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许是国灰我最近在工作中找不到快乐吧,我越来越严重地想干点快乐的事情,以前曾经被理智压倒的梦想,这阵子都纷纷露头,呈按下葫芦起了瓢的趋势,且奇思怪想越来越多。上礼拜我下定决心去开我的那间书吧了,仔仔细细地算计地点设在什么位置,里边都放些什么样的书,连供应什么饮料都在琢磨了。后来又想开一间幼儿园,或去一个幼儿园当老师,开始打听幼儿园老师能挣多少钱。那天和同事去顺义玩了一趟,看见一个朋友利用原来的农房改建的大HOUSE,又觉得买个农家大院子养条圣伯纳驮着女儿玩挺好……  相似文献   

2.
我幼年时不喜欢学习,全部兴趣都在游戏中。什么都愿意玩,特别是与体育沾边的东西。我至今还怀恨的是,我童年时从来也没有玩够,总觉得学校的管束太严了。  相似文献   

3.
我总觉得新闻写作里应有一门新闻角度学,有时同一个题材、同一个主题报道,换一个角度采写,效果大不一样,甚至非常出情。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好比我去西湖玩,觉得西湖太美了,风景别致,可与当地船夫聊天时发现,他们对此司空见惯,反而觉得北京更好。这就是"距离产生美"。但"距离"能解释一切"美"吗?恐怕不能。身边有个女同事,我觉得她好美;家里挂着的画,我也觉得很美;远在纽约的脏乱差的街道,在我眼里依然是脏乱差,丝毫看不出美。看来,"距离"并不能真正解释"美"。  相似文献   

5.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但要获个大奖却不容易。我做记者十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新闻奖二等奖,新华社也给以播发,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6.
文璐 《新闻前哨》2011,(2):32-32
从节目本身来看,我觉得有几点提供分享。一是湖北经视的民生新闻不仅有实践更有理论高度。比如对这个大民生新闻定义的阐述,也就是说在目前很多新闻专业书籍上还没有这样的定义,这样精确的定义的解释。我们是通过一个大众媒体看到了对新闻概念的专业表述,我觉得这点令人非  相似文献   

7.
学着写新闻     
参加工作后,我依然保持着收听收看新闻节目的好习惯,有时因工作需要没听成反倒觉得生活缺少什么。有一次,不知是心血来潮还是长期积累有了写新闻的欲望,我把我校学生在全省生物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写成一篇新闻报道寄给了三峡晚报社,在期待中希冀报纸有一份属于我的位置。果然  相似文献   

8.
说来不怕大家笑话,当许多球星、影星充斥年轻人心灵空间的时候,我也曾成为战友们追捧的“星”。用今天的话说,咱也玩了一把酷。现在想来,还要感谢解放军报,感谢军报的老师们。  相似文献   

9.
初看这题目,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我是盲人呢。其实我不是,眼睛目前还好用。每周在专栏里的小文,我都非常想通过题目来吸引读者的眼睛,所以挖心掏肺地胡思乱想,写出后又忐忑不安地觉得是不是有些“哗众取宠”。我就是这样一个对很多事物充满不确定性,而且诚惶诚恐的人。就拿要出书这件事说,我就很惶恐。出书一直对我来说,是件神圣又遥远的事。  相似文献   

10.
李松林 《视听界》2010,(6):10-10
我曾经不止一次接到网友留言提问:你是记者吗?这个问题真的让我很难给出答案。肯定回答吧,我只是个新闻专业的本科在读生,严格意义上讲还是个准记者;否定回答吧,网友们又觉得我遮遮掩掩,为人不真诚。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况,我已深陷多次无力自拔。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中,不少同行每每以“网鱼”做比方,把获取价值大、可读性强的新闻当成捞到了“大鱼”。但数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使我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识,我觉得新闻采访的路子与其说是像“网鱼”,倒不如说像猎人打猎更贴切。因此,在新闻从业中,我主张自己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12.
作为通讯员通常都有一种感觉:写稿难、发稿难。为什么?我的感悟,关键问题是在采访上存在“三怕”情绪。我觉得,在实践中要克服“三怕”、把握“三点”、运用“三法”,是做好通讯员工作的重要因素,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位在新华社工作的师弟问我:“干了这么多年,你觉得你的认同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4.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出手必须要陕,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这种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记采访深入不够,没有完全做到身入、笔入、心入。  相似文献   

15.
广播新闻记者和通讯员怎样才能很好地抓住新闻、抓出好新闻?根据新闻单位的共性要求和近些年广播节目创优活动的实践和学习探索,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罗世庆 《新闻窗》2008,(3):113-114
我作新闻工作多年,大部分时间是当记者。我的不少日记,记录着我当记者的酸甜苦辣。我退休以后,有时翻阅过去的日记,这些日记虽然明显有着时代的印记和局限,但觉得还有些值得回味的东西。现选择几篇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王远 《记者摇篮》2006,(6):16-16
很多人在给记者定义时,除了课本上的解释外,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就是“杂家”。但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我觉得“杂家”已经无法满足报纸和读者的需求。而如何成为一个“专家”,如何变成一条战线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应是记者之本。我的新闻龄只有6年,但有一半的时间却是在与教育新闻打交道,“专家”记者在这一战线的报道中尤为重要。作为行家挖出线索教育新闻的内容涉猎很广,仅仅是一个高招的政策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这就要求记者必须了解甚至熟悉其中的变化,采写出的新闻才不会出现纰漏。我觉得要想成为战线上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从2以刃年开始负责医疗卫生领域的报道,起初我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也不太了解,与普通人一样觉得艾滋病离我们很远,艾滋病只与吸毒、性乱者结缘,甚至觉得这类人得艾滋病是咎由自取。然而,当我了解到新疆短短几年中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迅速上升,居全国第二的形势时,我深感做为一名党报的记者,有责任和义务做好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报道工作,并想方设法一步步走进艾滋病人群。 2《X】卫I三,我到卫生厅采访,了解到新疆红十字会在举办“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培训班”,我便到红十字会说明准备采访的意图。因为是第一次扫交道,工作人员海丽曼对我还有…  相似文献   

19.
赵:中国媒体10年来有些什么样的发展变化? 李:最近几年我很少接受记者采访。这次之所以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是因为我觉得《广州日报》是份有公信力的报纸。另外, 在采访前你先问我,可以不可以录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我觉得,新闻策划是对新闻规律的一种反动.因为新闻的本质是由记者记载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件.而新闻策划不是产生于客观世界,而是产生于新闻人的头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