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向海外游客推销图书四川省眉山县新华书店余德槐四川省眉山县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沟、苏轼、苏辙的故乡,县里的名园“三苏祠”,是对外开放的旅游点,常有海外游客来参观。近几年,我27次为数千名海外游客提供图书,销售金额达7000余元,其中科技图书很受欢迎。一位...  相似文献   

2.
新书架     
嘉祐年间,是北宋“人文极盛”的年代。当时的文坛上,有眉山苏氏父子三人,诗文唱和,名动京师,是为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为之惊,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宋代文风颇盛,父子兄弟能文者甚多,然似三苏父子这般,皆堪称一代文豪,齐列名唐宋八大家者,却无人能及。 《三苏全书》的出版,是我国文史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该书是文史学界对“三苏”的文学类(书中列为集部)和非文学类(书中列为经部、史部、子部)所有著述的第一次集中整理,填补了我国该项出版领域的空白。此书不仅对于整理保存“三苏”父子的  相似文献   

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其诗文并茂,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他的父亲苏淘和弟弟苏辙都是当时著名的敌文家。《黠鼠赋》是苏东坡少年(十一、二岁)之作。它虽名目“赋”,实际上是一篇绝妙的小品文。全文计二百八十七字,写得生动活  相似文献   

4.
党组书记、总编辑:胡鲜明眉山,美丽富饶、人杰地灵,距成都70余公里。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史称"三苏")故里。"成都平原经济圈"和"天府新区"的一颗明珠。《眉山日报》:1998年1月1日正式创刊,一贯秉承"用亲闻创造价值,办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纸"的宗旨,以"主流、权威、责任、服务"为办报理念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发  相似文献   

5.
农村究竟需要哪种类型的农业科技书?近来,我在四川省眉山县五皇、柳圣两个乡的四个村民小组做了一次抽样调查。这两个乡位于眉山、青神两县交界的丘陵地带,兼有少部分平坝,距县城29公里,通汽车。这次调查104户,449人,共有农业科技图书401册,人均有农科书0.95册。  相似文献   

6.
8月13日至14日,由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依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09数字化学习资源研讨会”在四川眉山成功召开.  相似文献   

7.
在眉山县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和听到了许许多多的新奇事,深切感到:实行各种形式生产责任制后,广大农村群众的劳动、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农技书的出版发行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前景。千家万户都要科技书十月中旬,眉山县文化局和县科委联合召开了一个有关单位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县多种经营办公室的王贵虎同志说:“全县90%的农户实行了双包责任制,过去是生产队长和农技员要农技  相似文献   

8.
杨金枝 《大观周刊》2012,(34):62-62
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斐然的作家之一,在诗词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对一种文体的自身发展而言,他对词体的革新发展在文学史上更具有特殊意义。他的词取材广泛,内容庄媚兼具,风格洒脱豪放,在词坛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影响深远。他的同代人胡寅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评价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非凡功绩。  相似文献   

9.
<正>新闻与文化的交响疫情之后,立夏时节,因缘巧合安排了一次讲学活动,游历七地十二天。其间,中原六日,从汝河到确山,从汴梁到商城,从平西湖到三苏坟,穿行于“新闻与文化”之际,留下星星点点的鲜活印象。新闻与文化,也是范敬宜老师在清华开设的几门课程之一,更是临终托付的两门课程之一。今年,范老师故去十三年,我接手新闻与文化课程十二轮。4月份结课时,带领清华学子,来到未名湖畔斯诺墓,  相似文献   

10.
宗蕾 《出版参考》2004,(9):30-30
1.1988年的一天,一辆手扶拖拉机在四川眉山黄桷垭公路上碾伤了一条小狗,狗腹破裂,哀声惨惨。  相似文献   

