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声屏世界》2009,(5):40-40
崔永元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以前我以为我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如果我改变不了世界,那么我至少可以改变我生活的环境;如果我改变不了我生活的环境,那么我至少可以改变我身边工作的同事;如果我改变不了同事,那我应该可以改变我的家人。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我连我女儿都改变不了。不过,我改变不了这个社会,那么.这个社会也甭想改变我……”小崔是理想主义者,张越说,他像个没长大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乔叶 《出版参考》2014,(6):43-43
我承认我是一个好奇的人,但是,有些事情我不想知道。 是的,有些事情我不想知道。如果我在无意中冒犯了谁, 从而使得他不喜欢我,诽谤我,造谣我,用莫须有的流言中伤我,若你是希望我平静安宁的朋友,那么,就请不要让我知道。  相似文献   

3.
党枫 《大观周刊》2012,(16):207-207
在告别充满激情与欢乐的大学生涯后,通过努力,2006年9月,我如愿以偿地踏上我的事业之路,开始了我的特岗教师生涯,我有幸成为十二师下属学校教师中的一员。当我有了第一份工作,我全力以赴从头做起。如果在工作的同时,我能感受到快东,那我想把它变成实现我理想的途径,也可以叫作我的事业,刚开始工作的我对一切充满着信心。我快乐,我对一切充满着激情。  相似文献   

4.
佚名 《出版参考》2009,(6):45-45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长大以后,我发现自己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并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了。  相似文献   

5.
吉林情深吉林省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事业发展的根所在,我离开吉林省20多年了,我没有一天不在惦念我心灵深处永远的家。长影把我从一个对书法一知半解的人培养成了一个所谓"大家";长春大学,让我有了稳定的后方。这两个单位给予我的恩情,我永远都报不完。我也骄傲的说我也做了很多事情,做一些对社会对后人有用的事。这20多年,我每年都要回吉林,为家乡做点事。我现在虽然80岁了,还要继续做,活着干,死了算,现在,吉林省档案馆把我作为名人保管我的资料,我很感激,又觉得与名人还有差距,我还会把我取得的荣誉证书和一些作品,放到档案馆,因为这些荣誉都是党和人民  相似文献   

6.
“我庆幸我是一个教育者,有机会思考一些问题。虽然我的思考微不足道,我的影响更是小得可怜,但我要用我的努力去影响我的学生、我的同事、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懂得真诚懂得爱,学会做人,此学会知识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我爱我的祖国,这里的山水养育了我,山谷回荡着我儿时的吆喝,夜空悬挂着我迷恋的明月,热爱她,那是我生命的根系与她无法分割.  相似文献   

8.
我的四季     
张洁  亲亲 《出版参考》2009,(1):16-16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9.
我年轻时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向往等我到了足够老的年纪,也能写出那样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故事,让我的少年读者把我想象成一个聪明的老头。终于,我足够老了(虽然我在心底里永远也不会承认这一点)。我五十五岁了。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我不应该再去追名逐利了,我应该静下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学校里,我总是因为讲话太多搞得自己狼狈不堪,因此,他们派我到图书馆去.我喜欢那个地方,开始干学生助理员的工作.作为一个本科生,我对要学什么总是多次犹豫不决:我先学医学予科,然后学音乐,最后学戏剧.我甚至打算去耶鲁大学念剧院设计研究生.但是,后来我决定去亚特兰大大学图书馆学院.我对上图书馆学院从不后悔,因为我能应用我的其它技能和爱好.在我毕业之前,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馆长正在亚特兰大四处招聘,就请我到他的图  相似文献   

