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1年我从哈尔滨铁路局报社被借调到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工作,1982年确定我为驻局记者(定员属本单位),后被任命为记者站副站长。像我这样一个小报记者,突然改换门庭,专为新华社写稿,当然困难很多,但为什么能很快适应,并取得一定成绩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较好地解决了把握大局这个关键问题。把握好大局,确定新闻主题有新意。我曾经参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短新闻研讨会上,大家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必须把握大局。所谓把握大局,就是要有宏观意识,善于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从宏观上观察各种微观现象,再用微观现象反映宏观上的问题。大量事实证明,一个有宏观意识的记者,到了现场,遇到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就会像干柴碰到火花,一触即燃,迅速写出好的短新闻来。二是要重视调查研究。这里所说的调查研究主要是指到第一线去,到边远地方去,到被人“遗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我脱口而出这样发问,并非以前未曾听说过新华社是什么单位,新华社记者是干什么的,而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关系我今后“入门”新的职业问题而下意识流露出的惊诧。 那是1974年11月14日上午刚上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部组张秉田同志的办公室。他通知我:11月15日前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报到,工作时间为半年。看到我如此惊诧,他便拿出一份传真电报给我看。那是内蒙古党委转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个报告,中心内容是为适应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把握大局,是当好党的喉舌的前提。怎样培养把握大局的能力,提高认识大局和把握大局的水平?它和调查研究是什么关系?身处边远地区的同志能不能把握大局?如此等等,许多问题都值得探讨。我们组织这次“笔谈”,请同志们结合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笔谈”文章拟分两期刊载。这一期三篇文章的作者是:新华社陕西分社党组书记冯森龄、《半月谈》杂志总编辑闵凡路、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王礼贶。  相似文献   

5.
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我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三个节日。有意思的是,记者节对我而言每一次都过出了新意。2007年过第一个记者节的时候,我是一个娱乐记者,那一天,我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梳理了所有以记者为主角的电影;2008年过第二个记者节的时候,我是一个社  相似文献   

6.
一位资深记者的困惑现在谈记者到一个厂、一个乡去蹲点调查,好像是很遥远的事了,即便是那些仍然习惯于这种活动方式的记者,有时自己也不免怀疑起来:这样做是不是值得?抑或是太守旧,跟不上新闻发展的潮流? 一次,新华社一位资深记者在电话里就和我讨论起这个问题。她为了上海一家大型企业改股份制的事,已经到这家远离市区的工厂去了三次,前后为时半个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从提出“把握大局,改进作风,当好党的喉舌”的口号以来,全社上下业务思想十分活跃,想大局、搞调研的气氛越来越浓。一些国内分社提出今年要力争“五到”,即到群众中去,到实际生活中去,到经济工作各个领域中去,到一切被遗忘的角落里去,到记者足迹未曾到过的穷乡僻野、边远山区去,扎扎实实作调查研究。有的还提出“三抓”:抓一百篇调查报告、一百篇人物专访、一百篇“遗忘角落”新闻。这些愿望能否实现,这要看主观努力了。  相似文献   

8.
李丽 《青年记者》2009,(21):16-16
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我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三个节日。有意思的是,记者节对我而言每一次都过出了新意。2007年过第一个记者节的时候,我是一个娱乐记者,那一天,我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梳理了所有以记者为主角的电影;  相似文献   

9.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有7个年头了。这期间,我曾与一些记者们进行过抓新闻的竞争。1989年9月,我部“猫耳洞函授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等111家报社的记者应邀参加毕业典礼。当时我想,在这种场合,我这个无名小卒,还是躲得远一点;可又一想,搞新闻就要“抢”,即使见不了报,对自己也是一个锻炼。于是,我从7所大学派教师专程到前线辅导战士学习的角度下笔,写出有新意的报道,很快被《解放军报》和《中国教育报》刊用。  相似文献   

