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青春短暂,艺术永恒"的创作理念几乎从一开始就深入白先勇意识,进而成为其艺术创作的表达主题之一。本文试图以青春与艺术这一组关键词为切入点,把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纳入到时间创伤里进行考察,通过对作者前后期小说创作主题意蕴的比较阅读,来探讨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中对青春焦虑与艺术救赎的探讨,进而关注作者由此传达出来的创作理念以及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死亡作为一种意象广泛存在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母亲的逝世使他获得了对死亡的明确体认,在创作中他分别从情感、文化、历史——命运以及政治角度展示了人物的死亡现象,并且在不同的死亡形态上寄寓了他的死亡观。表现死亡。体现了白先勇的悲悯情怀,同时给人留下对生之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4.
追寻生命意义是米奇·阿尔博姆在小说中反复书写的主题之一,他的小说中充满对生命有限思索。通过对死亡的理性解剖,阿尔博姆试图指导人们应如何去生存,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王畅 《文教资料》2014,(32):15-16
女作家毕淑敏的小说创作,在当代的文学创作中以独特的创作特色成为一道绵长而亮丽的风景线。在小说创作生涯中,她以中国人的禁忌话题——死亡作为其创作的主题,以此唤醒人们的死亡意识。毕淑敏对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从而共同构成了她小说中独特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6.
《集宁师专学报》2020,(2):26-30
赴美留学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去国后的小说创作相较早期作品有显著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珀西·卢伯克《小说技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小说技巧》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首先是整体性的,它促进了白先勇理论自觉性的形成,其对于形式的强调也让白先勇将创作目光更多聚焦于形式之上;其次这种影响也是具体的,《小说技巧》中提到的绘画法、戏剧法、视点转移等理论都被白先勇吸收并贯通到他的小说创作里,这使得他的创作技巧逐渐纯熟。  相似文献   

7.
迟子建小说近年来在众多创作流派和创作风格中独树一帜,她的小说有鲜明的死亡意识,这种死亡意识是迟子建体验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她所写的死是死生契阔的人间感情,也是大自然的轮回替换,传达出作家对于生命的关照,并且以死亡的方式表达对于不尊重生命的强势社会力量的失望与抗拒,构成迟子建小说的深层话语。  相似文献   

8.
"死"这个意象在白先勇的小说中频频出现,被作者赋予了多重意义.作家不厌其烦地用自杀这一手段来实现对死亡的寻求,并让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自杀来挣脱命运,追求理想,这是否说明了自杀在作者的心里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涵义,并表现了作者本身试图对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成熟的一个转折点,作品充分显现出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由于个人出身和国家历史等原因,白先勇经历且目睹了一幕幕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小说中采用了黄昏、落花等苍凉的意象作为他思想的荷载物,来表达他对生命苍凉的体悟。  相似文献   

10.
“死”这个意象在白先勇的小说中频频出现,被作者赋予了多重意义。作家不厌其烦地用自杀这一手段来实现对死亡的寻求,并让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自杀来挣脱命运,追求理想,这是否说明了自杀在作者的心里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涵义,并表现了作者本身试图对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葛水平的乡土小说创作所描述的是底层人们的生存状态。她笔下的乡村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她从不避讳乡间的残酷现实以及复杂的人性。而力图呈现的是底层人民面对生命中的大变故或者死亡时所表现的生命的坚韧和乐观,以及各类人对于美好和健全人性的一种信仰。她小说中乡民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存在,给我们提供了对于生命的一种独特的理解路向。  相似文献   

12.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素质抑或精神情怀广泛显现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之中。追本溯源,从白先勇的个人身世经历、宗教情感以及所受的中外文学遗产的影响等方面可以发现白先勇小说创作中人道主义的清晰印痕。  相似文献   

13.
存芥川龙之介的生命历程中,尽管他以自戕作为对人生的终结,但对死亡的承担意识始终贯穿他的创作,并深入地影响着他的行为逻辑和生命甘苦。死亡承担本于近代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生命哲学,指的是把死亡这一最本己的可能性担当起来。芥川对死亡的承担主要表现在他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追求,对健康生命力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主义的彰显,这正是芥川所认同的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4.
悲剧思想和死亡的主题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核心内容。他在两次大战中所体验的感受形成了其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悲剧思想,这种悲剧并非完全意味着死亡和毁灭,而是寓意人们从悲剧和死亡中看到幸福与生命,看到光明与前途,看到和平与快乐。  相似文献   

15.
死亡是余华小说中凸现的主题,其小说透过黑夜意象来诠释人生的意义,我们不仅看到他对真实生命过程的关注,同时看到现代人生存的困惑和死亡的际遇,这显示他创作中对人的生存意义的独特审视。  相似文献   

16.
《一个文官的死》塑造了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俄国社会,在讲课过程中,无疑要重点讲解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进而把握主题。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分析将军这一人物形象更容易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本文从将军的角度展开思考,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莫莉 《文教资料》2010,(7):11-12
“死亡”在文学中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众多作家始终坚持的一个母题,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很多小说中,他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及其不幸的遭遇来阐释他对“死亡”的理解,透露出强烈的死亡意识。而这种死亡意识有着深刻的内涵。那就是对文化之死的痛斥。对生命之生的唤醒。  相似文献   

18.
刘慧 《现代语文》2009,(11):94-95
白先勇在他的小说集《台北人》中通过对琐碎的生活和普通的人生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不同人物背后所蕴藏的普遍人性和人生无常。而白先勇的这一创作特色的形成,是受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影响的结果,更是社会的变迁和他自己的人生阅历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19.
纵观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我们发现沉沦意识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这种沉沦意识,既具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原发情境。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轰动当时,波及后世,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某种参照的可能。白先勇的小说中,无论是情感的呈现、心理的刻画,还是行为的展示中,都带有了浓郁  相似文献   

20.
白先勇的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一直贯穿他文学创作的始终,其中每一篇作品都凝聚着白先勇的心血。试通过对白先勇部分同性恋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同性恋者和家庭、社会、他人以及他们自身之间的关系入手,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展现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