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丹 《华章》2012,(25)
《诗经》中的作品展现了周代人们丰富多彩的婚恋生活,其恋爱形态包括:幽期密约、增定情物、邂逅相遇、执着求爱、单相思、相思相念;婚姻形态包括:私合、正娶、私成明娶、抢占等.这表明《诗经》时代人们的婚恋都正逐渐从原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诗经》以恋爱、婚姻、家庭为题材的作品有近十首是反映婚姻悲剧的弃妇诗。它们分别是《邶风》中的《日月》、《终风》、《谷风》,《邵南·江有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婚恋诗所占的篇幅颇丰,它们充分展现了先民们的婚约缔结过程:在《诗经》的时代,周礼所规定的婚姻“六礼”就已通行于贵族及平民阶层,但婚姻仪式又因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周代主要的婚姻形式除以一夫一妻为标志的聘娶婚外,还有一夫多妻的媵妾婚、亡夫亲属收娶寡妇的收继婚和野合而婚;与此同时,《诗经》中又不乏弃妇诗,从这些诗篇出发可以分析先民婚姻的事实终结的部分原因,从而窥测整个周代婚姻形态的大端。  相似文献   

4.
试论古典诗歌中的弃妇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许多文艺大家都这样说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人们精研爱情作品的时候 ,我们不妨来关注一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弃妇诗。弃妇诗砸碎了爱情浪漫而美丽的花环 ,揭开了婚姻的狡诈与虚伪 ,也撕开了爱情温情脉脉的面纱后的贪婪与私欲。弃妇诗以其内容的简洁明了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和复杂。从《诗经·谷风》到《孔雀东南飞》 ,我们看到了婚姻从最初的单纯的爱情吟唱到后来多种生活颤音的交织 ,婚姻 ,硬是被人强行塞进了许多不协调的东西。一《诗经》中被历来注释家注作弃妇诗的作品也不过七八篇 ,虽然数量占全部《诗经》作品不到四十分之一 ,…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诗歌的海洋中,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和《楚辞》(尤其是《诗经》中的《国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这方面的篇章。它们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那遥远时代人们的爱情婚姻活动,表现了他们丰富深刻的爱情心理。这些诗歌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美学上都有着极大价值。 《诗经》对爱情婚姻的描写具有开创的意义。首先是内容上的开拓。《诗经》中的爱情诗所涉及的内容已十分广泛,活跃在诗中的各色男女人物的形象也十分鲜活。其中的许多篇章把坠入情网的痴男怨女们时而聪明,时而糊涂,时而笨拙的神魂颠倒的情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充分显示了爱情的魔力。  相似文献   

6.
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是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对此作进行了文本分析,认为作品通过女作家吴为母系家族的四代女性不同婚姻和不同命运的展示,探索了男女两性在婚姻中的关系,揭示出了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根源及女性自身的弱点,为20世纪的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命运做了分析总结,并拆穿了男性神话,进而解构了爱情神话,解构了以父权文化为基础的男性中心社会。  相似文献   