11.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是一位著名作家对职业女性的文学描绘。作为女人,我爱我家,用海水般温柔的力量,创造属于我的幸福家庭,这是我的理想;同时,作为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名军事记者,我爱我的事业,我用火焰般的激情和能量,干好我的本职工作,这是我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陈昌辉  白贵 《青年记者》2008,(12):99-100
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是一种独具建构性的文化消费品。在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中每个游戏者都“扮演”了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既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我(客我),又不同于理想中的我(主我),他是在网络游戏中产生的一种象征性的我(拟我)。这个“拟我”是在客我与主我共同作用下,在网络游戏中虚拟环境中不断互动而产生的。这个“拟我”,带着客我的影子和主我的希望,来到了网络游戏的世界中,受到游戏环境的影响,与其他的“拟我”不断地互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一)当我还沉浸在爱情里的时候,有一次给学生代课,她们翻看我以前的照片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留齐刘海?没有刘海比较好看呢!我很厌恶齐刘海,觉得它不匹配我的年龄和性格。我笑着跟她们说:因为我先生喜欢。孩子们都只有十六七岁大小,瞬间很严肃地围着我教训道:老师,爱情里女人要做自己!我很真诚地看着她们,那一刻我的眼神里一定佛光普照;我听见耳边梵音悠扬,我神圣地盘坐在白莲花上,穿越了红  相似文献   

14.
正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三十五年中我的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辞典——在此期间我用压力机处理掉的这类辞典无疑已有三吨重,我成了一只盛满活水和死水的坛子,稍微侧一侧,许多蛮不错的想法便会流淌出来。我的学识是在无意中获得的,实际上我很难分辨哪些思想属于我本人,来自我自己的大脑,哪些来自书本,因此三十五年来我同自己、同周围的世界相处和谐,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  相似文献   

15.
嘉宾发言"我创意,我行动"是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的主题口号,但是今天的主题我认为应该是:我努力,我成功!  相似文献   

16.
张筱蕾 《档案时空》2016,(12):43-44
我与档案结缘,还得从我的母亲说起,我母亲是一位老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战线上耕耘了二十多年,是母亲牵起了我与档案之间的红线。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档案。大一那年暑假,我不知如何打发漫长的假期,整日在家里玩电脑。母亲见我打字快,就要我去她办公室帮忙,由此,我开始真正接触档案。母亲将收集好的部分档案资料交给我,要我学习整理档案,并指导我从学习档案分类开始,到档案的整理、排序、编目、打印等。几个暑假对档案工作学习和实践,使我从不熟悉档案工作,到逐渐掌握了档案整理的各个环节;使我从对档案的一窍不通,到对档案业务的逐步了解;使我闲暇的假期变得充实,漫长的假期过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有价值的书。对于读什么样的书我一直是很苛刻的。我不是一个伟大的读者,但我始终希望能通过读一本好书能读出一个伟大的、我欣赏的作者。20年来我一直和创意策划在一起,喜欢奥美的老板奥格威的书,他能给我的创意指路,喜欢叶茂中这厮的书,他能给我策划洗脑,现在我迷恋上看佘贤君  相似文献   

18.
张琏瑛 《大观周刊》2012,(24):224-225
从教多年一直思索和总结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 我是一名职教的计算机专业课老师,多年从事《方正书版》的教学工作,我热爱我的工作,热爱我的学生。我始终主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在别人眼里,方正书版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那些长长的注解语言让人看了心烦意乱,但是我却让我的学生喜欢上了我的课。  相似文献   

19.
我错了。一年前我离开了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的世界毫无意义,因为互联网我变得"黔驴技穷",它在"腐蚀我的灵魂"。一年来,我不再点击页面上的"大拇哥",而是用更形象具体的方式"在网上冲浪""检查电邮"或是"喜欢"某种事物。如我所计划的那样,我成功地保持着"离线状态"。我不再受到互联网的束缚。而现在,我本应告诉你们"离线生活"如  相似文献   

20.
[观点摘要] 那天会开一半后我接到一个恐吓电话,他说你要停住,再不停住我要你的命.我说你们把这些人害得太惨了,你们太猖狂了,我不想活了,要跟你们拼.会一开完紧接着又有一个电话,我说我不活了行不行,人头在手里拎着,随时来拿…… 我儿子对小朋友讲,我的家庭是一个正直的家庭.我听到这一句话时觉得我没有白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