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生疑,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出示题目后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死海”的“死”指什么?“不死”又是指什么?层层疑问,激活了…  相似文献   

2.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3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  相似文献   

3.
记得教《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自由提问。一学生站起来说:“课文最后一句说‘老师,我一定照你的样子去做!’为什么不说照您的意思去做呢?‘样子’与‘意思’有什么分别吗?”这个问题备课时我确实没有考虑到,现在想想,似乎有点区别。我没有否定这个问题,也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顺口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这里为什么不说照你的意思办呢?‘样子’与‘意思’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沉思片刻,有人说:“照您的意思去做就是照您的话去做,照您的样子去做就是学习你的做法,把您当作榜样。”“照着话去做的效果好,还是…  相似文献   

4.
一、以标题设疑,初步感知课文教学开始,教师板书课题后立刻设疑:你见到了课题,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你们”是指谁?②他们想了些什么?③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错在哪里?④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说的?⑤“你们想错了”这个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弄清标题的来由。然后组织学生讨论①  相似文献   

5.
掌握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所起的作用。一、分析课题,引入新课本文的标题似乎自相矛盾,它本身就给读者设下一个悬念:既然是“死海”,又为什么说它“不死”呢?教师抓住这个矛盾点导入新课:标题中“死”和“不死”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古人主张学习贵“疑”.宋朝的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想来颇有道理.且举几个小例子谈谈.课文:“李三刀翻起白眼,随手一拳把娘打倒在地.”(《一块银元》)教师:“写的是‘一拳’,它表达的意思与‘两拳’、‘三拳’、‘几拳’有什么不同?”——学生对这个“一拳”原本不曾有“疑”,但决非有真切感受而“不疑”.思路经教师一点拨,便兴致勃勃地“疑”将起来;后来才明白,原来这个“一拳”,正好表明狗地主李三刀心狠手辣,恨不得一击置穷人于死命!  相似文献   

7.
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新郑市千户寨中学张英敏“陈建霞,请回答‘死海不死’的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侯庆福,请回答《死海不死》插入传说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惊奇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我。这是我初当班主任第二周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便能不假思索地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9.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10.
借东风     
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家,一进门就乐得躺在地上直打滚,不停地说“妈妈,可笑死我啦!”“为什么?”儿子说:“太有意思了,我的‘白龙马’飞跃‘黄河’了!”“什么白龙马、黑龙马的,你爸爸呢?”话音刚落,只见丈夫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地进来了,吹胡子瞪眼地要打儿子。我急忙拦着问怎么回事,丈夫说:“可气死我了。没等我  相似文献   

11.
学贵有疑     
学贵有疑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 ,不疑则难进。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问题就没有认识上的进步 ;有了问题 ,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例如 ,我教小学语文《詹天佑》这一课 ,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时 ,有个学生举起了手 ,说 :“老师 ,我还有个问题不清楚 :我认为课文中‘他就是詹天佑’这句话中的‘他’用得不妥当 ,因为‘他’指的是青铜像 ,而青铜像是物不是人。可课文为什么这样写呢?老师你同意这样的写法吗?”确实 ,这个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颇令人费解 ,带有一定的争议性。但我并不急于告诉他答案 ,而是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议论 ,不…  相似文献   

12.
“学贵有疑”。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通过提问、析疑、解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设疑要简明具体,问题不宜太大、太笼统 有的教师虽然明白设疑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是设计的问题过大、过于笼统,导致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设疑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例如教学《怀疑与学问》,有的老师是这样设疑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这个提法虽然没有错误,但是问题是否过于笼统呢?我想不如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来解决。 1.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哪些?  相似文献   

