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言文里,“所”字常常用如下列加点各结构的成分:《荀子·劝学》:“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史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淮阴侯列传》:“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孟子·滕文公上》:“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这种“所”字属于代词吗? 马建忠以来,我们的语法学家多认为它是代词。其中为我们熟悉的说法有两种,都说它是指示代词,但是比之于“兹”“斯”“是”“此”等,又有它的特殊之处。分别开来看,一种说法,拿“所 动 名”结构为例,例如“召所从食漂母”,说是如果“从”字前面不  相似文献   

2.
“所”作为代词,位于动词前与“之”组成所字词组时,所字称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性限制的人、事、物。当所字位于介词前与“之”组成所字词组时,所字称代的是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原因、工具、条件、方式方法等等,这时所字称代介词介绍的对象.所字的称代内容理论上清楚易晓,然而接触到纷繁万变的文言文句,却往往使人费解.《例说》(载《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11期)作者认为《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诺,恣君之所使之.”一句的“所”是名词,应解作“意”.这实际是把代词所当成名词来解释了.诚然“恣君之所使之”一句中的“所”不能与后面的“使之”直接结合构成所字词组,然而由此判定所“非代而名”却也失之武断。“所”之所以是代词,是因为“所”在句子里有其称代的内容,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所”称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先秦文言文里似“恣君之所使之”这样结构的句子并不乏见。例如:  相似文献   

3.
“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初语三册《冯婉贞》)句中的“所”字作何义释?课本未注。诸多释译评点资料均众口一辞地将句中的“所长”、“所短”看作是“所”字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相当。其实不然。“所”字在古汉语中作代词用,它只能同动词或动宾短语组  相似文献   

4.
所字结构中的“所”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代词。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称之为“特别的指示代词”,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称之为“辅助性代词”。这个特殊代词的特点是,有指代作用,但却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必须将它放在别的词语前面,构成“所字结构”,才能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或是“所……的事物”。  相似文献   

5.
文言虚词“焉”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大纲要求掌握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用在句中,一般作疑问代词、句中语气助词或词缀等。如:  相似文献   

6.
自从《马氏文通》将文言“所”字划归“接读代字”以后,语法学界关于“所”的词性,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来,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汉语读本》将“所”定为“特殊的指示代词”,这一观点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吸收,于是,“所”为“特殊指示代词”说,似乎已定于一尊。然而,近两年来,语法研究者们又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范围内展开了对“所”字词性的讨论,于是便有“指代助词”说、“结构助词”说、“结构代词”说等相继出现,有感于诸家之求索精神,本文亦拟就此略陈已见。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言虚词“者”字的词性,通常从用法上分为两类。一是语气词,二是代词。这种代词究竟属于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还是属于疑问代词?现行说法颇为笼统。所谓  相似文献   

8.
壹“所”是虚词,不是实词“所字结构”的“所”历来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代词说和助词说两种.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汉语》)说: ‘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组之前,和动词或动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这种意见值得商榷.“代词”是实词,辅助性”则是助词的特性,而助词是虚词,所  相似文献   

9.
说“何”字     
“何”字在古代汉语里是疑问代词。它经常出现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那末“何”字在疑问句中的位置、词性、功能等究竟怎样?笔者想提出点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敬请同行们指正. 我们首先看疑问代词“何”处在句子最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的“所”字,使用的次数较多,然而对于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认识不一,分歧颇大。有的语法书上称“所”为助词,有的则称为特殊指示代词。对“所”的认识应当从语法功能上来分析,把它归为指示性代词一类,还是较为妥当的。 一、“所”作为指示代饲的特殊性和其内部结构 所字,《说文解字》说“伐木声也”。段玉裁注说文也说,伐木声为本义,处所之所为假借义,“用为分别之词者,此引申义也”。他们的说法未必正确,所的本义应是处所之所,战国盟书所作,一看即为人处山崖之处的形状。因此说“所”字是实词,且为名词。  相似文献   

