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儿童是绚丽的花朵,是人类的希望。儿童的形象频频出现在各国的邮票上,受到集邮爱好者的喜爱。 1976年联合国第37届大会上,提议并决定1979年为“国际儿童年”。国际儿童年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所有国家重视儿童问题,大力发展本国儿童的保护、教育和福利事业。国际儿童年的徽志,是图案化的母亲,伸出双臂搂抱着举起双臂的儿童,两侧饰以橄榄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国际儿童年”十周年。1976年第31届联合国大会决定1979年为“国际儿童年”,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所有的国家检查本国执行增进儿童福利的计划和法令情况;建立为儿童辩护的机构,促进人们把增进儿童福利的活动方案作为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认识。迄今为止,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支持和参加这项活动。保卫儿童的权利,增进儿童的福利,这是人类为捍卫自身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正>“乐学教育”是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锡师附小”)的一面文化旗帜。每次到锡师附小,迎对孩子们的盈盈笑脸,喜闻师生们的欢声笑语,就会感到和他们一样乐在其中。一、儿童文化是“乐学教育”的思想根基关心儿童是锡师附小百余年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首任校长提出学校的“三大使命”中即有“实施儿童教育”;改革开放后提出“把学校办成儿童成长的乐园”;进入21世纪,又提出并践行“捍卫童年、启迪童年、放飞童年”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儿童社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儿童成人化”问题日益突出。服装、娱乐和文学作品的成人化趋势是当今“儿童过度社会化”的主要症结和表现,其根源在于成人和社会以“小大人”和“工具化”为表现的儿童观。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解儿童,重视童年期的价值并提倡“无为”,才能让儿童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世界。  相似文献   

5.
散文的文体特质和写作者童年经验的遥远,均加大了儿童散文写作的难度。然而,台湾儿童散文却蔚为大观,耐人寻味。台湾儿童散文具有以下特点:以描写战火中的“童年”和童年“乡愁”为起点;提倡“为儿童”的“文学散文”与浅语艺术,确立了合法身份;“儿童散文热潮”中刮起的“田野之风”;“审美”与“审智”的辉映与升华。对台湾儿童散文的研究既拓展了中国儿童散文研究的视阈,又为中国大陆儿童散文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6.
华兹华斯提出的复归童年、儿童乃成人之父、灵魂的前存在等一系列儿童理念,是他对英国社会的一大贡献。他怀念童年,歌颂童真,认为成人只有复归童年才能找到幸福,成人应该向儿童学习。对处于“文明困境”的现代人类来说,华兹华斯的儿童理念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拯救色彩。  相似文献   

7.
儿童哲学与童年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家”哲学,它们在人之成-人与人生的层面回答了人何以为“家”、如何在“家”与如何成“家”的生存论问题。儿童与童年的“家”哲学意涵,不仅说明它们在本源与存在的深度上乃是人之成-人及其所构成人生的栖居地,还显现出“儿童是诗人”“儿童是哲学家”“儿童是艺术家”等观点背后所蕴含的成“家”之意。  相似文献   

8.
爱心直播室     
《母婴世界》2013,(10):13-13
快乐校车 助中国儿童快乐上学;恤孤助学会中秋访贫儿千里送亲情;爸爸妈妈在远方——乡村童园为留守儿童提供童年乐园;  相似文献   

9.
“双负”问题是汉语圈流行的“反自然的无儿童的教育学”的必然产物。这类教育学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忽视儿童内在的自然的成长,甚至于为了知识、技能等的传递,而损毁乃至牺牲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成长、儿童的幸福。这类教育的评价标准高悬于儿童世界之外,于是,儿童愈是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愈加压抑天性、舍弃本真、背离童年,而为所谓学业“优胜”作出种种牺牲。这必然导致教育产生内卷、内耗。这种教育评价方式又与社会阶层的流动结合在一起,迫使学生家长与这类教育合作,争先恐后加入“教育竞争”,从而进一步强化教育脱离儿童世界,亦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童年的损毁,从而导致社会内卷。破解“双负”问题,就是要发现儿童,打破这种教育学,另建以儿童为中心的、以成长为取向的现代教育学。  相似文献   