13.
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抓住课文首尾段,巧设一幅贴画导人延伸,引导学生寻因究果,深刻认识狼的本性,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中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 一、抓开头段,寻因导入。 课文开头段是:“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连忙打招呼,说:‘好朋友!为了我们的友情,帮帮忙吧!’” 我根据这一段和课文插图,设计了一幅“黑板贴画”,巧妙地导人新课。先在黑板上贴出陷阱图案并设问:黑板上贴的是什么?它是用来于什么的?讨论后进一步设疑:一天,有只狼掉了进去(在陷阱中贴出“狼”),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请同学们看贴画大胆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说说狼为什么会掉进陷阱。这一问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颇高,纷纷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接着再次设疑:后来有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在陷阱左上方贴出“老山羊”),下面的故事将怎样发展呢?狼最后有没有爬上来呢?它的下场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会摇尾巴的狼》这一课(在贴画右边竖着板书课题)。这样巧设贴画,启发学生追究事情的起因,并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形式新颖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编说故事的浓厚兴趣和刨根究底的求知欲,创设了一种愉悦、乐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狼  相似文献   

14.
特级教师斯霞为了让学生理解《我们爱老师》一课中“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这个比喻句,作了如下的精心设计:“对这一句如果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我们小朋友怎么成了花朵了呢?’那就最好。要是他们提不出来,教师就得启发:‘这里的我们是指什么人?为什么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呢?’(幻灯片映出一张张笑容可掬的小脸)‘看,这些小朋友可爱吗?好像什么一样?’(生答)‘对呀,花朵美丽可  相似文献   

15.
一、给学生导学习方向如《死海不死》,我给学生的学习方向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②它为什么叫死海?③为什么说是死海而它又不死?④若干年后,死海为什么还是会死掉。⑤死海这一系列复杂的自然现象,作者是借助了那些说明方法向读者说明白的?至于答案,由学生沿着这些方向去寻找,去发现。教师适当点拨即可。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习方法。”他强调老师不宜拿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指导学生了解找出这种方法的程序,触类旁通,自行找出这种方法,并再用这种经验去寻找别的方法,解…  相似文献   

16.
再如教学“热爱”,可抓住这个“关健词”结合句子连续提问:“谁热爱谁?”(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和‘爱’有什么不同?‘我们热爱共产党’和‘我们爱共产党’有什么不一样?”(“热爱”是非常的爱,“爱”是平常的爱;“我们热爱共产党”是说我们非常爱共产党)“我们为什么非常爱共产党呢?”(共产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我们在党的怀抱里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滥竽充数》(苏教版第九册)。教师问:"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吗?"只见一个同学站起来问道:"为什么对齐宣王用‘死了’这个词?""这有什么好问的?人死了不用‘死了’这个词,难道还用‘活了’?"于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火苗在教师答非所问的调侃中熄灭了。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神奇、生动。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在于把自学、检测、指导融为一体。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可以从本组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入本课学习。教师提问:“卖火柴的小女孩渴望得到什么样的幸福?”学生回答后,教师紧接着说:“小女孩渴望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语文教学会上,有位老教师讲了这样一件事:为了指导学生练毛笔字,他按横竖的笔画打了一张“影本”,文曰:“十干士堆……”于是,旁边就有人提醒他:“您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批判的,为什么不写‘诗词’和‘语录’呢?”他只好去请示党支部。支书回答说“您是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什么样的‘影本’最便于学生练好毛笔字,就打什么‘影本’。”  相似文献   

20.
老师刚在黑板上写完最后一笔,同学们立刻齐声念了出来:“宇宙”。老师微笑者点点头说:“看来同学们升入中学以前是学过这两个字的。可是,哪位同学能讲讲什么是‘宇’?什么是‘宙’?由这两个字组成的‘宇宙’这个名词又是什么意思?——请举手回答。”教室里一下变得鸦雀无声。刚才还觉得很自信的孩子们,一个个都皱起小眉头,认真地思索着:“是啊,什么是‘宇宙’呢?几十双闪耀着渴求知识的明亮的眼睛,不由地注视着讲台上的老师。老师还是微笑着,环视一下大家,指着黑板上说:“‘宇’这个字,在这里指上、下、左、右所有的空间;‘宙’这个字,在这里指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这两个字组成的名词——“宇宙”,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