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反思课程改革以来倡导践行主体性学习方式中存在的偏颇,最为显著的是对“受动性学习”的误解与绝对排斥。“受动性学习”并非“被动性学习”。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只要是满足儿童学习需要,能成为儿童愉悦的精神之旅的课堂学习方式就是主体性学习。  相似文献   

2.
儿童"主体性学习"需要深度耕犁,如同土地需要深翻。在儿童"主体性学习"中,"自我习得"有它内在的规定性,体现为儿童在学习中的自觉探求、自我体验,显现为儿童主体的批判、怀疑与自我确信精神。在教学中,智性建构学习范式——儿童"自我习得性"学习,以期对儿童"主体性学习"进行深度耕犁,探寻儿童"主体性学习"的意义本真!  相似文献   

3.
崔生双  石扬 《宁夏教育》2003,(10):12-13
从人性的角度说,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而“独自”式学习是一种被动学习,被动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就是要把传统的学生学习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转变成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英 《考试周刊》2011,(43):86-87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人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如何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本文从三方面谈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论儿童的学习方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是生活体系而不是学科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身心获得自由(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学习活动应以儿童为主体,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重视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和交往中的学习。作为成人,不仅要了解儿童学习的意义,同时更要了解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应该说,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和儿童的家长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一贯重视儿童的学习,然而,由于对儿童学习的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在对待儿童的学习问题上,出现了严重违背儿童学…  相似文献   

7.
教学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的"学",小学阅读教学需要逐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学力为旨归的适合儿童的教学。要关注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采用直接式、启发式、交互式、支架式等适切的方式引领儿童成长,提高教学效度,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病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客体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建立以弘扬人的主体行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有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系统的现代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的主体性,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的含义,我国教育界有众多的理解①,但大都停留在哲学层次上的讨论或对学生学习行为特征的描述上,而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分析。现代心理学虽然对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自我监控等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未能从整体上去充分揭示和研究人的主体性、学习的主体性的内在心理机制。因此,有必要从整体上、深层次去研究和把握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及心理结构、功能,这对于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拟对此作尝试性探讨。 一、学习主体性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奥苏贝尔意义接受学习的基本观点认为,接受学习并不等于机械学习,通过合适的方法,接受学习可以朝着意义学习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师角色特征的转变起着一种基础性作用。因此,接受教育中教师的特征、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转变以及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问题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2.
其实有很多误解:接受式学习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在谈到学习方式时,总是倾向于否定接受式学习,这其中有很多误解,如把接受式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或被动学习。其实,接受式学习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明显的局限,正确认识和合理定位接受式学习,有利于由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向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转变,这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学习方式多样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挪威学者布约克沃尔德对艺术本能在儿童艺术能力乃至整体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由此发现缪斯式学习是人类童年早期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儿童文化是人类童年早期最适宜的发展背景;从学校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冲突中,布约克沃尔德发现由于儿童发展背景转变导致的学习窒息,并由此揭示儿童入学后艺术本能被压抑的现实,进而通过教育实验和系统思考寻求激发儿童艺术本能的可能路径。布约克沃尔德有关艺术本能和儿童教育的深刻见解,对于我们怎样看待本能与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关于活动学习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类学习方式的活动学习源远流长。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特定情境的创设和一定问题的牵引,以追求知识能力情感多方面发展为旨趣,通过丰富多彩的具有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的主体活动,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学习方式。活动学习应坚持活动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任务驱动是有效活动的关键等理念。活动学习的实施策略有:认知与体验协调发展,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相互促进,尊重个体差异,关注活动生成,活动形式多样整合。  相似文献   

15.
基于学习风格的自主学习环境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主学习环境是除学习者本身之外的所有能刺激和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客观条件 ,由信息银行、表现场所、建构工具包、任务管理者等构成。自主学习的环境设计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个人建构的重要方面 ,也是当前教育心理学中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创设适合开放教育学习主体学习风格的自主学习环境 ,有助于促进开放教育学习主体完成学习任务、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mploys an eclectic mix of paradigms in order to discuss constituting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experiences. Drawing upon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it examines learning as a form of 'Being' and as the result of learners' engagement with the world in their own, unique, intentional manners. The learners' intentions towards their world are expressed in everyday a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is thus employed to present learning as situated in meaningful socio-cultural contexts of the everyday, lived world and as a form of participation in those settings.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are brought together into a holistic, synthesised model, a Gestalt of learning. The proposed synthesis has relevance for and is applicable to educational contexts as a means of making sense of children'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of promoting and facilitating them.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冲击了传统教育下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将情感、态度和体验提到了重要地位。本文从分析接受学习的弊端入手,阐述了体验学习的优势以及教师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100名4-5岁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任务分离范式考察内隐学习条件下象形文字(东巴文、甲骨文)对幼儿汉字字形记忆的影响。该篇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幼儿均通过颜色判断任务进行学习,实验1采用再认任务考察象形文字对幼儿汉字字形外显记忆的影响,实验2采用偏好判断任务考察象形文字对幼儿汉字字形内隐记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内隐学习条件下,甲骨文比东巴文更能够促进汉字字形的外显记忆,象形文字可以成为幼儿汉字学习的良好辅助材料。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习关键期”是否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影响,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争论不休的话题。文章试图从脑科学研究成果、社会环境、认知风格、中介语理论、普遍语法(U.G)及学习者心理因素等诸方面入手,对这一命题加以探讨,解释儿童与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从而推断出儿童外语学习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