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们在学生资助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经济贫困与心理问题并存,存在"坐、等、靠"的依赖现象和"竞贫"现象,等等。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将思想育人成功地融入到经济资助当中,有力地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因各方面的压力易产生自卑、抑郁、敏感等不良心理情绪,久之得不到疏导易使他们由"经济贫困"衍生到"心理贫困"。因此,针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和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下建立和完善符合贫困生心理特征的心理资助体系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引发心理贫困、身体贫困等系列贫困,探讨解决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并实现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和能力提升有机结合,使资助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才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对贫困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与辨证思考,强调要克服只从经济层面单向度地理解贫困,贫困的本质及其造成贫困的决定性因素是贫困者“头脑中的贫困”。高校也应从精神和思想层面对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再认识,正视存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头脑中的贫困”现象。“扶贫先扶志”,相对于经济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头脑中的贫困”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从“经济扶贫”到“教育治贫”就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先飞”意识;做好开发式能力资助,帮助贫困生“丰满羽翼”;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培养贫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收费制度的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与经济窘迫相伴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存在自卑、孤独、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高校应重视贫因生的“心理脱贫”工作,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实现资助机制的多渠道化,避免贫困循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和消费观,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实现政府、社会、高校和贫困生四者联动,增强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感恩心态和习惯。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外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贫困大学生逐渐凸现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由单一经济贫困转化为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困生.事实上,仅靠经济救助很难从根本上有效遏止这一转化过程,要解决高校教育中的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个与经济资助体系相结合的"贫困心理"干预体系,使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分析高校贫困资助的"依赖型"单一经济资助模式现状,针对高校贫困生实际存在的困难,提出合理构建高校贫困资助的"自立型"能力开发资助模式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唐弋钦 《科教导刊》2023,(8):137-139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诸多不良情况,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让他们陷入囹圄,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扶贫是发展型资助的应有之义。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由浅入深,资助方式由“保障型”转向“发展型”,由“供血”转为“造血”,资助工作重发展是内在要求,重心理是现实需要,剖析心理贫困现象的成因,探索解决的方法和应对方式,如此方可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一路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贫困大学生不仅担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现行的高校资助体系注重经济资助,忽视心理资助的必要性,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心理帮扶已是迫在眉睫。探讨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问题的成因,并对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体系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助困育人":高校帮困助学途径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艳 《江苏高教》2007,(3):116-118
高校大学生贫困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当综合分析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和当前经济助困模式存在的不足,探讨实现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思想政治工作"三结合"的途径,使高校的帮困助学最终达到"助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是目前高校贫困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社会和高校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亦加强时其精神资助。笔者通过对我院贫困生二年的研究,探索出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有机整合的对策,主要有完善高校贫困生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机制;不同年级贫困生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力度不同;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贫困生创造"精神解困"的环境,以期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教育的招生并轨、收费制度改革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除了基本的国家资助政策以外,我们通过"工学交替"的模式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引导他们摆脱由经济贫困引起的心理贫困。我们进行贫困生资助机制创新的探索,为他们培养健全的个性品质创建平台,同时实现高等教育和谐、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贫困毕业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制约、心理贫困的影响、综合素质的局限、人际交往的贫乏、社会资源的稀少,这些使得他们的就业道路更加艰难,容易形成贫者更贫的"马太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的出现,高校要从课程建设、心理辅导、人文关怀、经费支持、信息畅通等多方面为贫困生创造就业条件,提高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4.
徐灵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5):21+23-21,23
当前,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和教育工作中,存在着重物质帮助轻思想教育的现象。高校应遵循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在做好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自立自强品格教育,诚信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能力表现出刚性化、敏感化、冲突化三种典型特征。避免敏感化、克服冲突化、培养刚性化的心理能力促进策略有益于贫困大学生真正走出"双贫"困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贫困生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贫困生资助相关工作,凭借经济资助这一显著体系,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情况。但是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在能力、精神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资助育人新模式,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事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供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许多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压力、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自卑心理、闭锁心理和悲观情绪.高校资助工作在教育过程中却未能很好地关注到贫困大学生内心的感情体验,也没有将发展他们的能力素质与拓宽人际交往圈统筹起来.高校可以借鉴历奇教育的理念与活动形式,在心理资助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体验,建立能力素质提升与人际关系拓展有机统一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对贫困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2007年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显著的资助效益。而在资助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贫困认定不准确、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比例失调和资助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提出贫困认定相关各方权责清晰、调整比例和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资助资金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9.
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邓志军 《教育探索》2004,(12):94-96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状况不容忽视,其贫困心理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高校人才的培养。经济拮据、心理素质水平不高、校园非主流文化影响、他人对贫困大学生的态度、就业市场的压力等均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的重要原因。帮助贫困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建立心理贫困防御机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进行干预;是高校帮助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脱贫的重要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国高校实行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以来,贫困生问题日益突显,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虽可以解决物质之需,但不能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的贫困问题。高校要以经济资助为起点,以心理扶持为重点,以能力提升为关键,不断创新贫困生资助模式,从而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资助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