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朔的《荔枝蜜》的创作是有生活基础的。也正因为如此,《荔枝蜜》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都是充满感情的。作者为了赞美广大劳动人民,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这种写作特色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认真赏析。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析 《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作者由游览三味书屋的所见、所闻、所感联想到鲁迅书桌上“早”宇的来历,借以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全文借物喻人,饱蘸着浓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高粱情》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起始,我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你见过高粱吗?知道它长得怎样?从课题上看,文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呢?接着教师根据题目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一种特殊的感情来写高粱的呢?课文描述了高粱的什么?它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析《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作者由游览三味书屋的所见、所闻、所感联想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借以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全文借物喻人,饱蘸着浓厚的文化意蕴。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3.齐读课题。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  相似文献   

5.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别的事物作喻体来打比方,以便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恰如其分。如果用于一句之中,是一种修辞手法,如果用在全篇,则可以视为一种写作手法。它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借物喻人,一种是借物喻物。借什么  相似文献   

6.
《病梅馆记》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1792——1841年)于1839年写的一篇著名散文。作者通过这篇散文,托物喻人,借梅议政,批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者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反对传统思想的压迫和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斗争精神和强烈愿望。在文章中,作者记叙了江浙一带的梅树遭受人的摧残迫害而皆病的情况。本来,傲霜斗雪、迎风怒放的梅花是大家都喜爱的。人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具有不畏严寒的品  相似文献   

7.
《冬夜杂咏》(小语六年制第9册)是陈毅同志于1960年12月写的。作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通过写青松、红梅、秋菊傲霜斗雪的性格,歌颂了经受严峻考验的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语感?根据这篇  相似文献   

8.
莫幼群 《新读写》2014,(3):16-16
都说杨朔式散文不好,但我一直以为,杨朔式散文是最适合学生模仿的一种套路,语言清丽,哲理清浅,借物喻人,自成一格。他的经典名篇《荔枝蜜》和《茶花赋》看似写蜜蜂、茶花,主角实则是“物”背后的“人”。小作者柯海晶的《荷香》也是写花,但读者都知道,写花其实是障眼法,目的是为了写人。小作者闻到了草木之香,而后又闻到了美德之香这是一趟圆满的旅行,  相似文献   

9.
《早》导读     
一、总体阅读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一物三人。一物,梅花;三人,鲁迅、勾践、秋瑾。可是与“早”字直接联系着的,只是鲁迅,他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其他二人与梅花都和这个字  相似文献   

10.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以其傲霜斗雪的凛然风骨和芳香四溢的可人气质为世人称颂。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雅士写诗著文尽情歌颂,又有多少侠客隐士以梅花自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他不但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而且还写了五首咏梅词。他的诗词不仅生动地刻画了梅花绚丽多姿的形象,还托物喻人,借物抒情。上阙集中写了梅花的恶劣的生存环境。“驿外”,是说梅花开在远离喧嚣的荒凉之处;“断桥  相似文献   

11.
(宋)陆游 《学苑教育》2021,(10):F0002-F0002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赏析: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相似文献   

12.
"梅"是宋词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花卉意象。梅具有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的神韵美感,是宋词梅意象的精髓。由此,梅成为宋代词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具有了人格意蕴。姜夔存词八十四首,而咏梅词多达十八首,几乎接近全词的四分之一。姜夔的咏梅词融入其人格象征,借梅花写自身高雅的人格情操、托梅花寄寓忠怨之辞及情感体验、以梅花抒发凄楚苦寒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鲁迅先生。教学时,我一改逐篇按字词句段篇教学的传统模式,借鉴"群文阅读"教学法,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两节课的新鲜、轻松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认识鲁迅先生。课堂由"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哪篇文章体现了他的哪些特点?"这一问题串起。课前,我了解到学生都没有读过鲁迅写的文章和写鲁迅的文章,就先让学生猜想即将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接着用幻灯出示本组教材  相似文献   

14.
从句入手认真读书理解内容──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古井》教例评析德保县教研室黄志平第八册第五课《古井》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作者写井是为了写人,赞扬古井是为了赞扬故乡人民。学习这一课,不仅要使学生读懂《古井》这篇课文,还要初步掌握读懂课文的基本要求和...  相似文献   

15.
<正>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落花生》是一篇散文,作者许地山以朴实的语言,借助花生向学生讲述了“人不能光看外表,要富有真才实学”的道理。教学《落花生》一文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即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描写人的一种品格,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时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借物喻人的重点讲读课文。训练重点是“怎样读懂一篇文章”。教学中应着重教会学生掌握下列学习方法:1.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弄清本课的重点句,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 ,讴歌了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全文语言质朴 ,咏物抒怀 ,含蓄深沉 ,是训练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好材料。教学时 ,教师可采用抓中心句辐射全文的教法 ,让学生在读中品味 ,在读中感悟 ,深入理解文章的意蕴所在。一、扣课题、设疑点、瞄主旨1.揭示课题。从课题“白杨”看 ,本文应当写什么 ?但课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为什么 ?从文中哪些话看出来 ?———读课文 ,划关键句。2.抓“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一句 ,认识文后第…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教师出示《白杨》结尾句 :“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让学生来研究一下这句话 ,然后给这句话提出几个问题。学生甲 :一株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各指谁 ?学生乙 :“风沙”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丙 :“‘成长’明指白杨 ,暗指什么 ?”学生丁 :“整句话说明了什么 ?”问题提出后 ,随即进行答题、整理 ,归纳出本文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进而进行课外延伸 ,问学生 :“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成的文章是何等含蓄及意义深邃。同学们想不想学习这个方法 ?”“想 !”“那好 ,老师叫你们找一…  相似文献   

19.
散文阅读历来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对象,快速帮助学生提炼中考散文主旨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训练内容。一、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习惯开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整体阅读训练。初读散文后按顺序思考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从"写什么"角度,学生不难找到具体的事、景、物。但是如何将事、景、物与主旨建立联系,还必须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点:富于诗意的"动情的事"或者"寓意物"。因为散文中,有用来对比衬托的"物"、有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审视本组教材,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另有一篇读写例话和一个积累运用。精读课文《挑山工》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均为写人记事的文章,注重以平常小事展现人物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略读课文《高粱情》,通过写北方的普通农作物———高粱,借物抒情,表达作者对家乡高粱的深厚感情;以物喻人,赞扬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