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诠林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2-15
在台湾日据时期,许多台湾作家在岛外创作了为数可观的文学作品。此类因诸多不同原因在台湾之外创作的台湾作家作品,即所谓"岛外写作"(Exodus Taiwanese Writings)。这些文本在台湾岛外问世后,都又或早或晚地传播到台湾。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又可谓之"归岸文学"。这种"归岸文学"对台湾岛内留守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薪传、对台湾文学吸取其他地区进步文化而发展自身,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该论文是"清政府与台湾的土地开发"课题的系列论文之一.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清政府的移民政府、民族政策、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对台湾的土地开发均产生深刻的影响.清领台湾之初,大部分土地控制在台湾土著、即所谓的"番族"手里,台湾汉民开发领域的扩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番社"争地"的过程.台湾番族根据其汉化程度,有生、熟番之分,在清领台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清政府将生番视为化外之人,并将他们划在"界"外,不许民人越界私垦,以启衅端.但清政府的防番战略遏制不了台湾开发的步伐,清中期出现了大面积的界外土地开发,"牡丹社事件"之后,清政府看清日本企图侵略台湾的狼子野心,决定开山抚番,开发台湾东部及深山地带.本文主要论述同光以前,清政府的防番战略举措,它对清前期台湾的土地开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台湾"国语"以其独特的语音特征被大陆贴上了"台湾腔"的标签。随着近年来两岸经贸文化的频繁往来与交流,"台湾腔"逐渐被大陆的民众所熟识。本文对台湾"国语"中"称呼语变调、连读合音以及英语汉读"三大较为突出的语音现象进行了的探索,旨在揭示台湾"国语"的语音特色以及它对大陆的电视节目、网络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风靡台湾,引发了一股台湾后殖民主义思潮。在邱贵芬、陈芳明、廖朝阳等后殖民主义批评者的影响下,后殖民思考成为台湾文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台湾儿童文学的后殖民理论研究也日益兴起。台湾儿童文学界先后出现了以蔡尚志为代表的"去中国"派;林文宝、邱各容为首的"抵一切中心"派;杜明城的"去西方中心"派。以上三种理论学派基本构织了后殖民视野下的台湾儿童文学研究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最终成果《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汇聚两岸宫(院)藏档案,分卷专题整理清代和民国时期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为目前两岸最为完整的"台湾赈济文献",为研究台湾各类灾害及中央政府的赈济活动提供了坚实史料。《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之选题思路与研究方法,既强调了实证研究在两岸关系研究中的特殊意义,让"史料说话",又突出了研究动机与目的选择性,隐含强烈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6.
"文化台独"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台独"伴随"台独"活动而生,并随着"台独"势力膨胀而发展."文化台独"提出了否定中国历史是台湾历史之源,否定中国文化是台湾文化之主体,否定台湾人是中国人,台湾人乃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台湾民族"等谬论,其实质是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上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为"台湾独立建国"铺路.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政党轮替,使原来就充满统独斗争的台湾文学产生了一系列冲击渡,形成了一道诡异的风景线:南北文学的分野,"台湾坐标"与"中国坐标"的对峙,以及乱象丛生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8.
杨宗  李丽瑜 《小读者》2012,(11):67-69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在台湾著名歌手胡德夫的歌中,台湾被这样的美丽词语所描述。虽然被海峡相隔,但台湾在每个大陆人心中并不陌生。尤其是到过台湾的人,都会有一种"满眼是中国风格,满耳是中国腔调,满嘴是中国味道"的深切感受——我们眼中的台湾我们在台湾自由行的时间不长,但我们参观欣赏了台湾绝美的自然风光,和别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近代幕末"尊皇攘夷"的代表人物之一吉田松阴,是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设计师",而吉田松阴的得意门生、有着"日本陆军鼻祖"之称的山县有朋,继承了吉田松阴的扩张主义思想体系,通过内阁确立了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包括我国台湾在内的东亚地区作为其"利益线"。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两国签署的《马关条约》,第一次以政府间条约的形式,将中国的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缘起。可以说,是甲午战争改变了台湾的命运,是甲午战争开启了台湾问题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教学与考试面临很多相似性的问题。台湾也有应试教育,叫升学主义;台湾的中国史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台湾的"高考"对中学也有指挥棒的作用;台湾的"高考复习"也是一个长久不衰的"市场"。近年来,台湾的高校招生考试及其历史命题的改进,有很多亮点,使考试更趋向于公平、合理。本刊曾经收到过关于台湾历史试题的研究文稿,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全面。本文作者因工作关系,与台湾相关专业人士有较多接触,在此基础上形成"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的系列文章,本刊从本期开始连续刊登,并辟"他山之石"栏,以突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梳理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以台湾"清华大学"和元智大学为例分析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组织机构与课程,同时,结合大陆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反思,指出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媒体作为宣传工具,在当代政治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进党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台湾媒体的觊觎. 2000年陈水扁当选"总统",民进党上台执政,疯狂地开始了从外部和内部"绿化"台湾媒体的活动.这极大阻碍了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也使得台湾民众对媒体公信力正慢慢丧失.  相似文献   

