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这门古老的武术,也逐渐从一种实战技能转化为健身、养生和心灵修炼的方法,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缓慢流畅、阴阳互补的动作蕴藏着道家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深厚哲思,体现了天地人和的理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太极拳逐渐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尤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更加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太极拳于现代社会的应用潜力也将得到释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塑造太极拳的文化品牌不仅是为了推广武术,还是为了推广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以及一种生活态度,使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太极文化的魅力并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2.
《武当》2010,(9)
7月24日,国际太极文化座谈会在武与太极湖集团会议室召开。世界永年太极联盟主席、杨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傅清泉先生,葡萄牙武术联合会秘书长赖尔森,西班牙武术联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这里不仅是太极拳爱好者德艺双馨的场所,更是孕育人类健康的摇篮。太极拳协会不但弘扬了中华武术,传承了太极文化,还积极服务于全民健身,把普及和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作为永恒的工作主题。并在2002年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协会为吸纳人才,不辞辛苦地登门拜访太极拳的名门名家。陈、杨、吴、武、孙各式精英同聚一会,七八十岁的老人相继出山,他们把自己高深的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才使我刊广大读者受益至今。如今,哈尔滨正是天暖百花开的季节,也正…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新时代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弘扬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为背景,以武术发展成为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为契机,为普及太极拳知识、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太极运动、宣传太极拳文化,从学校太极拳发展的现状入手对太极八法五步在中小学推广的阻碍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郑志鸿 《武当》2005,(10):20-22
太极拳由原始的仙道武术,发展成今天的“大众舞蹈”,其普及与推广无疑造福了社会,造福了人类。但是,它作为中国民族的文化,在被社会广泛的流传同时,也被“滥竽充数”,致使今天的太极拳声誉一落千丈,更让那些酷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大为惋惜。在健康运动高潮之后,由于达不到那种“健康长寿”的目地,随之而来的必是太极拳运动的低潮期。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普遍现象,在中国各大公园里,太极拳之冷谈,还不及交际舞受青睐,而  相似文献   

6.
《少林与太极》2014,(9):11-14
太极拳作为中国民族的文化品牌和中华武术的瑰宝,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温县、焦作乃至河南的一张名片,是河南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对太极文化传播手段以及动漫技术特点的分析,找出太极文化与动漫传播方式二者之间的结合点,提出一种基于动漫技术的太极文化推广系统,该系统利用动漫技术、影视后期合成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太极拳的各种招式进行模拟展示,并涵盖了太极文化以及太极相关新闻、太极论坛、太极拳视频、各式太极拳等多方面内容的计算机系统。  相似文献   

7.
在泰州国际武术交流大赛上,记者采访了“全国十大武术名师”,曾培养出了林秋萍、陈思坦、高佳敏等太极拳冠军,有着冠军教练之称的曾乃梁先生。退休以后的曾乃梁仍然活跃在武术界,不仅经常出访海外,传授太极拳,还创编出“六手太极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编太极拳套路。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种武术活动.这次就是应邀来泰州担任国际武术交流大赛总裁判长的。  相似文献   

8.
由《中华武术》杂志和人民体育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圆满结束了!我作为初学太极拳的一位农民,荣幸地参加了这次太极盛会。这次“太极拳名家讲堂”满载着浓厚的和谐气氛,承负着传承光大我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傅声远 《武当》2008,(7):39-41
我的父亲傅锺文出生于河北永年广府,那是个武术之乡,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闻名全国。也许是他自幼耳濡日染家乡浓郁的太极文化而一辈子与武术结缘,为以后他成为著名的太极拳家富于传奇而辉煌的一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群力 《武当》2009,(5):10-12
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拳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183;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解释拳理而命名的。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载体以其独有的奇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练习队伍中来,这不仅因为太极拳是一项优秀的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她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笔者多年来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练拳之余常细细体悟,深觉太极内涵奥妙无穷,现在提笔从平衡、舍得、留余、宽容四个方面来阐述做人与练习太极拳之间的关系,渴望得到朋友们的指正和批评。  相似文献   

