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普通劳动妇女形象是许地山、萧红笔下主要言说的对象。且在文本中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互文性”,渗透着创作主体对人生终极的思索。文章分析了许地山、萧红笔下女性形象的异同,并对构成文本不同性别内涵探究原因:创作主体的社会性别是其主因。  相似文献   

2.
亨利·詹姆斯笔下的小说和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是其显著的特色:女性角色都是脱离了罪恶根源的形象,转而代表了美国的新价值,也代表了美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他的带领下,美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各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获得了很大的转变。文章围绕亨利·詹姆斯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典型分析其笔下“美国女孩”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一生未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但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却参与了五四时代现代文学史对“儿童的发现”。过去研究鲁迅作品的诸多著述研究重点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而忽视了鲁迅作品中大量儿童形象。中学语文教材选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少,其中许多涉及儿童形象。鲁迅关注儿童、了解儿童,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绝不是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的陪衬,而是与农民、知识分子形象鼎足三分的重要一类。鲁迅一向认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  相似文献   

4.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坛中风格独特的小说作家,他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平凡、卑微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善良、仁厚,平静而坚忍,面对生存困境认命而执着,以精神信仰战胜现实阻隔,在命运限定的范围内,珍爱生命,体悟存在的终极价值,有向上的意志,体现了深刻的人文智慧。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小说,面对市场经济下文化环境的大变动,自身也在发生着激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顺应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一步开放的路向,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另一方面突破了以往小说创作的传统规范,放逐了以往小说创作中的“英雄”形象、“正面”形象,褪去了以往小说所追求的社会、历史、时代的神圣责任感,以一种琐细、不定型的审美话语,代替了美丑对应、崇高与卑鄙泾渭分明的审美话语。从而,也使农村题材小说中所塑造的妇女形象,具有了与以前任何时候都不同的性格内涵和审美趣味。 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是以是否符合集体主义利益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审美判断。进入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中后  相似文献   

6.
许地山在五四新文学发展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着为人生的理想,借助宗教救苦救难的羽翼,使其成为五四时期比较另类的作家。他的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抒写女性苦难的,本文便是以许地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视角,从中探讨其艺术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许地山在五四新文学发展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着为人生的理想,借助宗教救苦救难的羽翼,使其成为五四时期比较另类的作家。他的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抒写女性苦难的,本文便是以许地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视角,从中探讨其艺术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凸显“看客”形象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字“七”的“数理”扎根于传统思想和化的土壤,蕴涵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学精神和化心理。“七”的运用,不仅对构成“七星”这一形象群体和“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的情节安排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影响到了小说形象体系的建构,即它通过对小说形象体系意蕴的制约和规范,在小说的整体思想取向和故事情节安排中发挥了独特而重大的作用,并且大大提升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春明被誉为"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小说中的小人物承载着他深切的情感寄托和文学诉求。黄春明笔下的小人物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独特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对"五四"新文学的一种呼应和承继,而且对当代文学特别是大陆当代文学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对照和借鉴。黄春明小说中的小人物生活在不同的场域中,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生活在乡村的乡土小人物的"常"与"变"和生活在城市的小人物的挣扎与求索,展示了黄春明小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许地山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情怀与现世热情、情与理、爱与义的纠结缠裹构成了许地山小说复杂矛盾的深层景观。这给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带来独特的面貌。作为佛经中“贸鸽”、“饲虎”原型的文学表达,这些女性人物一方面具有圣女的本质,是绝对价值的象征集合,她们是许地山式的救世途径的体现者,另一方面她们又受到男权阴影的侵蚀,在贞操禁忌,仁义孝悌规范的影响下扭曲,表现出圣女与“贞女”的剥离。春桃的生存困境化解了道德困境,但同样面临“美而圣”与“美而贞”的矛盾,它充分体现了许地山式道德拯救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茅盾小说《蚀》、《虹》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女性形象。所谓经典女性是指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在同类人物中,她们能够显示出独特价值和魅力,她们能够在现代文学女性形象长廊中以其卓越的风姿成为独特的一群。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概括茅盾早期小说的特色为“绚烂中带有哀伤”。我觉得这也可以看做是对其前期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总体写照,同时也体现了茅盾对小说中这类人物的审美价值评价和道德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3.
亨利·詹姆斯笔下的小说和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是其显著的特色:女性角色都是脱离了罪恶根源的形象,转而代表了美国的新价值,也代表了美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他的带领下,美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各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获得了很大的转变。文章围绕亨利·詹姆斯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典型分析其笔下"美国女孩"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五四”一代女性作家群.在“五四”探讨妇女解放的舆论启发下,创作了一系列描写妇女生活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展现了这一时期妇女的觉醒和精神面貌。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史中的人物形象。开创了文学形象塑造上知识女性的先河。而且在当时。在今天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探讨“五四”时期中国女性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对于今天已经获得解放的妇女在人生的道路上仍具有相当深刘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曾经说过:“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因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妇女形象的塑造也就成了考察该时代社会生活状况的一个窗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妇女问题也是作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题材.女作家丁玲(1904—1986)尤其如此。她毕其一生心血关怀着中国妇女的解放,并把女性形象的刻画作为自己创作的重要内容.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时代风貌,使读者在特定的审美领域,看到了几代中国妇女为求解放而奋斗的人生征途和心灵历程,这是丁玲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独特而伟大的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6.
茅盾有自己独特的“为小资产阶级写作”的文学观;其小说突出营造了一个都市新社群生活,即新知识青年群体的公共话语空间;他将对于“时代”的宏大认知注入到血肉丰满、生命勃发的女性身体中,创造出一系列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高觉新是巴金在《激流三部曲》里塑造的一个独特的人物,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小说画廊中罕见的受难者形象。他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作品中任何一个旧制度的牺牲品,然而,他对待任何逆境厄运的态度又是如此顺从,一忍再忍,他那懦弱的性格,在整个《激流三部曲》中,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作为他懦弱性格的表现,给人印象最深者,莫如眼泪和哭泣。在作品中,他是眼泪流得最多的人,仅在《家》中,写他痛哭、大哭的就有七、八次,还有那数不胜数的“抽泣”、“流泪”,说《激流》是写高觉新流泪的历史并不过分,他的眼泪流得最多、最久。了解高觉新的…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小说是“江南女子”,不是“关中大汉”。他笔下的人物多如水般柔弱,他笔下的景物也缺少苍凉非怆。可以说,多愁善感的病态文人、如醉如痴的书虫、细腻清丽的自然景物以及性的压抑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因子,由此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虽然不能说郁达夫小说是浙西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作品的必然模式,但至少可以说郁达夫小说是属于浙西这块土地的。  相似文献   

19.
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在他的诗、、词、赋中各种各样水和月的形象随处可见。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感悟和喟叹。在他的笔下,水月的形象不再像前人笔下那么单纯。他以一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去体验和感悟水月;即使不乏面对水月的欢欣、轻快、自由和洒脱,他笔下的水月形象还是时常透露着一股寂寥空漠的荒寒之感和一种老的难言的苦恨和悲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才和前人笔下的水月形象区别开来,具有他独特的个性、价值和魅力,并浸透着他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对象之一,有人认为海明威不会塑造女性形象,他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传统还是前卫,都会给人一种“厌女”的感觉;还有人则认为随着20世纪初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展以及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地位的抬升,传统妇女开始逐步向现代新女性过渡,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这两种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