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明代王府音乐在凤阳民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弄清凤阳民歌传遍神州大地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明代藩王与帝乡凤阳的关系研究和对朱权、朱载堉、朱宪火節等藩王的作品研究,揭示了王府音乐中的凤阳情结,阐述了王府音乐体制中的凤阳音乐文化渊源,论证了明代王府音乐在凤阳民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宁夏河东地区明代边墙与屯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宁夏灵州至花马池一段成为鞑靼入犯之常地.明从成化、弘治时开始重点构筑河东军防,河东边墙修筑从成化至嘉靖年间是其成型的阶段,隆庆后由于边事的东移而逐渐失去其作用.屯军促使屯田的发展,由此屯堡在正统以后逐渐兴起,而后经过弘治正德嘉靖的发展;明末军屯衰落,民屯的兴起,屯堡的军事地位下降并逐渐的商业化、行政化.而屯田对环境的破坏又使一些屯堡消亡,总体上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崛起于明代中后期的歙县江村商人至乾隆末年,开始走向衰落。究其原因,有多种因素影响,如江村商人资本的内耗、清政府商业政策的变故和战争的破坏等。  相似文献   

4.
河湟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田赋征纳始于元忽必烈统治之初,以前,则史无明文记载。中统八年(1267年)规定,西宁州赋税与僧道同,即“白地(旱地)每亩输税三升,水地每亩五升。”然而迨至明代,河湟地区的土地占有关系仍以各种形式的屯田为主,其中以军屯最为常见,其收获物除了军户食需外,悉以“屯田子粒”的名义为国家征取,以供军需。“屯田子粒”是土地税与地租的合一物,不是纯粹的田赋。到明中后期,屯田多被军官吞噬,军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西北屯田,制度完善,卓有成效。自洪武三年(1370年)平凉、西安、风翔驻军兴屯之时,西北屯田拉开了序幕。此后宁夏、西宁以及陕西、甘肃等地方的屯田,也渐渐展开并发展兴盛,与整个有明一代相始终。明代西北屯田数量多,规模大,对明朝“强兵足食”,固边御敌,以及西北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自宣德以后,洪武、永乐精心创立的屯田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以致西北屯田制度破坏,屯田最终宣告失败。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试就此阐述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杜若 《小学生导读》2014,(12):16-18
说起凤阳,人们一定会想起那首流传很广的安徽民歌《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歌词里说的朱皇帝,就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相似文献   

7.
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一方面全力阻遏北元势力的反扑,巩固其在北疆的统治;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完成奠基定制的目的。明王朝对北部边防进行了一定的战略规划,在军事部署上,在依托山川险隘构建东西呼应的外围防线的同时,重视边防的层次性,设置纵深防御带;在指挥机制上,形成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防御体制;在后勤保障上,通过屯田解除了边军的后顾之忧,并与卫所制相结合形成了边军的自身绵延体制。洪武时期北部边防的战略规划对明代中后期的北部边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统治者对文化政策的弛禁,以及士商合流、资本主义的萌芽,苏州坊刻兴盛,商人在戏曲、小说乃至山歌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这是苏州坊刻对文化的极大贡献,有力推动了明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即使进入清代也绵延不绝。清朝中后期,在统治者的不断打压下,苏州书坊逐渐衰落,鸦片战争造成的上海开埠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把苏州坊刻推向了灭绝的边缘。  相似文献   

