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三国演义》在思想倾向、战争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战争描写等方面都受到《孙子兵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小说中“拥刘反曾”的褒贬倾向契合《孙子兵法》以“道”为本的战争道德观,将帅谋臣群像的典型化塑造呼应了《孙子兵法》对将帅人物各方面素养的要求,战争描写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战争谋略观。  相似文献   

2.
田国丽 《考试周刊》2013,(44):16-17
《三国演义》中的谋略被描写得出神入化,谋略作为核心要素,在整部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强调武将须有谋略,而且着重描写谋臣在整个战争中的决定作用。罗贯中之所以强调谋略如此重要,一是因为受制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影响,二是想借此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名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笔仅就以下三点略微谈谈《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中国军事智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要体现,它的战争描写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孙子兵法》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深厚的结缘关系。探讨《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对理解《三国演义》的丰富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左传》和《三国演义》是两部描写战争非常著名的著作,历来人们对他们各自的描写战争的特点分析比较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相对来说很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对《三国演义》的影响,即:(1)通过战争写政治;(2)通过战争与战略;(3)通过战争写矛盾;(4)通过战争写人物。  相似文献   

6.
一部《三国演义》写了大小上百次战争,每次战争都写得各具特色,独呈异彩,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幅三国时期斑斓绚丽的战争风云画卷,再现出各个封建统治集团之间近百年间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为什么《三国演义》能够把每次战争都写得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呢?人们曾经就此作过许多探讨、分析.诸如着重写战争的特点,着重写战略战术的运用,着重写人的活力,虚实结合、张弛结合等等,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但人们却很少谈《三国演义》的战争环境描写。而正是每次战争特定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决定和实现了该次战争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部《三国演义》,写了大小上百次战争,每次战争都写得各具特色,独呈异彩,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幅三国时期斑斓绚丽的战争风云画卷,再现出各个封建统治集团之间近百年间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为什么《三国演义》能够把每次战争都写得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呢?人们曾经就此作过许多探讨、分析。诸如着重写战争的特点,着重写战略战术的运用,着重写人的活动,虚实结合、张弛结合等等,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但人们却很少谈过《三国演义》的战争环境描写。而正是每次战争特定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决定和突现了该次战争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截取《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战争片断,探讨作品对战争的描写艺术:采取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既为作品争得了更大的容量,也在战斗环境的描写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也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描写了自东汉末年到晋初一百多年的战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在对战争的描写中,《三国演义》重视渲染战争环境,青睐于智斗的决定性作用,又擅长以战争冲突塑造人物性格;但在对战争的全景性和狂欢式的表现中,《三国演义》陷入了为统治阶级、为利益集团“修史”的片面立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战争暴力给百姓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对旷日持久的战争缺乏反思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由此淹没了战争的血腥气味和死亡恐怖,而将战争诗化和狂欢化了.  相似文献   

10.
作为描写三国战争风云的历史小说,男性英豪自然成为《三国演义》的中心人物,而女性必然成为男性的配角。但由于《三国演义》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而道教推崇尚阴哲学,提倡"贵柔守雌"乃至女性崇拜思想,因而小说塑造了一批风姿绰约、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她们或道义高尚,或才气横溢,或性格刚烈,或性情贤良,在品性才情各个方面都闪耀着不逊于男性的耀眼光辉。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与《孙子兵法》的关系非常密切,《史记》并未明言《孙子兵法》,而只有《孙吴兵法》之称;而《孙吴兵法》应当是《孙子》、《吴起兵法》的合本。《史记》中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争,这些战争对《孙子兵法》有继承也有补充。司马迁对《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进行了发扬光大,尤其是对《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谋略因现实的变化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滨州学院学报》2018,(1):20-25
作为东西方传统军事理论著作的代表,《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在战争制胜理念上存在"道胜观"与"器胜论"的不同,在战略追求上存在"全胜"与"战胜"的区别,在战略哲学根源上存在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绝对战争论的不同。基于此,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仁道"互利思想、"全胜"谋略智慧与"和合"文化追求的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既是中国文化的战略追求,也是人类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济世良方。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全书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封建社会由乱到治、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地主阶级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激烈的斗争。由于这种矛盾斗争往往发展成为接连不断的军事冲突,因而以最多的篇幅描写战争和善于描写战争,正是这部古典名著在题材上和艺术上的主要特色。可以说,三国时期的一些著名战例,几乎都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表现。小说的作者不仅以绚烂多彩的笔墨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争风云图,  相似文献   

14.
花溪逸士黄岩的《岭南逸史》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才子佳人小说。它没有一般才子佳人花前月下,诗赋传情,及第团圆的惯常描写,而是把他们置身于兵戈战阵之中,在刀光剑影的沙场演绎他们传奇的浪漫故事。书中所叙大多于史有征,在情节、人物、战争等描写上模仿《三国演义》的痕迹十分明显,因此可以说《岭南逸史》是一部《三国演义》化的才子佳人小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说客的分类描写,进一步展示出除了英雄人物和战争描写的又一艺术特色——论辩艺术,使人们不再拘泥于前人的研究与探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说”的艺术,从而折射出‘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兵书宝典,其中所展示的军事谋略一直为人们喜爱和重视。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其军事谋略的研究逐渐增多,从军事战略、军事心理到把其和我国古代其他兵法作品中的军事谋略进行比较。同时,这些军事谋略也被广泛运用到人才管理和企业经营等领域,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1世纪以来,对《三国演义》军事谋略上述方面的探究继续深入和扩展,同时也出现了《三国演义》军事谋略与教育、影视、新世纪网络小说等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说曹操     
说曹操郑庆山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正在上演。它编得好,也演得好。编导者提炼了那些戏剧性强的故事情节,萤屏上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忠实于原著,再现了三国时代的生活,使它取得了成功。《三国演义》写得好,战争写得好,曹操这个人物尤其写得好。但是,罗贯中笔...  相似文献   

18.
古典小说中以战争为题材的代表作品,在中国有《三国演义》,在日本有《太平记》。这两部作品不仅差不多同时诞生于14世纪后半叶,而且,正如《三国演义》以汉末近百年的战乱为题材一样,《太平记》也描写  相似文献   

19.
任兴科  苏凤 《现代语文》2007,(10):30-31
从陈寿的《三国志》、民间的三国故事,到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虚构、想象的民间再创作过程。《三国演义》不是为写战争而写战争,而是更着重战争氛围的渲染、战争过程的表现,用小说的细腻和深刻,以戏剧的夸张和幽默,对战争场景、战略谋略、战争氛围、敌友变化以及战争人物进行了戏剧化的再现,从而达到了让读者对战争题材多元感悟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篇章,《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虽然采用了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总体框架,而在细节描写上,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鄱阳湖之战的影响。文章试论证《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素材来源,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