11.
“所”字结构是指“所”字与词或词组结合形成的造句单位。“所”字结构在文言文中使用率很高。据王克仲《关于先秦“所”字词性的调查报告》统计,在先秦21部著作中,“所”字共出现6484次,其中“所”字结构占6252例。对于“所”字的词性,历来是语法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自《马氏文通》将“所”定为“接读代字”以来,此说颇有影响,当前持代词说的人仍大有人在;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中,对代词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所”字是“助字之含指示作用者”。陈的观点后来也为不少人所接受。对“所”字词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者”有转指和自指功能,“所”有转指功能,古汉语教学中,如此处理转指的“者”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自指的“者”为自指代词,构成的“者”字结构,有的具有名词性,有的仍具谓词性,特殊分布的“者”是自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转指的“所”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13.
试论“所……者”式中“者”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者”这一结构形式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所……者”式。对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的作用,一般的古代汉语语法论著和教材很少论及,虽有少数几家谈到它,但也只限于提出结论性的意见。吕叔湘先生所著《文言虚字》指出“者”字“具有称代作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者’字指代行为的对象,‘所’字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编辑的《古代汉语读本》认为:“如果‘所’字所指代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可以用一个指示代词‘者’字代替,这时,‘所’字也只起指示作用。”尽管各家对为什么要加“者”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说:“‘所’字也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对“所”字结构这样的解释,在所有的古代汉语书中都能看到,对它的认识,语法学界是一致的。正因为“所”字结构具有名词的性质,所以它常作主语、宾语。  相似文献   

15.
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首先,关于“者”字和“所”字的词性,各家的看法就很不同。马建忠《马氏文通》把它们称为“接读代字”,①除说明其代词作用外,还强调了它们在句中的“接读”功能;王力先生将“者”和“所”字称为“特别的指示代词”;③王泗原先生称为“关系代词”;③还有的语法书把它们叫做“辅助性代词”;④中学语文教材则把它们视为助词,起帮助构词的作用。为什么众多语法家们总要在前面冠以“接读”、“特别”、“辅助性”、“关系”而不敢直言“代词”呢?显然,这反映了语法家们的科学态…  相似文献   

16.
依,在现代吴方言里,是个对称代词,指称“你”。在南北朝吴地民歌里,却被用作自称代词,指称“我”。清人翟灏曾经说过:“《乐府》子夜等歌,用侬字特多,若‘郎来就侬嬉’‘郎唤侬底为’之类。”郎侬对举,侬即诗中女子自称,我。同音同形的“侬”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这是颇为有趣而又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侬,既是吴方言词语,把它放在吴方言环境里来考察它的来龙去脉,应当说是比较科学的做法。这样,我们发现,“侬”字最初并不专门指称某种人称,在吴方言里,它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言虚字“之”的用法,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主要讲述了三种:一种是用作代词,(用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一种是用作助词,(用如结构助词、语气助词);一种是用作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动词“去”、“往”。那末,是否课文中出现的“之”字,都要按这三种用法讲呢?我认为不一定,例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两句话:  相似文献   

18.
看到这么个标题,可能你没把它当回事:把“我”放进文章里,不就是语文老师讲的第一人称的写法吗?这有什么好说的? 把“我”字放进文章里。如果只是体现在形式上,那确实是不值一提的。但我这里讲的“我”,不光是一个人称代词,而是指属于“我”的体验与发现。体验是个时尚的词语,其实很好理解。体验体验。就是先“体”后“验”。“体”就是要身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有较多词的词性一直都难以定义,“所”字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所”字学术界莫衷一是,有认为是助词,有人认为是指示代词,王力先生也说,“所”字的用法相当复杂。本文主要在各大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古汉语语序和整体结构来提出一些个人之见,旨在对“所”字结构进行一番爬梳整理,溯起源,探其流。  相似文献   

20.
<正> 者,是一个代词。主谓者式,是表现‘者’的指代功能的基本格式。‘者’和‘所’一样,指代的都是由主谓结构充当修饰语的名词性偏正式里的中心词。但是,‘所’指代的是动作的对象(受事)、而‘者’指代的则是动作(以及性状、处所、数量等)的主体(施事)。因此,在主谓者式中,‘者’就是复指前面的‘主’,它可以指代人、物、事,相当于‘之人、之事’等,在句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兼语。尽管,为适应白话的习惯和行文的简捷,译成白话时,往往将‘人、事’等词省略,形式上跟的字结构相似,但是,文言的‘者’不等于白话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