11.
书籍的版权问题,我国很早就已提出。据近人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二《翻版有例禁始于宋人》条记载,这一问题的提出,当可追溯到宋代。叶德辉提到,五松阁仿宋程舍人宅刊本王偁《东都事略》目录后有长方牌记云:“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版。”长方牌记上刻印的这几个字,同后世书籍上所印的“版权所有,不准翻印”数字,简直如出一辙。叶德辉还引用了宋祝太傅宅刊本《方舆胜览》自序后刊载的两浙转运使的榜文。祝太傅宅因《方舆胜览》等书“并系本宅贡士私自编辑,积岁辛勤,今来雕版,所费浩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书籍版权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图书的版权页(亦称牌记、墨围)早在南宋中叶就产生,如眉山程氏刊印的《京都事略》一书后有“眉山程舍人宅刊印,已申上司不许覆板”,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世界上最早印在书上的保护版权文字。而具备现代意义的版权页出现在本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若以发展的眼光对现代版权页的内容和形式稍作分析,看出版权保护的曲折历史,也能感受到每一时代的政治文化气氛和书籍装帧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赵学军 《图书馆论坛》1994,(6):30-31,19
对县馆情报职能的反思赵学军(四川眉山县图书馆)1从社会环境看人们对情报的需求(l)当前,我国虽然开始了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鳖个社会生产力还相当落后,社会对情报和信息的需求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给自足式...  相似文献   

14.
一农村读者对出版发行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一、农技书太少,实用的农技书更少。眉山县书店农技书的供应是有成绩的,受到读者赞扬。去年以来,该店农技书进销616种,39,492册,13,336元,仍不能满足要求。他们反映,书店的农技书太少了。“成都人民南路书店门市部农技书只有一格。春熙路科技门市部也是一样”。他们提出:既然农业是基础,农技书出版却太少,显得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5.
名副实不副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把副刊称之为“报屁股”。有些副刊的编辑同志,听到这个不太雅的名字,就会有些不舒服,有一种低人一等之感,仿佛无端被人奚落了一通似的。我看问题出在两方面。言者是相沿成习,用旧的观点看新的报纸副刊;听者也是心中有鬼。副刊之被称为“报屁股”,也是由来久矣了。唐宋时代的“邸报”,大约还没有副刊,也决不会发表李白、杜甫和三苏的诗、或者柳宗元、欧阳修的散文小品。我国报纸最早的副刊,据说是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上海的英帝国主义者办的字林西报上辟了一版叫“消闲报”的副刊;三年以后,上海同文报也开辟了“同文消闲录”。名曰“消闲”,  相似文献   

16.
四川的成都、眉山一带,是宋代全国的三大刻书中心之一,所刻书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宋开国后不久,太祖就派人到成都监雕大藏经,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开宝藏》。南宋初,眉山刻有大字本《七史》。以上只是著名的两例,事实上,蜀中刻书极为丰富,经、史、子、集门类俱全。到南宋中叶,蔡宙曾上奏,说“全蜀数道文籍山积”(见《道命录》卷四),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蜀中图书业的发达。我国现存的许多重要典籍,都出于蜀刻;当日的蜀刻版本,有少数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还保存至今,珍贵不啻珙璧。 宋代蜀中刻书既然如此之多,如果没有人将那有如“山积”的典籍记录整理,那将是令后人十分遗憾的事。历史  相似文献   

17.
方佳 《中国编辑》2006,(4):56-58
王选被誉为“汉字激光照排之父”、“当代毕异”,因为他通过自主创新,使汉字的排版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跨入了“光与电”的世纪,这一创举使新闻出版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农村科技图书发行工作杂谈四川省眉山县新华书店余德槐农技书发行重在"三及时"近来我收到浙、粤、湘、甘及云、贵、川等19个市、地、县书店同志的来信,要我谈谈发行农技书的经验。根据我多年来的实践,最深刻的体会是农技书的发行必须做到三及时。一是及时配合城乡各...  相似文献   

19.
"馆员满意"策略初探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立足图书馆人本管理角度,提出了“馆员满意”策略,指出“馆员满意”是图书馆运行机制的源头,要达到“读者满意”之目的,必先使馆员满意,让馆员心情舒畅地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使工作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黄龙 《军事记者》2004,(9):23-24
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处处长万元,是一个从战士报道员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颇有成就的新闻人。他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1984年靠自学读完了四川大学中系的新闻专业,后获研究生学历。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他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其人生不变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