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门”、“秀”作为词缀来源于英语,意义虚化成为类后缀,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不太常见。“门”、“秀”进入汉语后,经过汉语系统规则的改造。意义逐渐虚化,构词时位置趋于固定,处于汉语构词语素和词缀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2.
后缀“子”     
余梦遥 《考试周刊》2012,(70):21-22
后缀“子”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缀,其中又可分为完全虚化和部分虚化两大类。然而汉语的语义演变使“子”是否为后缀.若作为后缀又归为哪一类及发音方法的确定仍处于模糊状态.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此问题。后缀“子”与实词“子”区别在于后者有明确的意义.而前者作为完全虚化一类其存在价值在于满足汉语发音双音节习惯.作为部分虚化一类则介于实词与后缀之间,可以从文字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  相似文献   

3.
实词虚化是汉语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同时也是促进汉语语法正常发展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汉语词汇、语法的重要转换规律,历来是学界研究和总结的重点.基于汉语中实词虚化的重要背景,阐述了实词虚化的定义和具体体现,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了”词,窥视上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过程中实词虚化的种种表现和典型特征,得出实词虚化的重要途径和成熟机制.  相似文献   

4.
代词虚化在汉语史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然”作为指示代词是可能虚化的。“然”虚化的具体时代可以确定为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  相似文献   

5.
谈副词“实在”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详细描写古代汉语中跨层结构“实在”的分布类型与用法的基础之上,探讨现代汉语中副词“实在”的由来及其虚化机制。“实在”从跨层结构凝固为副词的过程,在语义方面是“在”的词汇功能逐渐虚化以至完全丧失的过程;在句法方面则经历了“实+在+V”的重新分析,并试图由此归纳出一种副词虚化的机制:句法层面的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6.
词缀“老”“头”“子”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缀,不具备词汇意义却有语法作用附着在词根上,这也是我们判断词缀的主要标准。除词头“老”的构词能力稍差外,词尾“头”、“子”都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它们都是由最初的实义词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7.
遵义方言中,意义已经虚化的词缀“二”“三”具有形容词及名词等生动形式,对其语法功能及语义特征的描写,可以对现代汉语中各种丰富的重叠式做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副词“千万”主要用于否定祈使句中,起加强祈使语气的作用。这种用法由古代汉语数词“千万”表示不定量的多数的用法发展而来,“千万”由数词逐步虚化为现代汉语副词。  相似文献   

9.
“多”是现代汉语中用法复杂且使用频率很高的词,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各种用法的“多”在语义、句位、语用、使用频率等方面的特点,证明“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词,它的各种用法是连续的。意义的逐步虚化、句位的固定以及特殊的情态、语篇功能是它虚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类语缀”是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文中提出的 ,并分为类前缀和类后缀。吕先生在文中说 :“说它们作为前缀和后缀还差点儿 ,得加个‘类’字 ,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 ,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类语缀和语缀的性质相似 ,构词能力很强 ,在现代汉语中很活跃。语缀既能附在词上 ,又能附在短语上 ,其意义一般是常用语义的进一步延伸和虚化。但和纯正的语缀相比 ,类语缀的意义还没有彻底虚化 ,不像“老虎”的“老”、“盖子”的“子”那样 ,只起凑足音节和区别词性的作用。常用的新型类语缀有手、族、热、软、点、感…  相似文献   

11.
试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子”字后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汉》中“子”的处理根据读音分为实语素“子”和后缀两类。后缀是“子”的虚化用法。虚化“子”从共时角度来看具有层次性,从历时角度来看具有渐变性,前者反映后者,后者又是前者的根源。“子”的虚化分析建立在对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语料统计的基础上,由现状的分析溯源到历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考察虚化的三个标准:词义的泛化、虚化,结构的固定化和语音的弱化。共时研究和历时考察的目的是对辞书编撰中“子尾”词的释义和分类处理提供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从“在”和“从”的发展演变看词的兼类现象吴承玉汉语的词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实词虚化的现象。现代汉语里的许多介词都是从古代汉语里的动词发展演变虚化而来的。动词是实词,介词是虚词。汉语的动词在逐渐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的兼类现象。因此,我们在研...  相似文献   

13.
徐美娟 《文教资料》2011,(31):34-36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特殊句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把个”句式是在“把”字句的基础上变化而来,同样也有很多研究“把个”句式的文章,本文对“把个”句式中“个”进行分析.认为“把个”句式中“个”的功能在逐步由量词表示数量单位虚化为语助词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14.
熊静 《教师》2012,(9):127-127
“与”“和”的介词用法,分别是由动词、形容词虚化而来。两个字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宾词组,修饰谓语。但“与”作为介词时,其介后宾语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省略,“和”的这种用法似乎很少见。并且,在现代汉语中,“和”代替了“与”。  相似文献   

15.
谓词后面带上合成趋向动词“上来”、“下去”时,同时又带名词性宾语时,宾语的位置有三种,最自然的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字中间。“上来”、“下去”,有的表示实在意义,有的意义正在虚化,有的完全虚化。表示实在意义的“上来”、“下来”有的有相互相应的用法,有的没有相互相应的用法。正在虚化和完全虚化的,一般无各自相互相应的用法。“上来”、“下去”各自在汉语中都有些习惯用法,有的可用同义异形词替代,有的没有合适的词替代。  相似文献   

16.
<正> 引言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中,一部分动词的语法意义逐渐虚化,变为介词。那么介词有没有继续虚化的可能性,如果有,进一步虚化的结果是什么?本文以“于”为例,论证介词“于”和词缀“于”的关系,探讨其成因,以期更好地认识汉语词缀系统。一  相似文献   

17.
同义词语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与句法密切相关,也与语义、语用等因素密不可分。文章以现代汉语中“看起来”和“看来”为例在对其分别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辨析它们在虚化程度、句法功能、观察视角和语篇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建构了汉语同义词语辨析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8.
连词“所以”是由介词结构逐步虚化而来的,“所以”嬗变为连词的过程,有其内部因素的作用,即“所”、“以”、“所以”的虚化。同时,汉语双音化趋势、语言线性特点、词义演变以及移位成为词汇化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9.
“V上”结构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上”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结构,结构所表示的意义丰富多样,这些意义不但与结构中动词的意义密切相关,也与“上”的意义及其发展演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对结构整体意义的分析还是对“上”的虚化过程的探索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给他”存在一种虚化用法.“给”的强影响性和“他”的虚指用法的发展以及“给他”在一定语境下的高频共现,使得“给他”中“给”和“他”各自的语法功能淡化, “给他”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表示影响性并具有起加强语气作用的准语法词.本文从历时角度入手,试图探究“给他”虚化的动因和路径,也在共时平面上从句法、语用、语音对该结构进行了大致的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