10.
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让世人感到童年已逝,而吴岩的儿童科幻小说却以其独特的双重双逻辑支点紧紧抓住了“童年”。文章分析了吴岩儿童科幻小说中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科学因素与奇幻色彩一内一外两对双逻辑支点,阐明了其对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真正关照,并证明“消逝”的“童年”正在当代儿童科幻小说这一文体中回归。从吴岩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中国科幻的某些模式化,亦可见其微妙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童年是一段独特的、实实在在的美好人生。“童年是一次旅行,童年不是赛跑”。人文主义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相似文献   

12.
在“百度”上输入“童年”两个字,出现的释义是这样的,“童年,儿童时期,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对大人来说,童年是珍贵的玻璃球,漂亮但容易滚走;对孩子来说,童年是模糊的薄雾,很想抛弃它,但其实对它的价值一无所知。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童年。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的深度发展需要回应儿童游戏缺失和童年过早消逝的现实。对此,新的教育建制过程应当深刻反思儿童生活的“大生产性”,并尝试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在“量”和“质”上去谋求合理的校园游戏时空,帮助儿童感受校园生活的乐趣,延续童年的欢乐。  相似文献   

14.
“儿童成人化与成人儿童化”的社会现象让当代的成人总是在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这里的孩子包括18岁以下的儿童也包括18岁以上的“年轻成人”。透过这些现象,人们发现“童年”这个区别成人世界的概念如今变得不够明晰,或者说“童年”正渐渐与个体的生理年龄剥离,“童年的消逝,青春在蔓延”。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是一个最早在先锋艺术领域兴起、后来逐渐蔓延到社会文化各领域的词语。要完整地理解后现代语境中儿童与儿童观的变化,应从本质论和建构论的辩证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当代童年生存现实的新问题。当代童年生存现实及儿童观的变化,对儿童文学创作的童年精神、表现题材、艺术手法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值得警惕的是,艺术技法上的创新,绝对不是为新而新,而是应当与一种深厚的当代童年和儿童文学的精神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少年儿童小说、童话、儿童散文、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四大主要文体。少年儿童小说关注儿童的成长,“启蒙”和“成长”是其永恒的主题。童话以幻想为主要审美手段,并满足某种愿望。儿童散文注重表现少年儿重真挚的情感,充满了生活情趣。儿童诗适合儿童倾听、吟诵和阅读。  相似文献   

17.
陈敏 《江苏教育》2010,(4):43-46
由于理论描述与实际状态之间的错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儿童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代言描述”。儿童在其中担任创造主体的游戏存在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文化不仅包含了关于儿童的、为了儿童的文化.更应该包含儿童自己创造的文化。但是这种本体形态的儿童文化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这折射出在我们的时代.儿童并没有被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童年时代的最重要的贡献者。  相似文献   

18.
<正>"儿童观"是小学德育课程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怎样把握、领悟小学德育课程的儿童观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一、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一)童年:别有风采的生命阶段1.儿童的天性什么是天性?《心理学词典》解释:天性是指"有机体天生或遗传的特性或特征"。儿  相似文献   

19.
一、析因:当下小学生的“浅层感悟”源自童年身体生活的缺乏 当前,儿童的童年生态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童年的身体生活被挤压甚至被剥夺,从而造成了儿童生活中的身体不在场。  相似文献   

20.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童年时期,每个儿童都有许多玩具陪伴左右,可以说,玩具是儿童的教科书,玩具是儿章游戏的工具,玩具更是儿童的亲密伙伴。正如儿童与游戏不可分离一样,玩具在孩子的世界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玩具之于儿童如同生命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