9.
明代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既有招抚流移,官给牛、种,收获官民分成,也有强迫把外省老百姓遣送到人户荒凉之地垦荒屯田。军屯,即派驻军队到抛荒严重的地方,一方面驻防,一方面垦种耕地。陕南在明代曾是屯田的重要地区,其移民后藏至今仍分布在汉水流域各地。由于志史对此语焉不详,陕南在明代屯田的具体情况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描述,而从支离破碎的史料及有关资料中只能观其大略。一、军屯及其移民从明初洪武时开始,就开始在全国实行军屯,以安置为创建大明天下而建功立业的官兵,并设卫、所进行管理。即把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入手,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流程,分为明代前期和明代中后期两个方面。接着阐述了《牡丹亭》这部戏剧与明代社会思潮的契合点,此剧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有着很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作为个体生命本质存在的至情与快乐适意、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11.
明代凤阳府和徽州府书院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明代的安徽,人们自然会想到当时以至后来在全国闻名遐尔的两大地域人群:凤阳乞丐和徽州朝奉。明代的凤阳府和徽州府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凤阳府是“龙兴之地”、“帝王之乡”,而徽州府则是“商贾之乡”、“文献之国”;前者在政治上处于显赫位置,而后者在经济和文化上则占有绝对优势。明代这两个府的教育各具特色.尤其是书院教育更是出现各异的发展。对两府的书院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认识书院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综合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边防思想对明代边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守备为本”的边防方针、屯田练兵的边防保障措施,成为明代边防的传统国策,他所设计和规划的边防方略使明代边防形成攻守兼备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3.
略论镖局     
学术界有关镖局产生的时间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镖局的产生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与社会环境的恶劣有关,同时与官府、豪绅及其他包括秘密组织在内的社会各界保持了密切联系。镖局产生的时间应该不会晚于明代中后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逐步衰落。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代的保安组织就是适应了时代需要的翻版镖局。  相似文献   

14.
洪武十五年,湟水流域开始实施卫所屯田。由此,掀起汉族迁入高潮。至明中叶,湟水流域汉族屯田进入发展高峰期,呈现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中兴景象。但由于屯政自身存在的弊端及管理过程中的诸多原因,和全国其他地区卫所屯田一样,湟水流域屯田出现了衰落迹象。针对屯政衰败,明政府采取确定地权、招种抛荒土地、租佃、典卖、统一屯科、田科则税等方法加以治理。这些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湟水流域的卫所屯田和农业经济,但客观上造成了屯田民地化、屯卒平民化的结果,开启了明末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由军事性屯堡社会向传统型乡土社会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明代汾河上游地区土地增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屯田政策、赋税政策和战争因素等。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导致了汾河上游土地覆被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屯田的扩张、耕地的变化、汾河源区植被覆盖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李萍 《家教世界》2014,(6X):23-23
<正>活动背景:安徽凤阳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景壮观,值得每一个凤阳人自豪。现在的孩子,由于家长很少带他们出门,对于外界的事物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在班级,很多孩子说不出我们凤阳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他们对于凤阳本土风景名胜的了解几乎是空白。我园正在开展省级课题《凤阳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研究》的研究,尝试把凤阳本土文化中幼儿可接受的知识运用到幼儿园课程中,所以,我从我班幼儿的现有水平,以及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化中心扎根江南,北方本土文学逐渐衰落。然而,开封府由于特殊的经济文化原因,三百年间作家辈出,成为明代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明代北方文学的衰落状况进行数据描述,详细考证了开封府的作家数量、质量,并揭示出开封府作家辈出的深层次因素。  相似文献   

18.
韦占彬 《邯郸学院学报》2005,15(4):80-82,91
作为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边防思想对明代边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守备为本”的边防方针、屯田练兵的边防保障措施,成为明代边防的传统国策,他所设计和规划的边防方略使明代边防形成攻守兼备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明代于河州、洮州、岷州三地设卫所统之,其官军马数较一般卫要大。军粮补给主要有屯田、民运和盐引三种方式,其中屯田和民运所占份额大,盐引粮所占份额很小,后期仅有河州卫有盐引粮补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河池守御千户所徙置于德胜镇的原因,阐明河池所明代(乃至清代)在庆远府属各州、县的军事地位及其驻军屯田情况,并对所城建筑规模及现状作了介绍,为研究明代军事制度——卫所制提供了真实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