切。在五十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际上只有产品分配没有商品交  相似文献   

14.
英国报界有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但要使读者对这张报纸产生持久兴趣,则要依靠副刊对他们的吸引。以副刊“留客”,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眼球,让读者积极参与,做好与读者的良性互动,这是报纸副刊肩负的越来越重的任务和使命。一、充分了解当今读者对副刊的期待长期以来,出现在读者视线里的报纸副刊,往往是纯文学的面孔。如今,愈来愈快的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工作步伐,愈来愈多的文化娱乐,愈来愈多的消闲去处,要使读者认真、长期关注一大堆报纸中的一个版面,已显得困难。如今,读者对副…  相似文献   

15.
“服务”是办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报纸服务功能,是今后办报应该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办报靠财政、发行靠指令”向“经济靠自立,订报靠自费”的转变过程中,报纸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及时、周到地为读者服务,争取读者的信赖和喜欢,将是不可忽视的大事。按传统界定,报纸的功能可分为宣传教育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舆论引导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等。如果换一种思路或说法,以上种种功能,从广义上理解,似乎都可归结为服务功能。服务功能又可以分为宏观服  相似文献   

16.
报纸的发行趋势由公费订阅逐渐走向由读者自由选订。可以说,报纸如不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会影响它的存在和发展。面对竞争,我们有压力感和紧迫感。近几年来,我们致力于报纸的改革,探索报纸的特色,在实践中有一些体会。报纸特色受报纸性质、时代背景、读者对象等因素的制约。一张地市报纸要办出特色,我们认为,应  相似文献   

17.
报纸是一种商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一般商品的价格,是按照成本原则确定的,生产者总是以高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只有这样才有钱赚;报纸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却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有的报纸的出售价十分低廉,甚至低到不足抵偿报纸的成本。即使这样,报纸不仅不会亏本,而且获得长足的发展,其“秘密”就在于“报纸双重出售方式”的魔力。 一、什么是报纸的“双重出售方式” 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双重出售方式”是报纸商品性的最重要的特性。 1、报纸的新闻信息(包括文娱副刊)版面向读者的销售。新闻版面是不允许按商品形式买卖的,但从新闻信息转入读者手中的过程来说,它是以买卖形式出现的。读者花钱买报纸,因为报纸上面有自己“求知”的文字和图片材料。读者是新闻信息版面的出售对象,也是新闻信息传达和告知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浅论报纸读者忠诚度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京成 《新闻界》2005,(3):38-39,51
报纸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一种服务类信息商品,赢得读者忠诚感是报纸进入同质化竞争时代以后在报业市场立足的关键所在。报纸读者忠诚感是读者在对报纸提供的信息服务满意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长期购买这种报纸的强烈愿望,并体现为长期保持购买并阅读该报纸的行为。读者对一张报纸的忠诚感是有强弱之分的,通过行为表现,可以测量他们的“忠诚度”。读者忠诚度是衡量报纸产品价值和广告价值的重要指标,是报业市场调查中的一个子指标。当前,  相似文献   

19.
报纸是办给人看的,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有人说,“读者是皇帝”,是“报社的衣食父母”,这话虽不尽然,但从思想认识上来说,把读者摆在第一位,让他们在报纸上说长道短,并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却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办好报纸,使读者喜欢,发行量就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就有了。相反,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发行量很少,不但报纸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就是报社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可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采编人员都是这样看的。就拿我们报社来说,有些同志往往存在任务  相似文献   

20.
“服务”是办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报纸服务功能,是今后办报应该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办报靠财政、发行靠指令”向“经济靠自立,订报靠自费”的转变过程中,报纸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及时、周到地为读者服务,争取读者的信赖和喜欢,将是不可忽视的大事。按传统界定,报纸的功能可分为宣传教育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舆论引导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等。如果换一种思路或说法,以上种种功能,从广义上理解,似乎都可归结为服务功能。服务功能又可以分为宏观服务和微观服务,间接服务和直接服务,一般服务和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