10.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11.
了解大局,不回避问题,把成就报道写出新意。这三点是作者在新闻实践中重点把握的。了解所在省市的"大局"行业报记者站的记者要唱响"主旋律",必须了解所在省(市)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着力点以及行业经济工作在全省经济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围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他冒着枪林弹雨,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表了大量的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军事通讯和报告文学。 50年代,他经过严格政审,被新华社派驻到中南海采访中央政治时事活动,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随身记者。 80年代末,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其研究专著作为国内大学新闻专业教材而广泛使用。 他就是现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的徐熊。 北京。新华社宿舍16号楼。新华社高级记者徐熊在他满屋洋溢着书卷气的家里接待了我。 虽然早听说徐先生的朴素,但我依然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觉。环顾室内,年久未换的旧沙发、简陋的木板床、陈旧的柜橱……令人有一种年代久远的似曾相识之感。只是一个个装满了大量书稿的书橱和一台用于写作的电脑,才显示出主人的职业和大雅。徐先生目光炯炯,精神矍铄,他用亲切的滨海乡音,与我娓娓而谈。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社长穆青四月间过开封时在新闻座谈会上说,当前新闻改革,一要了解大局、把握大局。这是重点。不要一谈新闻改革,就从写作技巧上考虑,强调练笔。这虽然也是改革,但不是根本的。改革不单是采编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内容。了解大局、把握  相似文献   

14.
“把握大局,改进作风,当好党的喉舌”,是我们这次国内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口号。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主要不是从业务或一般工作方法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新华社的职责,从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这么一个重要的角度来考虑的。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口号,来提高新华社这支队伍对党和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并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检验自己是不是尽到了职责,是不是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这是提出这个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我在新华社从事国际新闻工作30多年里,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国外采访。我在国外大体做过三种记者工作:我曾常驻一个国家,兼顾一个地区重大问题和动向的报道;也采访过一些国际会议;还短期访问过一些国家。常驻国外记者  相似文献   

16.
石野 《中国记者》2012,(5):55-56
海军陆战队员出身的我,因为将特种兵的侦探技能与新闻记者探求真相的强烈意愿融贯于调查生涯中,也因为本人以暗访的独特采访方式,揭开了一个又一个黑幕,采写了大量有社会影响的揭黑报道,十多年前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时,就被人称作“卧底记者”“打虎记者”.我也曾多次被同行和新闻学子追问:是什么促使你不顾生死多次深入暗访?你是如何从事卧底的?暗访时如何把握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底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叉能揭开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7.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新闻人的天地能有多大? 就从艾丰说起吧.从新闻人的角度看,我认为艾丰堪称当代中国第一“大”记者.1961年,艾丰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81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就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时,他说,担任经济部主任要具备三个条件:对全国经济有一个总体把握;在若干经济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善于把经济转化为新闻.他把自己的新闻之根深扎在经济的土壤里,以大胸怀想大局,以大视野抓大事,以大思路说大理,以大手笔做大新闻.  相似文献   

18.
国庆五十周年前夕,记者向穆青同志提了一个问题:您在几十年新闻生涯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他想了想回答说,“最重要的”其实说起来也是最简单的:当记者一是要把握大局,二是要关心群众;还有一条是如何做人。记者说五十年大庆快要到了,正是需要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的时候,请您就这个问题给我们的读者谈谈吧。穆青同志欣然应允,作了一番语重心长的长谈,对年轻一代期望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下面就是这次谈话的速记:  相似文献   

19.
樊成 《新闻爱好者》2001,(10):22-22
几个新闻记者-起采访同-领域的同-新闻事件,有的稿子能用,有的稿子不能用;有的稿子发表后能获得声震四方的回响,甚至连连获奖;有的稿子发表后反响平平,人们实难记起,原因何在?认真思考,反复琢磨,再三比较,终悟其理:是记者了解大局、研究大局、把握大局的能力高下之别使之然也! 大局意识,的确是做一个成功记者的第一要义。对此,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有着精辟的见解。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在建国五十周年前夕接受权威新闻期刊《中国记者》记者专仿,谈及他从事新闻工作50年最重要的经验时说:“最重要的其实说起来也是最简单的:…  相似文献   

20.
5月18日,新华社通稿《香河大规模违规圈地调查》在各报刊、网站广为转载,稿件曝光的严重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记者在调研时被跟踪尾随、拨打110求助遭拒等细节,更将此事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是改革的思路,还是某些人的财路?圈地圈住了谁的利益?强征强迁的种种乱象之下,是法律的失守、政府权威的没落、社会信心的坍塌……网友的留言直率、尖锐。土地问题、农民的生存问题又一次被热议。20日8:30分,新华社新华视点采编室记者刘敏和新华社河北分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