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50):71-72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深入,在高校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现代高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的涤荡下,传承与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利用高校语文教学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升高校语文教学水平,实现现代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本文立足高校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期指导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沧桑,优秀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灿烂明珠和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华和文化血脉,推动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不断深入,"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中小学的选修课程。基于学校所在地拥有的浙江省慈溪市级《酱油、米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发挥当地三原色德育品牌优势,将非遗文化的传承贯穿到小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活动实践,让学生的思维"海阔天空"。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4.
李曼丽  韩添任 《考试周刊》2009,(29):178-179
地方高校要突出教育特色和体现优势发展,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必要的。地方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年演变、汇聚而成的文化体系,充分反映民族发展的历史样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是串联历史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线索,不仅应该被国家铭记,还应该被民众铭记和传承。目前,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进入瓶颈阶段。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并呼吁各个社会组织和普通民众重视、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很难与现代文化产业充分融合,  相似文献   

6.
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瑰宝,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体育的冲击,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消失,对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三维数字技术的逐步推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探讨传统武术的三维数字技术运用,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研究理论、完善体系、传播思想、传承记忆等作用。作为文化传习地,高校需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文化、人才、传承优势和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过完善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教材和师资的编制、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培养、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担负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培育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是高校立德树人和社会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具有历史之美、文化之力、工匠之道,能够赓续中华文脉,并以“求美”“求善”“求真”的生涯教育价值涵养时代新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在环境、认知、教育、传承等方面多重矛盾交织。涵养时代新人既需完善社会支持,共建家校育人共同体,又要加强资源共享,打造增强文化自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圈,通过多维共融,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新路,实现守正创新,赋能以文化人新阵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绽放时代光彩。  相似文献   

9.
面对国际大舞台上的文化竞争,高素质青年人才的民族文化素养,已成为各国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力量.为此,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多功能特点,在练武术之精气神,塑造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以武术为纽带,通过东、西方文化思维的比较,树立起青年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0.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隐形驱动力。国家的富强与兴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更离不开民族的教育。放眼现在的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更多的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数的提高上,而忽视了高中语文课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所以,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高中语文课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提出四大措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如今。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中华民歌,却缺乏滋养其蓬勃发展的土壤和氛围,大量反映历史故事、人物和人民生活的民歌正逐渐被人民所淡忘并失传。笔者通过将民歌与流行歌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对民歌的好奇和兴趣:让他们感受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歌歌词、曲调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歌的热爱之情.让民族文化在民歌学习中永久传承。  相似文献   

12.
京剧、书法、中医针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世界级的文化艺术瑰宝。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如何科学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思路和方法。根据民族文化的信息特性,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处理、展示及传播,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修复和再现,还原为共享和可再生的数字文化形态,以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鼓励高校青年学生参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通过发掘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建立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观点,并依托完善高校人文艺术教育,实施高校"青年保护文化遗产"计划,培养青年学生融入民族优秀文化,为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民族性格和精神发展的土壤。当今现代媒体发展迅猛,各种外来文化争先涌入,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挑战。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社会的接班人,应当肩负起弘扬、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香港新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力求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课程指引文、教学教材均有值得讨论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日益严峻。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和其他传统民族工艺品制作一样,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的困境,后继无人、缺乏创新、需求减少等问题制约了传统民族工艺品制作的发展。传统民族工艺品制作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物质传承、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的重任。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注入新的思想,需要优秀的具有创新与创业思维的传承人,需要自身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而不是一味的人为呵护。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精神支撑和立足根基,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和认同,既能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又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并从社会、政府、高校、家庭四个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强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出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立古今结合、传承民间技艺非物质遗产类教学模式,以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得到保护与继承,同时使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更好地走进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是生存在大草原上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舞作为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承至今。根据资料记载,蒙古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的民间舞蹈主要有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和查玛四种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是世界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民族特有文化成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通过对蒙古舞的现状分析,提供了独特的创新思路,使其能够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屹立不倒,继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9.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高校作为社会音乐人才的重要输出阵地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要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切实开展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相关专业教学的创新实践,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开辟更多道路,铸就民族文化新的光辉。  相似文献   

20.
刘文萍 《西部素质教育》2022,(2):前插1-前插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作为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故让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既紧迫又重要.在过去的十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