7.
用保存有丰富古代汉语特征的方言分析古代诗歌,有助于克服语言障碍,探索作品的本原形态。本文利用分散留存于闽南语及赣方言中的古汉语语音特点、特殊词汇、语法现象,分析了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宋代朱熹《观书有感》和上古时期的《诗经·东门之池》、《诗经·何彼秾矣》、《诗经·将仲子》等5首古诗,表明方言学与古代文学的学科交叉,既有利于在古籍整理中进行正确释读,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古代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古今文史典籍对《诗经》中反映对偶婚的诗篇予以研究,得出《诗经》时代有男女无媒结合、入赘之婚、男女结合后可自由离散的现象,即是上古对偶婚遗存形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诗经》中所收诗篇的涉及漫长的时代、广阔的地域以及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因此才使《诗经》中体现出婚姻习俗的多元化。其中,自然会有对偶婚的残余形态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存在着大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男女青年爱情和婚姻的方方面面。该研究从认知角度,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试探性分析,并阐释了《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表达生成的认知理据和文化因素,丰富了《诗经》中爱情诗的相关研究,为《诗经》中的爱情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所见之婚制与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乐歌总集,而且是一座丰富的民俗宝库。特别是《国风》中的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与民俗事象,“即使没有别的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拉法格语)。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出婚姻习俗发展历史的痕迹,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试就《诗经》中所见的婚制与婚俗作一综述,并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婚恋诗一向以女性为主角,对男性的关注不多,其实《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是丰满的。既有恋爱中的痴情与多情,也有面对分离仍然驻守婚姻的坚定与执着。当然也有像“氓”那样的重色不重德的负心人。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对一些作品的,深入分析,采寻绎诗经时代诸多男性在情感生活中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2.
李雯 《现代语文》2007,(2):125-126
《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时期,正值新旧交替之际,婚姻形态以及相关的一些习俗、观念与后世既有传承关系又相差甚远。那么究竟周人流行的是怎样的婚姻制度,又有怎样的婚姻习俗呢?德国著名民俗学家拉法格指出:“通过民歌,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的风俗、思想和感情。”(《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和礼俗》)《诗经》尤其是其中的“十五国风”作为西周春秋时期的“民俗歌谣之诗”,便是“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之诗。通览《国风》,其中近三分之二的诗歌反映或涉及了民间男女的婚恋题材,展现了西周春秋时代民间颇具特色的婚姻形态及婚俗风情。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周代恋爱婚姻中的各个方面在《诗经》婚姻爱情诗中都有很好的描写.  相似文献   

14.
科摩罗联盟是印度洋上的非洲岛国,其婚姻形态为从母系居住的“一夫多妻”制。该现象根源于科摩罗历史上复杂的移民进程,即非洲班图人、阿拉伯人等多种移民带来了多样的文化形态。科摩罗的婚姻形态有着鲜明的母系特征,根源于班图社会母系历史,主要表现为从母系居住,表亲间通婚等形式。同时受伊斯兰教影响,科摩罗的婚姻又遵循“一夫多妻制”。阿拉伯裔设拉子人来到科摩罗后建立了父系制,使母系婚姻形态中男性权力增大。母系传统与伊斯兰文化、阿拉伯的父系意识形态在科摩罗的发展中互相碰撞、妥协,使两性社会地位得到了制约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诸侯国和地区的社会风貌与人民生活。深入分析《国风》中的作品,可以发现各国不同的风俗民情及文化精神。从对《诗经.郑风》的作品题材、人物形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郑人爱情至上、勇于行动、坦然大方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氓》作为《诗经》恋爱、婚姻题材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从社会学、民俗学的新视角来考察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确定作品中人物的具体身份,并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探求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氓》作为《诗经》恋爱、婚姻题材的代表作之一 ,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从社会学、民俗学的新视角来考察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确定作品中人物的具体身份 ,并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探求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描写了女性在恋爱、婚姻、家庭和政治中的多种形象,按照颂、雅、风的顺序,呈现出从模糊到清晰、从隐匿无声到个性张扬、从单一到丰富的主体浮现过程。分析《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经》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9.
商王朝出于祭祀的需要,创作了大量的颂歌,这些诗歌在商朝灭亡之后,经过商之后裔宋国乐官和周王朝乐官的保存而得以流传下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周代宋国所保存的祖先乐歌在流传过程中已发生变异,甚至残缺不全,至西周晚期,乐官正考父以周太师所保存的商代诗歌为范本加以校正。正考父只有校《商颂》之功,而无作《商颂》之说。今本《诗经·商颂》为商人旧作,它是商人众多诗歌的一部分,这些诗歌是周太师在旧商作品中经过筛选之后收入《诗经》中的。  相似文献   

20.
在《诗经》中的《螽斯》、《桃夭》、《芣苢》、《鱼丽》四篇作品中,都反映出一定的生殖崇拜文化。通过对这四篇作品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出《诗经》中包含的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系,认为社会生产力和宗法制是形成生殖崇拜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