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多数师生是十分重视课文的背景材料的。师生手中的参考资料五花八门,正式学习新课文之前,老师多提倡学生预习,预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为何如此?答曰: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大有裨益。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倒是不必急于先查找背景材料。理由是:  相似文献   

2.
郑燕 《语文天地》2012,(7):61-62
语文预习有一个误区,即预习课文就是读读课文,查查字词。在这种意识下,预习课文者寥寥无几,且对课文也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看,浅尝辄止。语文教师对预习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够,设计、布置的预习作业大多是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查阅字词,查找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等。  相似文献   

3.
<正>预习是学生最常采用的学习形式之一。语文课前预习多是让学生对生字词进行注音解释、了解作者、读课文、概括大意等等。我们改革创新预习的模式,在原有预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学习内容,尝试以探究性预习引领学生爱学多学,提高教学有效性。一、什么是探究性预习传统的预习多是查找资料,如利用工具书进行注音解释、查找作家作品、查找写作背景、把查到的内容进行抄录。这种传统的预习已不能适应当下的学生了。如今  相似文献   

4.
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把查阅资料作为一项预习作业去完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以点带面、以课文为中心的辐射式阅读,把课  相似文献   

5.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相关资料,一般包括作者的写作时期、写作目的等.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教学组织与实施》中说:“课文背景资料和课外延伸拓展要适时、适量、适度,内容应与课文有密切关联。”“背景资料”也称“背景材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与文中人物、情节和内容有关联的,但在课文中没有展现或完全展现的资料。它通常包括文章中事件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的一些特殊的生活状况、写作目的,当然也包括作者生平等。  相似文献   

7.
一、加强预习指导,训练自学能力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一篇课文而言,可以设计常规性预习作业和自主性选择作业。常规性预习可设计以下几项作业内容:1.通读课文。2.自学生字词(会读、理解意思、写正确)。3.初步理清文章条理,感知课文主要内容。4.画出文中含义深刻或让你感动的语句。5.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创作作品的背景。6.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把查阅资料作为一项预习作业去完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以点带面、以课文为中心的辐射式阅读,把课  相似文献   

9.
说起预习,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读写生字词、粗读课文,事实上,大多数语文老师也是这么布置预习的。这些需要预习吗?当然需要,但除了这些微观的预习,还需要宏观的预习。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因此,我们在研读作品时,必须联系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风格、处事态度等,特别是一些离学生时间、空间较远的文章,更需如此。预习如  相似文献   

10.
写作背景是指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作者相关资料,一般包括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创作目的、创作风格、作者的身世经历等。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学生学习任何一篇课文之前都要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才能做到知人论世,比较深入地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作品的创作目的和语言风格等。由于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在特定社会生活背景中的某种思想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补充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课文背景介绍是语文课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即"知人论世"。若要准确理解尤其是那些时隔相对久远的文学作品,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等资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正一、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和主体,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语文)提出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总目标。课前自主预习探究,是迈向其目标的第一步。所以在预习阶段,就应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疏通词句的习惯。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或搜索网络,运用推测、联想等手段,调动自己固有的阅读经验,最大限度地疏通词义、句意等问题,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搜集好与课文有关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社会史况等材料,作为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的辅助。对预习情况要落实检查,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要求学生把预习的结果以书面作业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可能没有注意到一篇课文的背景材料带来的作用。孟子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告知我们"知人论世"的重要性。语文课堂中如果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合理利用背景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堂课做下铺垫;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感受课文带来的内涵和魅力。  相似文献   

14.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本文提出提高作文水平的策略:在课文中寻找写作材料;引导课外阅读,积累写作材料;从生活中发掘写作材料。  相似文献   

15.
背景资料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通常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主旨、题材、结构、手法等的理解有促进作用的材料或资源,包括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社会背景等。可在当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在导入语刚刚结束后就地介绍背景资料,殊不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6.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教学课时为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字、预习题目,组织学生分别通过网络、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查找有关"三峡"等资料,教师再把所获得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相似文献   

17.
近期,在学校调研,随机听了一节课《故乡》。这是一节最真实的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县语文教师的基本水平。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一、旧知回放与预习检查1.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及学过的作品。2.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3.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期刊发了卜子夏老师的文章<以课文为作文材料应慎重>,卜先生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至于他认为<孔乙己>的社会背景离学生太远,不适宜当做作文材料,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阶段,阅读和写作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训练内容,但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就写作内容而言,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这是直接来源。还有一间接来源,就是从阅读中获得。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读好每一篇课文,就能使学生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无法见到的情景,了解许多平时生活中无法了解的事情,学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学生将这些所闻所见写进自己作文中,就能极大丰富作文内容,所以说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材料来源。 其次,阅读和写作是…  相似文献   

20.
《海豚救人》是人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 ,介绍了海豚救人的现象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针对课文的特点 ,可采用如下方法组织教学。一、查找资料 ,对比学习1 课前请学生去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 ,并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查询等方法 ,查找有关海豚的知识。2 对比阅读《鲸》和《海豚救人》 ,完成下表 :课文鲸海豚救人主要内容鲸的体形特点、种类、生活习性说明方法列举数字、比较、举例、说明(课前的预习 ,有助于学生丰富对海豚的认识 ,表格式的对比学习 ,让学生既了解了两篇课文内容上的异同点 ,又体会其写法上的异同点。)二、检查预习 ,明确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