12.
多维文化视角下的大众武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现代化语境中多维文化视角下的大众武术。认为:大众武术是一种生态休闲文化,它关注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精神生态;大众武术是一种流行文化,它深受人们喜欢,促进武术的传播推广;大众武术是一种大众文化,它实现了参与者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使普通大众真正成为武术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3.
武举 《武当》2013,(10):7-7
7月24日上午,由邯郸学院、台湾中华少林拳道协会主办,河北赵王集团承办的“2013邯郸·海峡两岸武术太极拳文化交流”活动在邯郸学院逸夫楼太极训练馆举行。邯郸市意拳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球功夫网邯郸记者站站长谢永广先生担任交流活动主持,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执行院长马建华致辞。马院长表示,海峡两岸情缘血浓于水,“2013邯郸·海峡两岸武术太极拳文化交流”,对于传承中国功夫,增进两岸骨肉亲情,具有重要意义。大陆与台湾的民间交流越来越广泛,他希望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功夫,在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次交流会上,邯郸太极拳名家刘彦军、姚志公、张洪光等人分别展示了杨式太极、武式太极和形意拳等内家功夫。来自台湾的陈清钦先生,为大家带来了融人杨氏太极的螳螂拳。他那紧凑灵巧,柔和稳健的拳姿,博得全场掌声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4.
《新体育》2006,(4):59-59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璀璨明珠.具有良好的健身.防身与修身价值.为弘扬武术文化,使太极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中华武术》杂志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将在2006年5月2-6日推出“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聘请各大流派太极豢名家亲自讲授。国内外年满12周岁以上的爱好者均可报名参加。  相似文献   

15.
栾剑秋先生生于1923年,故于1995年,终年72岁。他早年师承我国著名拳师李玉林先生门下,习练太极拳,深得其传。栾剑秋老师一生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与研究,造诣颇深。弟子们回忆,栾老师练拳,目光炯炯,气势雄伟,神态飘逸。他根据自己多年练拳和教学经验,编写了以“三型”“五法”为主要内容的《太极拳辅导材料》,当时对提高太极拳爱好者的理论水平,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1957年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上,栾老师获得了太极拳、剑银质奖;1958年在全国武术运动会上,获得推手表演金质奖。1983年在哈尔滨市,亲手创办了职工太极拳协会,并任第一届理事…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2006,(4):3-13
2006年5月2~6日,由《中华武术》杂志和人民体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武术大学堂”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将在北京举行。 为了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体全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认识哲理精深的太极文化,太极名家讲堂聘请太极拳主要流派著名代表人物亲自讲授,包括陈正雷、崔仲三乔松茂、马海龙、孙永田、和有禄。届时,参加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太极拳爱好者将和太极拳名家进行广泛而多元的互动和对话。强健身体,感受传统文化,太极拳爱好者们将和太极名家度过一个别具意义的“五一”黄金周。 为了让即将参加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学员快速增进拳艺,加深对太极文化的感悟,在太极拳名家讲堂开课之前,各流派太极拳主讲名家提前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敞开心扉,展开交流,他们通过各自多年的习拳、练拳和传拳的丰富经历,深入浅出地介绍各流派太极拳的特点,实例印证太极拳的健身价值,讲述练好太极拳的要领,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发展走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龙力子 《武当》2009,(10):17-18
一、太极功法的文化境界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拳谱曰:“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以太极而名功法曰“太极功法”,全称应是“太极养生修道功法”。此功法起源于道学。三丰祖师曰:“太极拳乃人道之基。”  相似文献   

18.
车星辰 《精武》2009,(3):56-57
太极拳.向来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独特瑰宝,共至被视为中国武术的象征与代表尤其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代,太极拳运动更足蓬勃发展,传遍海内外。随着太极拳的这种运动大潮.我同也棚继涌现出一批批的“太极大师”、“太极掌门”与“太极传人”。令人吃惊与不解的是,现在居然又冒出些“太极拳特级大师”来,真不知这“特级大师”是“特级”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9.
2006年8月17日,来自国内外的三百多名太极拳爱好者会聚河南郑州,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陈家沟太极功夫精英赛。 这次大赛,是由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办,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郑州陈家沟太极拳馆承办的。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张振河、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婕应邀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在简短的开幕式和武术表演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传统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新架一路、陈式56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传统陈式太极剑,以及太极推手等项目的比赛。这些参赛选手中,有七八岁的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20.
刘瑞 《武当》2005,(8):15-15
武术(外国人称之谓中国功夫)乃是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太极拳又是我国武术中一个优秀拳种。其理深奥,其技独特,博大精深。太极拳因为它动作松柔,和缓、圆润、轻灵自然,不用过分的后天拙力,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在于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及技击之功效,所以被性别不分男女,年龄不分老少,身体不分强弱者接受。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开始推广普及“简化太极拳”,七十年代末随着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蓬勃发展,太极拳做为一种民族文化,得到重视和发展。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太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