13.
校园歌曲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台湾各大学校园。"台湾民歌运动"的先驱李双泽被称为校园歌曲的开拓者,他在一次西方歌曲演唱会上,摔碎美国的"可口可乐"瓶子,高呼:"唱我们自己的歌!"由此点燃了台湾学子创作歌曲的热情,拉开了"校园歌曲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台湾建设"一流大学"政策的背景及内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追求无疑是世界高等教育自20世纪末期以来的摘要潮流之一.台湾作为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样选择了符合其自身需要的"一流大学"发展策略,启动了"发展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该计划的启动既是台湾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该计划,台湾社会明确了未来十年建设"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的愿景和目标,建立了较为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同时也建立相对较为完善的评估淘汰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无疑会推动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声誉和地位的提升,也有利于台湾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改进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冰心的散文对台湾当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台湾女性散文家,这种影响至为明显.其"爱的哲学"是50年代以降台湾众多女作家创作的共同主题;其典雅清丽、委婉温柔的艺术风格,台湾女作家也多有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13年5月,应台湾康轩文教集团邀请,有幸前往台湾交流。行程8天,康桥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从"校园巡礼""课程交流"到"艺文公演",处处凸显康桥的办学特色,映射台湾办学的严谨,让人不时感受到台湾浸染国学熏陶的底蕴,处处看似闲庭信步,清浅无痕,实则用意深刻,学生所获良多。一、课程设计"雍容自然"台湾的国语课理念"阅读,让孩子视野更辽阔,心胸更宽广!写作,让孩子思考更周延,表达更自信!"在国  相似文献   

17.
"辅导工作六年计划"是台湾"教育部"于1991年颁布的,包括18项子计划,自1992年度起实施六年,投资经费高达新台币85.95亿元,是台湾迄今规模最大的辅导计划,对台湾的辅导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之后,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被遮蔽的台湾客家文学创作得以彰显。文章以台湾客家文学为研究场域,主要从客家人独特的客家庄生存环境、开山垦荒的生存方式、崇祖重礼的乡土风俗三个方面,来探讨台湾客家"移垦社会"的生存形态与族群文化;并透过台湾客家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客家"移垦社会"的生活面貌,追根溯源地发掘了客家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9.
<正>前几天我在台湾,恰好碰上了台湾学生的反服贸游行——"太阳花"运动。这是我第三次到台湾,对台湾的印象也随着每一次的观察,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第一次去台湾时,还停留在粗浅的惊讶和赞美上:"这里的食物真好吃,这里的人民真友善。"这种好,并不真实,像是看一出《宝岛一村》之类的话剧,所有人齐心戮力演出,主题为"温良恭俭让的和谐社会"。第二次,恰逢"洪仲丘事  相似文献   

20.
台湾新文学以其鲜明的反帝爱国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众多的新文学作品中,反殖民主义的"土地意识"异常浓厚,它不仅是台湾人民失去土地后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同时通过"土地"问题也表达了台湾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民族意识。因此,"土地"在台湾新文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深层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